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伤寒

愚按:仲景《伤寒论》云: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者也。其伤寒,仲景分六经传注。
一日足太阳膀胱经受之,其脉尺寸俱浮,其症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治冝发表。脉浮紧有力,无汗,为伤寒,冬月用麻黄汤。脉浮缓无力,自汗,为伤风,冬月用桂枝汤,春夏秋用 活冲和汤。
二日,足阳明胃经受之,其脉尺寸俱长,其症目痛鼻干,不得卧,恶寒身热,治宜解肌。脉见微洪为经病,用葛根汤。渴而有汗不解者,用白虎汤。潮热自汗,谵语发渴,揭去衣被,扬手掷足,班黄狂乱,不恶寒,反怕热,大便实者,脉见沉数,为腑病,轻则大柴胡汤,重则承气汤下之。
三日,足少阳胆经受之,其脉尺寸俱弦,其症胸胁痛而耳聋,寒热而呕,治宜和解,缘胆无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间,不从标本,从乎中治,宜用小柴胡汤和之。
四日,足太阴脾经受之,其脉尺寸俱沉细,其症腹满咽干,自利,治宜分利。病从阳经传来,脉见沉而有力,宜当下,桂枝大黄汤。自利不渴,或呕吐,直中阴经,脉见沉而无力,宜当温,理中汤。
五日,足少阴肾经受之,其脉尺寸俱沉,其症口燥咽干而渴,治宜清之。谵语,大便实,或绕脐硬痛,下利纯清水,俱是阳经传来邪热燥屎使然。脉见沉实有力,或腹痛呕吐,泻利沉重,或阴毒,手指甲、唇青,呕逆绞痛,身如被杖,面如刀刮,战慄者,俱是阴寒直中使然。脉见沉迟无力,宜当温急,用理中四逆汤。
六日,足厥阴肝经受之,其脉尺寸俱微缓,其症烦满囊缩,治宜下之。消渴,大便实,手足乍冷乍温者,邪从阳经传来,脉见沉实有力,宜当下,急用六一顺气汤、承气汤。若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温,过乎肘膝,不渴,小腹绞痛,呕逆,名曰直中阴经,真寒症,脉来沉迟者,宜当温,急用茱萸四逆汤温之。
六日至厥阴,为传经尽,当愈,如不愈,乃再作,经如前以次而传,凡至三阴经,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因分直中者、寒症传经者热症,是其发前人之所未发也,又有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又有太阳阳明先后感受,而为并病;又有阳明太阴表里受邪,名曰两感;又有太阳不传首尾,只在本经,名曰传经;又有太阳传阳明,而阳明不传少阳,入胃而作里实;又有四时感冒,新受风寒之轻症。头疼体痛,恶寒发热等候,当作感冒处治,宜用九味 活汤加减。又有伤寒挟内伤者,十居八九。东垣云:谓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又见近时外感阳证,伤寒无内伤者,用仲景法而误用补中益气汤,补住邪气,多致不救。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便用参、芪、白术大补,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之,若大补,使邪气得补而愈盛,复变生他症矣。所谓治伤寒无补法也,如曾经汗下,后果是虚弱之甚,脉见无力者,方可用甘温之剂补之,此为良法大要。在表宜汗,冬月以桂枝、麻黄二汤加减。春夏秋以九味 活汤加减;在中宜和,以大小柴胡汤加减;在里以大小承气汤加减。虽然其汗下之法,又须得宜,不可失时,致成班黄结胸等症,变状多端,无有定体。惟仲景深造是理,著《伤寒论》一书,分经理症,载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为后学规鑑 ,甚是详备。惜其方书失漏不全,兹难尽述,学者当观仲景《伤寒论》及陶节庵《伤寒六书》,乃若神而明之,则在乎人,又非此书所能悉载也。
① 规鑑:谓规箴之言可作鉴戒。鑑,同“鑒”。

治伤寒方

麻黄汤
治伤寒恶风寒,发热,身疼,无汗。
麻黄 六钱 桂枝 四钱 甘草 炙,三钱 杏仁 二十个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
此太阳经药也。
谨按:
用麻黄发汗开腠理以逐邪,佐桂枝、甘草之辛甘散越风寒,夫皮肤乃肺之合,表伤则肺病,故加杏仁救肺,降气而定喘。
葛根汤
治伤寒恶寒,项背强 ,无汗恶风,或下利。
葛根 四钱 麻黄 生姜 各二钱 桂枝 芍药 各二钱 甘草 炙,二钱 大枣 三枚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
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谨按:
用麻黄、葛根轻阳以逐实邪,桂枝、生姜、甘草、大枣以发散在表之风寒,芍药收阴寒以救血。
桂枝汤
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者。
桂枝 白芍 生姜 各三钱 甘草 炙,二钱 大枣 二枚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七分服。
按:
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
谨按:
用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发散在表之风寒,芍药收失散之阳气,以敛腠理。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 各四钱 附子 炮,二钱半,去皮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七分服。
按:
此少阴经药也。
谨按:
用麻黄解肌发汗以逐表邪,细辛、附子以散里 寒。
① 里:原作“理”,延宝本亦作“理”。据医理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 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  麻黄 各钱半 大枣 二枚 杏仁 十一个,去皮尖 
上㕮咀,水煎服。
小柴胡汤
治伤寒中风,其病半在表,半在里,筋脉拘急,身体疼痛,寒热徃来,或呕或咳,胸胁痞满硬痛,下之前后无问日数,及汗后馀热不解,或无问瘟疫、伤寒、杂病蒸热作发,并两感可和解者,肌体羸瘦,倦怠少力。
柴胡 三两,去苗 黄芩 甘草 人参 各三两 半夏 一两,洗七次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钟,煎至半钟,姜枣同煎,不计时温服。
按:
此少阳经药也。
谨按:
用黄芩、柴胡之苦寒以解半表半里之热,又云“里不足者,缓之以甘”,故用人参、甘草之甘补托中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宜辛散之,故用半夏之辛散逆气而除烦呕。《经》云:辛甘发散为阳,是以用姜枣合辛甘,发散半表之邪。
大柴胡汤
治诸服小柴胡汤证后病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急欎 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土属太阳,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阳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或无表里证,但发热七八日,脉浮而数。脉在肌肉,实而滑数者,及两感诸症可微者下,双除表里之热,并阳明、少阳合病下利,日晡发热如疟。
① 欎:同“欝”。下同。
柴胡 去苗,半两 黄芩 芍药 各二钱半 大黄 半两 半夏 泡,洗七次,切作片子,二钱 枳实 三钱,生用,小者是也,兼不去穰,其効 甚速
① 効:同“效”。下同。
上剉如麻豆大,作三服,水一盏半,生姜、枣子同煎至半盏,温服,如未利,再服。
谨按:
用生姜、甘草、大枣发散表邪。又云:酸苦涌泄为阴,故用大黄、枳实利大便以泄内热,芍药扶阴,半夏散逆气,黄芩、柴胡以折少阳表里之邪。
调胃承气汤
治伤寒三五日不大便,谵语,乃热结于内,通大便以下其热。
大黄 芒硝 甘草 各等分
上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谨按:
用大黄、芒硝通大便以泻热,甘草缓急和中。
小承气汤
治伤寒六七日,不大便,潮热,狂言,腹不坚满,因其邪热尚未结实,故于大承气汤中去芒硝之咸寒,其之功性已述明后大承气汤中,兹不再录。
大黄 半两 厚朴 去皮 枳实 去穰,各二钱
上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大承气汤
治伤寒因火邪结热实于内,腹满硬,谵语,舌干口燥,大便秘结不通,其脉沉实,治宜泻满,通大便,下实热。
大黄 酒洗 厚朴 姜制 枳实 麸炒 芒硝 各等分
上剉,每服看证,斟酌多少,先煮厚朴、枳实二物至七分,纳大黄,煮至五分,去渣,纳芒硝,煎一二沸,通口服,以利为度,不利再服。
谨按:
用枳实、厚朴以泻腹满,芒硝之咸以软坚痞,大黄通大便以泄实热。
九味 活汤
治发热、恶寒无汗或自汗,头痛项强,或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 (此药不犯三阳禁忌,为四时发散之通剂。)
活 防风 苍术 各钱半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细辛 各一钱,一云细辛只用五分
谨按:
活、防风、细辛、白芷、川芎诸辛温以散表邪之风寒,生地、黄芩以清在里之邪热,苍术一分安太阴,
每服水一钟半,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至一钟,温服。使邪不纳,甘草缓里,和诸药性。
六神通觧
① 觧:同“解”。下同。
治时行三月后,谓之晚发,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先用九味 活汤不愈,后服此药。
麻黄 一钱 甘草 三分 黄芩 七分 石膏 八分 滑石 八分 苍术 八分 加川芎 八分 八分 细辛 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豆豉一撮,葱白三茎,煎之热服。
谨按:
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滑石以利窍,麻黄、苍术以发表,甘草泻火和药性。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
川芎 八分 甘草 三分,炙 麻黄 去根,一钱 干葛 一钱 紫苏 二钱 升麻 七分 赤芍药 七分 白芷 七分 陈皮 七分 香附子 八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十味芎苏散
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痛。
川芎 七钱 紫苏叶 干葛 各半两 桔梗 生,二钱半 柴胡 茯苓 去皮,各半两 甘草 三钱,炙 半夏 六钱,汤泡 枳壳 去穰,炒,三钱 陈皮 三钱半
上㕮咀,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
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心烦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㗋 ,目赤,烦燥,口舌生疮,咳唾稠粘 ,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疹发班,惊风热极,黑陷将死。
①  :同“痹”。下同。
② 粘:同“黏”。具有黏性。
连翘 一两 山梔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 各半两 甘草 一两半 朴硝 二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蜜少许,煎七分,温服。
柴苓汤
治发热泄泻里虚者。
柴胡 一钱六分 半夏 汤泡七次,七分 黄芩 人参 甘草 各六分 白术 猪苓 茯苓 各七分 泽泻 一钱二分半 桂 五分
上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谨按:
此方即小柴胡汤、五苓散相合是也,除伤寒表症不治,外邪传半表半里,及内伤发热,杂病发热,无不治也。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杂病,热毒,烦燥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畜 热内甚,世俗妄传为阴毒者,及汗吐下后,寒凉诸药不能退其热势者。两感症同治。
③ 畜(xù续):积储。后作“蓄”。下同。
黄芩 黄连 黄蘖  大梔子 各等分
① 蘖(bò簸):同“檗”,木名,即黄檗。
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一钟,姜三片,煎热服。
谨按:
用黄连以觧内热,黄芩以退表热,黄栢救肾水以降火,梔子清热解虚烦。
瓜蒂散
治伤寒表证罢,邪热入里,结于胸中,烦满不得息而饥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脉乍紧者,宜以此吐之。《经》云:在上吐之,在下 之。
②  :同“泄”。下同。
瓜蒂 炒黄 赤小豆 等分
上为末,香豉半合 豆豉是也,水一钟半,煮,取汁半钟,调下一钱,不吐加服,亡血体虚者不可服。
谨按:
用瓜蒂、赤小豆之苦酸以涌吐胸中之邪。
白虎汤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汗后,脉洪大而渴,虚烦及暍等症。
知母 一两半 石膏 四两,为末 甘草 一两,炙 粳米 一合
上剉如麻豆大,每五钱,水一钟,煎六分,去渣温服。
谨按:
用石膏、知母之苦寒以胜热。又云:热甚者,以甘缓之,粳米、甘草之甘以补中气。
五苓散
治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
猪苓 去皮 茯苓 去皮 白术 各半两 泽泻 一两 桂 去皮,二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
大陷胸汤
治汗下之后不大便五六日,舌干而渴,日晡潮热,从心至小腹胀满而痛,不可近,脉当沉紧滑数,或但胸结,则无大叚 热,头微汗出,脉沉嗇 者,水结也。
① 叚:“假”之古字。疑为衍文。
② 嗇:通“濇”。
大黄 去皮,三钱 芒硝 三钱半 甘遂末 五分
上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钟,煎大黄至六分,纳硝,一二沸,绞汁,调甘遂末二分半,温服。
谨按:
用芒硝之咸寒以软其坚,佐大黄、甘遂之苦寒以胜热泻满。
小陷胸汤
治小结胸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无大叚热,表未罢,不可下之,下之即死。水结胸亦宜服此。
半夏 四钱,汤洗,全用,不剉 生姜 一钱,切 黄连 二钱,剉 瓜蒌实 大者,半两 
上水三钟,煮瓜蒌汁一钟半,纳药至一钟,绞汁两次,温服。
谨按:
用黄连、瓜蒌之苦寒以泻胸中之热,以半夏辛温以散胸中之痞结。
茵陈汤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欎,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身必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散,利大小便。
大黄 半两 茵陈蒿 一名山茵陈,一两,去茎 大梔子 七个,色深坚实好者,稍小者用十个
上剉如麻豆大,水二钟半,慢火煮至一钟,绞汁温服。
谨按:
用大黄、梔子以逐热,佐茵陈以退黄。
梔子豆豉汤
治汗、吐、下后胸满痛,头微汗,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内懊 ,乃燥热怫欎于内而气不宣通故也。
大梔子 七个,剉碎,如小者,用十个 豆豉 半合,俗言盐豆豉(少气者加甘草二钱半,呕者误以凡药下之者,加生姜半两,或用温汤灌手足,使心胸结热宣通而已。)
上剉如麻豆大,或先以水三盏煮栀子至一盏半,纳豆豉,煮至半盏,绞汁温服。
谨按:
用栀子之苦以涌吐其邪,用豆豉之寒以胜热。
三黄泻心汤
治伤寒阴症下之太早,致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主之。若未解,未可攻,宜先随风寒二证,投桂枝麻黄汤,表解即服此药。
大黄  黄连 黄芩 各等分
每服一两,剉如麻豆大,沸汤二钟,热渍之一时久,去查 ,分二服,温服。
① 查(zhā渣):渣滓。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
石膏 一两六钱,研 半夏 二钱 粳米 半合 人参 二钱,去芦 麦门冬 五钱半,去心 甘草 炙,二钱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煎至半钟,去渣,温服。
谨按:
用粳米、甘草、人参以益气,石膏、竹叶、麦门以清馀热,半夏以降逆气。
酸枣汤
治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
酸枣仁  麦门冬 一钱 甘草 三分 知母 八分 茯苓 八分 川芎 七分 干姜 炮,三分 
上用五钱,水一钟,煎七分,温服。
参苏饮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觧肌热,宽中快膈,或欲成劳瘵,潮热徃来,并能治之。
木香 紫蘓 干葛 半夏 汤炮七次,姜制 前胡 去苗 人参 去芦 茯苓 去皮,各七钱半 枳壳 去穰,麸炒 桔梗 去芦 甘草  陈皮 去白,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易简方》以气盛不用木香。
生料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呕吐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滞腹痛,并皆治之。苍术 米泔  水浸去粗皮,二十四两 桔梗 去芦,十二两 陈皮 去白 麻黄 去根节 枳壳 去穰,麸炒,各六两 厚朴 干姜 各四两,炮 白芷 川芎 甘草  茯苓 去皮 肉桂 去粗皮 芍药 当归 各三两 半夏 汤炮七次,二两
① 泔:原作“甘”,据延宝本改。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加吴茱萸,妇人调经则入艾醋。
理中汤
治脏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服。《三因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谨按:
此方用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胃散寒。
四逆汤
治伤寒自利,脉微欲绝,手足厥冷。 (四逆名者,四肢逆冷也。)
甘草 炙,二两 干姜 两半,炮 附子 去皮脐,炮,半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谨按:
此方用干姜、附子以散中寒,炙甘草以缓里急。
真武汤
治伤生冷饮食数日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并宜服之。或已经发汗不解,仍发热者,心下悸,头眩晕,肉 动,振振欲躃地者。此由饮食停留中脘所致。
白茯苓 白芍药 白术 各一两 附子 一枚,泡 去皮
① 泡:用同“炮”。
每服五钱,水一钟,姜五片,煎,食前温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呕去附子,加生姜汁。
谨按:
用白术、茯苓以胜湿,芍药以收阴湿,附子、生姜以散寒湿。
防风通圣散
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及伤寒表不觧,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心内烦,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㗋闭目赤,耳闭,口舌生疮,咳唾稠粘, 语狂妄,肠胃燥涩秘结,及风热瘾 疹,壅滞,并皆治之。
① 瘾:原作“隐”,据全文文义改。
双觧散
即防风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
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泄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狂颠 ,目疾口疮,舌肿㗋 ,痈疡,阳明胃热发班,脉沉可下者。
② 颠:癫狂,疯癫。今统用“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