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医诊疗肛瘘的理论与实践
“瘘”之病名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仓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战国时期的《庄子·则阳篇》云:“并溃漏发不择所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寒邪滞留经脉,致“陷脉为瘘”。这里的“瘘”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瘘管,而不单单指肛门部的瘘管。《神农本草经》云:“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泛指肛瘘等疾病。后《太平圣惠方·治痔瘘诸方》中也对痔瘘进行阐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其后诸多文献也写作痔漏,古人依据本病主要症状是脓血污水,不时淋漓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而命名为漏或瘘。《疮疡经验全书》称为“漏疮”,并对痔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外科大成》不仅对漏进行了不同分类,对肛瘘的治疗也有所阐述,云“漏有八:肾俞漏,生肾俞穴。瓜穰漏,形如出水西瓜穰之类。肾囊漏,漏管通于囊也。缠肠漏,为其管盘绕于肛门也。屈曲漏,为其管屈曲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穿臀漏、蜂窝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内有垂管,虽以挂线,依次穿治,未免为多事。通肠漏,惟以此漏用挂线易于除根”。“肛漏”之名见于清《外证医案汇编》:“肛漏者皆属肝脾肾三脏气血不足”。古籍中对于肛瘘的病名除了“瘘”及“漏”的不同外,而部分也以“痔”总括之。《五十二病方》中最早提出牡痔、牝痔、脉痔、血痔四痔分类,将“瘘”归入“牡痔”之中,其中牡痔条提到:“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描述牡痔症状:“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出见外,妨于更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也说:“其状肛边生鼠乳,或痒或痛,脓血时下,谓之牡痔”。从这些相似的描述中可看到牡痔的症状与瘘管的症状表现相吻合,即外口生于肛边,疼痛作痒,时流脓水。《五十二病方》牡痔条下又提到“多空(孔)者,亨(烹)肥羊俞,取其汁脊(渍)美黍米三斗,饮之……”。所谓“多孔者”,系指瘘管较多的牡痔,亦即现代所说的“复杂性肛瘘”。另外,从《五十二病方》中“有数窍”的牝痔,以及《医学入门》中“痔则有穿肠、穿臀、穿阴者”等症状的描述看,这里的“痔”是指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