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四节 低 血 压
低血压不是独立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降低的症状。因临床常见,患者在主诉中也经常提到低血压或要求治疗,故中医也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乏力,或有口干,恶心,纳差,腹泻等。此症多属中医“亏损”范畴。
分型辨治对此症论述较少,多从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分别辨治。这也是从整体上分析和治疗,应肯定其基本方向。但没有和整体功能结合起来,并把引起血压降低的各种疾病纳入治疗范围,其方法还显得粗放,疗效也受到影响。
整体观认为,低血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整体功能紊乱,已经或正在形成某些疾病,也表现出一些全身症状,如烦热、恶寒、畏风、头痛、身痛、自汗、盗汗、肢麻、胸闷、气短、心慌、多梦、口干、口苦、恶心、纳差、乏力、腹痛、腹泻、尿黄、头晕、目眩、耳鸣等。故应予系统治疗,并根据症状及其病理因素调整处方。
恶寒、畏风、头痛、身痛、痛泻者加防风6g,口苦、苔黄、尿黄者加当归、栀子各6g;口干,咽干、烦热、苔少、苔燥、舌裂者,加元参、麦冬、贝母、薄荷各6g;恶心、呕吐、痰多、苔厚腻者,加半夏、苏叶各6g;心慌、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8~10g,自汗者加黄芪8g,自汗、身冷严重者加附子6g,项强者加葛根8g、麻黄6g;纳差者,加三仙各8g。现“四联证”者,加味全息汤加减。
用以上方法治疗低血压,效果良好,可明显缓解症状,亦可治疗各种原发病,对血压有缓慢平稳的升高作用。低血压的形成过程一般较长,涉及面广,应有较长调整时间。
病例:
王某,女,52岁,市民。初诊时间:2010年6月28日。自诉血压太低,75~50mmHg,要治疗低血压。询之,尚有心脏供血不足、颈椎病、慢性胃肠炎。现觉头晕、头痛、脖子硬,肩背沉、上肢麻、胸闷、气短、心慌、口干、恶心、纳差、疲乏、尿黄、便溏、便前腹痛,脉弦稍弱,舌苔薄黄燥。西医诊断:低血压,心脏供血不足,颈椎病,慢性胃肠炎;中医诊断:眩晕,痉病,胸痹,泄泻。此整体功能紊乱,风寒、郁热、阴虚、气虚、痰湿皆偏盛,应系统治疗,兼顾各侧面。
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瓜蒌皮、当归、栀子、半夏、苏叶、元参、麦冬、贝母、薄荷、防风、麻黄各6g,葛根、黄芪、三仙、龙骨、牡蛎各8g。共服药10剂、各种症状明显减轻,血压升至100~70mmHg,因去外地,暂停服药。
按:
高血压与低血压,从文字表述和一般理解看,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疾病,治疗用药也应完全不同。但从系统疗法对此病的治疗看,两者没有根本性不同。这是为什么?整体观认为,两者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整体功能紊乱,或兼其他病理因素,造成血压的变化。血压高低变化是整体疾病表现的不同侧面,治本之道是调整整体功能,并正确处理相关病理因素和临床症状。故系统疗法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