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儿内科疾病

第一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

【定义】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疾病相关知识】
(一)新生儿窒息
1.流行病学
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一般在5%左右,病死率2.3%~12.7%不等。
2.临床表现
胎动异常、胎心异常、羊水粪染;Apgar评分<7分;多脏器功能受损。
3.治疗
立即进行复苏: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
(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流行病学
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因此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2.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肌张力变化,惊厥,严重者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3.治疗
关键是预防窒息,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亚低温治疗。
4.康复
病情稳定后尽早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5.预后
与窒息持续时间的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抢救是否及时有关。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智能障碍。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一)胎儿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胎动减少,胎心率≤100次/分,羊水胎粪污染。
(二)新生儿窒息
观察皮肤颜色、心率、反应、肌张力、呼吸等。
(三)多脏器受损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观察呼吸、心率、意识、肌张力、瞳孔、反应、各种反射、有无惊厥等。
2.呼吸系统
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等。
3.心血管系统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等。
4.泌尿系统
肾功能不全、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5.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6.血液系统
血小板减少、DIC等。
【护理问题】
1.自主呼吸受损
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
与环境温度低下和缺乏保暖措施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缺氧缺血导致的后遗症有关。
5.焦虑
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复苏 通畅气道、建立呼吸、恢复循环、药物治疗。
2.复苏后监护 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等。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注意观察瞳孔、神志、前囟张力,以及抽搐等症状。
3.供氧 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气管插管及机械辅助通气。
4.保温 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使用暖箱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使用亚低温治疗时注意保暖。
5.早期康复干预 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6.对家长做好心理支持。
【健康指导】
1.安慰家长,耐心解答病情,告知家长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
2.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技能,坚持进行感知刺激与动作训练,定期随访。
【护理结局评价】
1.复苏成功,患儿呼吸平稳,缺氧症改善。
2.患儿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家长对本病病因,治疗和预后有所了解,并能做到最佳配合。
4.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并能坚持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