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不孕症
一、不孕症(膜样痛经)
张某,女,27岁,已婚,职员。
病历摘要:经行腹痛10年,婚后夫妇同居未避孕3年未孕。
患者13岁初潮,17岁出现痛经,疼痛以经期第2~3天为剧,畏寒肢冷,喜温喜按,需卧床休息,经色紫黯,每次随经血排出较大烂肉样血块后疼痛逐步缓解,经期大便溏泄,日3~4次,多年来经期自服“芬必得”,止痛效果不明显。24岁结婚,婚后痛经未缓解,平时夫妇同居,性生活正常,无性交痛,未避孕3年未孕。曾查子宫输卵管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畅。基础体温高温相波动于36.7~36.8℃,维持10天后下降。曾就诊于某生殖中心,予促排卵助孕治疗半年未孕,就诊时适逢经将来潮,面色晦暗,略乳胀腹坠,纳可寐安,大便溏薄,日行两次,舌有紫气苔薄白,脉弦细沉。妇科检查以及妇科B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月经史:13.7/28天,生育史:0-0-0-0。男方精液常规未见异常。
诊治经过:患者系痛经重症之膜样性痛经,属原发性痛经。治疗上遵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方法用补肾调周法。初诊时正值月经即将来潮之际,急则治其标,月经期以行气活血调经,化瘀脱膜止痛为第一要义。这是治疗痛经的一个关键时期,予逐瘀脱膜汤,药物组成:益母草15g,五灵脂10g,三棱10g,莪术10g,川续断10g,钩藤10g,延胡索10g,丹参10g,赤芍10g,炒白术10g,广木香9g,肉桂(后下)6g。于月经期日服一剂,最佳服药时间是上、下午各服一次,温服。嘱患者月经期避免摄入生冷瓜果之品,以免余瘀留滞体内。坚持每日测BBT以配合治疗。
7天经净后复诊,告知疼痛经已有缓减,血块转少,未服用“芬必得”。经水已净,BBT36.5℃,久婚不孕,情绪抑郁,纳少大便略溏,带下量少,舌有紫气苔薄白,脉弦细沉。目前正值血海空虚之经后期,按“缓则治其本”之意,重在滋阴补肾,佐以健脾调肝,方取滋肾生肝饮加减,药如: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续断10g,菟丝子10g,广郁金10g,制苍术1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广木香9g。若夜寐欠佳时去丹皮改用钩藤汤:钩藤10g,合欢皮9g,莲子心5g。大便溏薄时去越鞠丸,改以香砂六君汤:党参10g,炒白术10g,炮姜6g,炒柴胡6g或荆芥9g。每日一剂温服,最佳服药时间是下午、晚间各服一次。
三诊时患者BBT处于低温相,波动于36.4~36.5℃,患者出现较多锦丝样带下,伴一侧少腹胀痛隐隐,此是经间排卵期到来的标志,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以肾阴肾阳并重,兼调气血,重阴顺利转阳,这是治疗痛经的另一个服药关键期。补肾促排卵汤:当归10g(便溏薄则改用紫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g,茯苓10g,续断10g,菟丝子10g,鹿血晶(装胶囊吞服)1g,天山雪莲5g,五灵脂10g,广木香6g。每日一剂,最佳服药时间是下午、晚间各服一次。另嘱咐患者经前避免生冷瓜果,以防痛经加重。
四诊时BBT已升入高温相,但偏低,高低起伏呈犬齿状,达不到36.8℃以上。经前期重在温补肾阳,佐以疏肝健脾,以右归饮、毓麟珠、健固汤合越鞠丸加减,方药组成如:
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淮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0g,续断10g,杜仲10g,鹿血晶(装胶囊吞服)1g,天山雪莲5g,五灵脂10g,制香附10g,广木香9g。每日一剂,最佳服药时间是上、下午各服一次。
前后治疗4月痛经悉除,再治3月后妊娠,翌年顺娩一健康男婴。
病案分析:膜样性痛经因经血中夹有大量子宫内膜组织,且痛经必须待内膜排尽后方能缓解而得名。在中医古籍中虽无专门的记载和专论,但在《叶天士女科证治》中有“经行下牛膜片”的记录,认识到本病证不同于一般痛经。本病证临床上颇为常见,根本原因在于肾中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融化冲任、胞宫中蕴结的瘀浊,因此痛经发作时出现严重的瘀浊证,即排出大量烂肉样血块。而此瘀浊,乃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者房劳伤肾,以致肾阳偏虚,气化不及,冲任流通欠佳,经血与湿浊蕴结在子宫所致。
西医对其病因和病理生理并未完全明了,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黄体期和月经期子宫内膜产生过多的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大大增加,促使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子宫血流减少,子宫局部缺血缺氧,酸性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此外黄体高峰时孕酮合成减少亦是间接途径增加生成前列腺素PGF2α,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按语:膜样性痛经,属原发性痛经,西医认为减少月经前列腺素PGF2α的水平和提高黄体高峰期孕酮水平是治疗的关键。主要方法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解痉镇静剂、口服避孕药、维生素类等,着重于降低血中前列腺素PGF2α,抑制子宫收缩等。但现代研究已逐渐认识到口服止痛剂治疗只对疼痛症状有缓解作用,而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痛经的发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且副作用较为明显,长期应用该类药物会导致胃肠黏膜的防御系统功能减弱,更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记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后果。中医治疗膜样性痛经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注重标本兼顾,疗效稳定持久,具有一定的优势。
夏师多年来用补肾调周法治疗膜样性痛经取得良好疗效。具体治法:月经期以化瘀脱膜止痛为主,逐瘀脱膜汤中肉桂温经助阳,并有化瘀之效,五灵脂化瘀止痛;三棱、莪术攻消逐瘀,原为消散癥瘕的药物,今用来化瘀脱膜;川续断温肾助阳;钩藤、延胡控制疼痛;丹参、赤芍、益母草化瘀调经,并有止痛之效。全方组合,确有化瘀脱膜,控制疼痛的作用。经后期滋肾健脾,稍入补阳之品,乃阴阳互根,阴生阳长之意,常用归芍地黄汤、滋肾生肝饮加减调治。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是治疗痛经的关键时期,夏师非常重视经间排卵期的及时、足量用药,他认为很多疾病都是阴阳失衡、阴阳转化不利导致的,在太极阴阳鱼图中经间期是阴达“重阴”,“重阴”转阳的关键时期,阴阳转化不利则导致疾病治疗上的不及时,会影响疗效。对于痛经来说,这尤其重要,所以当出现明显锦丝样带下时夏师适时用补肾促排卵汤(其自拟方)推动阴阳顺利及时转化,此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经前黄体期补肾助阳是治本和“治未病”时期,更为重要。西医认为,痛经与排卵有关,无排卵则无痛经。因此常用避孕药治疗,抑制排卵,从而控制痛经。但夏师认为排卵后黄体功能不健,体内孕激素水平低下,间接增加体内前列腺素水平是发病所在。即经间排卵期后由阴转阳,阳长不及,导致血瘀内阻,不通则痛。因此温补肾阳,使瘀浊融解,才能更好地控制痛经,温阳方中阴药、阳药合用,稍佐行气活血之品,即前人所谓“阴中求阳”之意也。选择温阳药方面,夏师善用:鹿血晶、天山雪莲这一药对。
夏师多年来倡导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妇科疾病,均获良效,膜样性痛经亦是如此,通过经后期滋阴补肾,经间期补肾调气血,经前期温补肾阳,行经期排经逐瘀,如此这般中药序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