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树人肺系疾病证治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肺系疾病医论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精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咳嗽、咯痰、气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临床主症而言,本病多属中医的“咳嗽”、“喘证”、“胸痹”、“肺胀”等病证范畴。韩老从医几十年来,对于本病的发生发展、辨证论治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在此整理其辨治精要,归纳如下:

(一)病因病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外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以风寒为主。内伤可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而本病的成因,多因反复感受外邪(并与长期吸烟有关),肺失宣肃而致,久则肺病及脾,脾运受困,痰浊内生,上贮于肺,痰阻气机,加重喘息;肺病及肾,或因年老肾衰,肾不纳气,动则气逆喘甚。肺脾肾三脏既虚,则肺失通调肃降,脾失健运转输,肾失蒸化摄纳,致痰浊水饮因此而生。有形之邪,必碍无形之气,久则气病及血,血脉运行不畅,终致痰浊水饮夹瘀内阻,伏于肺之络窍,阻碍气机升降之能,积年累月,吐故纳新渐废,浊气呼之难出,清气吸之难入,肺肾之气不能相交贯通,气壅于肺叶之间,日渐充胀肺体,由咳嗽、气喘,进而发展为中医所谓之“肺胀”。故《灵枢·胀论》指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要言不繁,一语道出了本病的病理属性及临床主症。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肺胀病位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病理属性以虚为主,虚中夹实。病理演变,初为因虚致实,继则因实致虚,恶性循环,互为因果,日趋加重。
故韩老将本病的病理因素概括为风、痰、气、瘀、虚五端。
风:主要指的是外风,即所谓“非时之气”,风邪侵袭肺卫,肺卫之气失于宣通,可见咳嗽、咳痰、气急、胸闷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长,可与寒邪、热邪、燥邪等相兼为患。
痰:肺脾肾功能失调,以致津液凝聚成痰,即所谓“膈有胶固之痰”,常常易为外邪所引动,上干于肺引起肺之宣肃失常,痰阻气道,以致呼多吸少、不能平卧;或因痰气相互搏结,可见喉鸣辘辘。
气:主要为肺气壅滞,肾不纳气。肺主气,朝百脉,肺气壅滞可见气短、呼吸急促,清气不得吸入、浊气不得呼出,且可影响百脉的运行畅达,以致引起另一病理因素——瘀血。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可致气失所根,逆而向上,引起动则气短,气喘,甚而静坐亦气不得相续接。
瘀:久病成瘀,瘀亦可谓本病的宿根之一。发作期、缓解期均可见瘀血阻络的表现。肺主气,朝百脉,肺气壅滞可影响百脉的运行畅达,加之久病肺气渐衰,运血无力,血滞脉中而为瘀。起病过程中,寒邪可致血液凝滞为瘀,热邪煎熬营血,血固成瘀,所以引起血瘀的原因有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另外,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之为病或痰或饮,血之为病可郁滞成瘀,痰瘀两者为同源异流的病理产物。痰饮之物阻于血络可致瘀血之病,血郁不畅,影响新血形成,津液无以变化而赤,终乃成为痰饮之属。故痰瘀可以相互致病。
虚:即本虚,其病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元气耗损之人,《素问》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多次、反复感受外邪,久则肺病及脾涉肾。长期久病,肺脾肾三脏逐渐亏耗,肺虚可见容易感冒、多汗;脾虚可见纳少乏力、痰多白黏;肾虚可见动则气短,甚至静坐亦感气不接续,不能平卧。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脾失健运,肺虚则津液失布,脾虚则水谷不归正化,肾虚失于蒸化水液,痰浊水饮因此而生,有形之邪,必碍无形之气,久则气滞血瘀。此痰浊、水饮、瘀血,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形成所谓“夙根”,伏藏于内,遇感即发,终成慢性病变过程。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邪正交争,消长转化的过程,其基本病理是本虚标实,病理演变易虚易实,缓急多变,日趋加重。

(二)辨证施治原则

重在辨其寒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属性及肺脾肾心等脏腑病候重点所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发作期病变重点在肺,以邪实为主,治疗以祛邪为要;缓解期重点在肺脾肾,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固本为宜;迁延期邪实与正虚并存,治当扶正祛邪兼顾。总之,要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临证心要

1.治标,以清肺化痰为则
本病多因感受寒凉而致急性发作,使咳喘咯痰等症状加重。因六气皆从火化,故临床热证多于寒证,且寒证只是暂时,久之亦多化热。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临床运用清法(包括温清并用)多于温法,临床报道认为:慢阻肺发作期,无论证型偏寒、偏热,多与外感有关,只是感染的病原与感染程度不同而已,对寒热夹杂证,用清法(或温清并用)其抗菌作用,往往比温法效果更佳。中药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桂枝、黄芩、防风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等亦有杀菌功能。痰(饮)既是本病形成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证候加重的致病因素。因此,清肺化痰是治疗慢阻肺标实证的重要措施。然而清肺化痰的具体运用,随临床见症的不同而异。如痰热兼表虚见症者,可用阳旦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痰热蕴肺(或有表证)常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等化裁;肺经痰热伴有少阳经见症者,可投小柴胡汤、柴枳半夏汤加肺经药;如痰热蕴于肺胃,小陷胸汤加味亦可投之;若痰饮化热,恒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若寒热虚实并见,《金匮》木防己汤、泽漆汤均属消补兼施,寒温并用之剂,用之颇切;痰热兼腑实之候,宣白承气汤、礞石滚痰丸亦有暂用机会;肺经痰热兼有心阳不足者,薏苡附子败酱散亦可移用。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必须指出,运用清法,不可过用苦寒,免伤脾胃之气。
由此可见,治疗咳喘若不加辨证,一味强调“清热消炎”是不可取的,审证时须重视辨寒证中有无热征,热证中有无寒象至为重要。如属寒热兼杂,当分清寒热的主次,而投以温清并用之剂,力求方药对证,可望提高临床疗效。对痰热等证,多以清化治之。然而,运用清法必须注意外感与内伤,虚热与实热之分。外感之热(火)以凉为清(宜动不宜静),内伤之火以补为清(宜静不宜动);实火宜清宜泻,宜用苦寒;虚火宜补宜敛,宜用甘寒。清火之药不可久用,苦寒太过,易伤中阳,故临床应用时须把握好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用量。
此外,痰饮是脏腑功能及阴阳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饮从热化为痰,邪热炼津亦可为痰,痰阻气道,影响气机的升降,故清肺化痰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2.治本,重在肺脾肾
本病患者多为久病及年老之人。久病多虚。况上寿之人,血气已衰,故年老久病之人,治当重视补虚。从西医学观点来说,即使治疗感染性疾病,也不只是单纯注重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更重要的是强调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中药扶正补虚,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即达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扶正祛邪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越来越为广大医者所接受和重视。不难设想,对一个慢性咳喘患者,在治疗和巩固疗效以及预防感染的过程中,总不可能长期运用抗生素。而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不但适用于“平时治本”及缓解期巩固疗效的治疗,而且在其发作期,亦有运用机会,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避免长期服用抗生素的种种毒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充分发挥中医扶正祛邪治病的这一长处和优势。至于补虚之法,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谓:“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本病治之亦然。因肺属金、脾属土,补肺每兼补脾,意在补土生金,又能制水提防上泛。观之临床,咳喘日久,脾健纳旺者寡,土虚纳逊者众,脾虚易生痰,大凡治痰,运用利药,多伤胃气,况治病之时,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得胃气施布药力,胃气一散,则百药难施。故年老久病或上中下三焦同病之时,治当重视调理中焦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生痰之源不断,贮痰之器难清,因此,肺脾俱虚之时,不扶其土,无以生金,难绝生痰之源,难清贮痰之器。然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穷必及肾,故补肾纳气,亦为要着。若问:上文强调健脾,此处突出补肾,古人也有“补肾不如脾”,及“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二者何以择从,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言极是:“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此外对“肾不虚”及“脾不虚”可理解为虚不著;“脾肾两虚”可理解为脾肾亏虚并重)。
补虚之时,亦须注意病之深浅阶段。患病初期,病浅症轻,喘息不著,平时易伤风感冒,不耐操劳,稍劳则气短,此乃肺气虚弱,始及于肾。治宜玉屏风散、参苏饮、桂枝新加汤等益气补肺、固表治之;若舌红少苔,或夹表证,可用生脉饮,加减葳蕤汤化裁,益气养阴或兼解表。如无明显表证,可在补肺方中加熟地等补肾之品,肺肾相滋,上下同治,防其病深喘甚,亦寓治未病之理也。
病程日久,胸闷喘息,动则尤甚,此乃肺病及肾,下元亏虚,肾不纳气。治当补肾纳气为务。因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如肾气(阳)不足,治宜温补纳肾,韩老常用“五紫培元煎”(自拟方):紫河车、紫衣胡桃肉、紫石英、紫丹参、紫苏子、党参、熟地为主,随证加减,临床用之,收效颇佳。若兼有咸痰、灰黑痰、沫痰,金水六君煎、黑地黄丸亦常组入方中,每多应手。又有肾虚伏饮兼夹外感,医方阳和饮(熟地、麻黄、白芥子、人参、肉桂、茯苓等)温肾化饮,兼散外邪,投之亦切。至于肺肾不足,气阴两伤,恒用三才汤、琼玉膏、人参蛤蚧散、参麦地黄汤之辈,亦可用西洋参、冬虫夏草、蛤蚧、川贝母(有痰)按比例配制,烘干研末服之(每次2克,每日2次),可收益气养阴,金水相生,肺肾同益之效。补肾方中,紫河车、蛤蚧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作用非一般草木无情之物可比,每不可少。
若患者肺脾肾上中下三焦同病,症见胸闷,咳喘,动则尤甚,饮食极少,终日不知饥,或有湿痰水饮偏盛之候,此时滋腻蛮补无益,当先治中州,补脾扶正,资其化源。脾肾双亏,不扶其土,无以生金。韩老常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之。甘温益气,健脾扶土,既可杜其生痰之源,又可肃其贮痰之器;既能生金荫肺,又能制水,提防肾水上泛,土厚则水敛,金旺则水生。若属气阴两伤,可用六君子汤加沙参、麦冬,或用麦门冬汤加味、气阴兼补。如兼痰饮水湿偏盛之候,又当参标实治之。
当慢阻肺发展至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时,往往肺脾肾心同病,咳、喘、痰、悸、肿诸症悉俱。此时,症状可有轻重、浅深之分,或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之别。治疗如单从肺治,其药力似嫌轻浅;若一味滋补益肾,又恐脾虚不能受补。此时韩老从健脾着眼,兼顾他脏。因健脾补土,既能生金,又能防止水湿上泛,土能制水也;若症状寒热夹杂、虚实互见,可择木防己汤,泽漆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术、茯苓等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如心悸、浮肿明显,证属心阳不振或阴阳两虚,即投参附(或参麦)龙牡汤,温阳强心利水,重镇安神治之。病至此地步,症情错杂多变,其治法、方药难以一一列举。临证之际,当灵活应变。法随证设,药随症投,既要重点突出,又要顾及脾胃。充分体现中医中药治病,重视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脾胃这一后天之本的理念和特色。
3.本病夹瘀,不可忽视
老年久病,不但多虚,而且多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滞而为瘀;而痰浊阻碍气机,亦能影响血行而成瘀,临床常见面唇紫黯、指甲晦滞,肌肤甲错,本病日久,肺病及心,肺气虚而气不帅血,心阳虚则不能温运血脉,因而血脉瘀滞,常见心悸、喘闷,进一步发展,可见痰黏难咯,舌有紫气、瘀斑、苔滑而腻,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痰瘀互结、水瘀互结之征。《丹溪心法》谓:“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主张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之。韩老临床上无论治本、治标,均注意配合运用活血化瘀,轻则用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重则加用莪术、地鳖虫、水蛭等药材。因此,活血化瘀与清肺化痰、扶正固本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法则,痰和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无论发作期、缓解期,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也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4.久咳不已,当顾胃收敛
《柳选四家医案》谓:“咳嗽食后则减,此中气虚馁所致,治宜培中下气法。”又曰:“痰饮咳嗽,饱则安,饥则咳,乃胃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从来久咳,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王旭高医案》又说:“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治老人咳嗽,尤当注意此训。治久咳不宜用升散(如桔梗)之品。久咳既无外邪,又无湿痰(饮)偏盛之象者,可加收敛止咳药如粟壳、诃子、五倍子、五味子或乌梅等1~2味收功。《赤水玄珠》谓:“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收后药也。”
5.本病之治,贵在有恒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对此症考求四十余年,而后稍能应手。”高士宗谓:“诸病易治,咳嗽难医。”俞家言亦说:“人身难治之病百证,喘病为最也。”民间也有:“咳嗽咳嗽,医家对头”之说,凡此皆非无道理。此病早期虽无生命之忧,却有终生之苦。提示我们治疗本病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医宗必读》指出:“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转折进退,良非易也。”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指出:“病属于虚,宜治以缓……虚无速法,亦无巧法。”所谓:“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即治外感应大刀阔斧,治内伤宜求平稳,一旦认证准确,即可守法守方,或冬病夏治,持之以恒,必收功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既已发生,其病总有正虚的一面。至于补虚,当视患者的实际病情,并非缓解期统予补虚法,也并非发作期一概摒弃补虚法。一般而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标证未必皆实,本证未必皆虚,同时,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更为多见,临证时必须权衡斟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