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新冠肺炎期间,心理健康概述
问题1 疫情期间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我国多地发生,让我们以往熟悉的环境,一瞬间到处都充斥着口罩、消毒、逃离、躲避、隔离、病毒、感染、新增、确诊等词汇。感染者不断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尚不清晰,大量不同来源的疫情信息,难免让人感到紧张、害怕、焦虑,甚至恐慌等,这些情绪反应都可能产生更深层的焦虑、恐惧、强迫、多疑、愤怒、激惹、冲动等心理反应。甚至一些人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生理上的反应,如腹泻、腹痛,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这些为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是一种当我们身处压力性环境下,情绪和身体的一系列反应。人类特有的共情能力让我们即使没有亲身经历危险,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情绪与压力。应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适应性的生理和情绪反应是必然的。但是如果长时间存在,甚至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功能,则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由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发展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
一、生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到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而神经系统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因为遗传物质的不同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的个体对于应激性事件的承受能力不同,同样面临疫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个体的躯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个体,在疫情期间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恐慌氛围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认识有限,疾病传染性强,疾病进程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威胁,再加上大量信息的冲击等情况,均可能造成公众的恐慌。适度的恐慌和焦虑可以激发个体的身心潜能,但是过度的、长期的恐慌和焦虑状态,将会造成个体心理防御机制的失代偿,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社会隔离
在心理应激状态下,社会支持对个体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全国各地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改变了日常社交方式,减少了亲朋好友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尤其是对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均需接受强制性隔离治疗,与外界环境缺少信息交流,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情绪问题。
四、偏见
目前,部分公众对传染病有偏见,对疫区人民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武汉是本次疫情的源头和重灾区,部分武汉人,甚至湖北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产生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五、个体发展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心理的逐渐成熟,获得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而对于认识水平有限、心理成熟度不够或者人格不够健全的个体,在危机来临时无法做到很好地应对,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王 丰 陆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