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深处的忧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再版自序与导读

这本书从面世到现在,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这是意料之中的——太多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告诉我们,人们会对事前防火的提醒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会对牺牲或受伤的救火英雄充满敬意和真心喝彩。这是人之常情,也可能是社会生活运行的必需成本。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让“环球同此凉热”,以前局部意义上的地区冲突乃至不可开交的贸易战在疫情面前似乎都是小巫见大巫,全球经济都在经历一种史无前例的阵痛。

岁月静好的时候会有冲突,岁月峥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冲突。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我认为就是本书所“忧虑”的主题:价值观上的冲突。这也是本书与其他同仁在解读经济大事件角度上的最大不同,更是出版这本书的动机所在。

如果认真看过这本书的旧版,会发现本书很多思考都得到了印证。所以,再版就有“朝花夕拾”的意思。当然,本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验证。功利一点说,如果当初这些思考能够被关注并被重视,我们或许完全不必面对今天的艰难困苦。

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正确解读历史却对未来有莫大的意义,错读历史会错上加错,误导实践。

所以,面对如今的局势变化,我们还是要在最底层的意义上关注价值观这个往往被投资界甚至是政策界忽略的主题。这可能是因应国际环境急转直下剧变的思维方向,也是面对国内经济和民生困境的求解之道,更是投资者在思考市场变化和走势方面的参考指南。

其实,如果说有百万分之一概率这个可能性的话,以这种方式出版这么一本书恐怕都不在其列——这是最典型的无心插柳的结果;当然,会给自己一种意外和惊喜。

如今,人们的阅读行为已经被以技术为支撑的媒体碎片化,传统的书籍和经典变得非常稀少,也因而更加珍贵。这种珍贵是对那些能够坚守的读者而言的,对于图书行业来说就是不得不忍受的痛处:系统阅读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奢侈的小众行为。

但是,从商业本分的角度来说,传统阅读习惯的变化可能需要相应供给手段的变革。实际上,萨伊定律简洁明快地告诉我们,供给可以自动地创造需求。所以,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过程:亚马逊的Kindle和其他电子书可能确实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作为内容的供应商和制造者,作者和出版渠道对出版方式的选择就需要考虑和尊重这些变化,这是基本的顺势而为,而且会大大缩短出版周期,降低出版成本。

这本书是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港股和美股专业投资平台《格隆汇》,也都发表在公众号《港股那点事》。一般来说,这种专栏式的写作是零散、碎片化的,很难集结起来做成一本书,因为拼凑和生搬硬套的迹象会比较明显。

如果这本书还能够达到出版的标准的话,我想是因为所有入选的文章都被一个词汇或隐或显地贯穿,这个词汇就是“价值观”。做投资的人没有不知道市值这个词,英文是market value。我们在文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市值观“这个词,相应的英文是market values。这个市值观的说法,其实就是维系这些文章能够合成一本书的主线。

之所以要提出价值观或者说市值观这个讲法,是来自于我多年商业的观察、体验以及思考。一段时间以来,管理部门对游戏、视频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意义上的服务提供商如滴滴公司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整治。这是在早先无法想象的,因为这些公司都是创业圈的翘楚和骄傲,也是社会各界都倍加支持和推崇的榜样和先锋。

虽然不至于说出“大热必死”这种比较极端的讲法,也无需总结为“久盛必衰”这个世俗认知和道理,但我从一开始就对这些以技术为支撑的商业模式兴起就保持着一种冷静,认为这些公司或者说商业模式在比底层技术还要底部的地方,缺少了一样东西,这就是商业的价值观。这应该是比底层技术更为底层的概念,是决定某个商业模式未来走向以及能走多远的根本“引擎”。

这个角度也许能回答很多价值投资者的困惑和疑问:为什么一度是独角兽的公司如theranos会突然清零,为什么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也会有“仙股”那样的下跌,为什么腾讯一度市值会跌去万亿?这些公司都是价值投资者津津乐道的典范,当然也是市场走势的风向标。这本书就是着力于回到价值投资者的这些问题。如果用简单的表述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可能就是只看到了短期意义上的市值,而没有认识到长期意义上的“市值观”问题。

谷歌公司早期创始人曾提出不作恶的公司价值观,这是非常可贵的。不作恶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主观作恶,一个是客观作恶。主观作恶是在一开始就是出发点不良的公司和商业,比如一开始就想着跑路的P2P公司,通过秀底线博取眼球的视频平台等;客观作恶就是为主观作恶提供工具和手段,从而间接作恶的商业模式和公司,比如为那些洗钱和贩毒行为提供洗钱技术。谷歌公司的不作恶信条,应该就是坚守住“主观不作恶”这个底线,力求做到客观也不作恶。

但是,很多人认为商业是“价值无涉”的,他们认为商业运行并不在意和触碰价值观,商业有其自身的自洽逻辑,商业就是应该以利润作为根本的考核标准。这种理念让很多企业在一度辉煌后很快陷入困顿,因为不管是主管作恶还是间接作恶,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就是来自价值观这块坚硬天花板的反弹力,这种反弹几乎是在物理学意义上不带任何能量损耗地“以彼之道,还复彼身”,最终可能给公司及其商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正是基于价值观的思考,我认为出版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可能是当下很多企业以及企业的投资者都忽略的因素。如果把价值观因素吸收到自己的投资框架里面,或许有助于发现真正“基业长青”的企业和商业模式,有助于实现我们老祖宗一直以来训导的“义利统一”的商业境界。

书中收纳的文章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某个主题进行了分类。有些虽然是三四年前的文章,其道理和逻辑我认为现在也是适用的,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比如关于2016年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即三去如何变成市场盛宴的分析,实际上现在也仍然有操作价值。当然,很多文章都是新近所写,“墨迹未干”,具有很好的时效性,看起来会身临其境,很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好理解。特别是关于特朗普的一系列文章,可以说很多观点非常贴切并都被验证,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思考。

第一个主题是市场批判。这里大胆说出了“市场并不总是对的”这个认知,可能会遭受很多人的不解和批评。但是,批判精神在什么时候和场合下都是一种稀缺的“物品”,它与创新几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其实,这本书的所有文章看起来可能都有些另类或者说批判精神。之所以叫另类,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析的角度,也是因为分析对象也是实践意义上的另类投资。

比如,对娱乐圈明星“财技”的分析,保持了清醒和理性,被现在很多事实证明了其前瞻性;我们甚至用用股票“拆细”的视角来审视房地产商的定价伎俩以及房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中国这个全球知名的市场实际上运行着购房者很多无奈和心酸,应该思考本来是民生范畴的地产为何成了市场炒作的标的,以及沿着这个思考追问房地产市场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和管理;当然,这个分析暗含了房地产的未来走势判断。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于数字货币的分析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当下经济学界对于这个典型现象的研究空白,希望能因此而引发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让人们不再对货币这个基本事实都感到迷惑,在数字货币投资中保持理性判断。

这些文章都是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传统”智慧,是一种对约定俗成完全接受、到见仁见智独立判断的进化式态度,相信读者能够理解其中可能的错误和有道理的地方。

第二个主题是关于当下最热门人物唐纳德·特朗普。在这里,特朗普被当作市场人物来对待。虽然是美国总统,但是投资者还是对特朗普的“市场表现”印象深刻,所以可以把他叫做市场人物。特朗普从当选到现在,其思维和行为模式、乃至施政思路我在一系列文章中都有捕捉,而且多有印证,希望能够对思考今后的中美关系以及市场操作能够借鉴意义。

第三个主题是呼应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的“思想市场”这个当下学术界比较热论的概念。科斯认为,当人们可以自由提出并讨论不同的理念时,更好的理念就会脱颖而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几篇文章都是把一个新的思考放到市场上,试图启发新的实践方向。

这样有或许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那些耳熟能详的“市场智慧”是否真的有用,比如“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这种说法,比如市场总是对的。这也是顺应“思想的市场”这个颇有洞见的提法,收纳了也确实是思想争鸣风格的文章。想和做是不同的,思考的巨人与行动的矮子,是对所谓貌似思考者的绝佳讽刺和敲打。

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的困难处境,更应该提倡思想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从而在无趣的市场中寻找有趣的灵魂——这不仅仅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豁达选择,也是突破桎梏和瓶颈,以至云开雾散、柳暗花明的创新之举,或许就是牵动市场全身扭转的那一根头发。思想的火花一定要被珍惜,否则我们可能会把可贵的星光视为外太空的异类和飘渺,但实际上处于极夜一般的白昼而不自知。

第四个主题是讲市值与市值观,集中了关于脸书、推特、阿里巴巴、腾讯这种大公司估值逻辑的几篇文章。重要的是,这些分析已经被当下的市场充分印证,而很多人当初看到这些文章时是将信将疑甚至不屑一顾的。

相信这些分析对很多人来说是独到而新颖的,因为这是在大型机构研报中见不到的,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用玄妙的逻辑和精致的模型鼓吹这些公司。比如,我们把脸书公司看作一个物业公司,在许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其逻辑却非常有启发意义。就像文中所说,市值与市值观只有一字之差,在英文中也是一个字母之差,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投资取向,这是值得当下很多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最后一个主题是想呼应这个带有“煞有介事”、“故作深沉”风格的书名,也遵从着语文老师“一定要点题”的教诲。当然,忧虑是不解决问题的,甚至是实践和操作领域的忌讳。但是,作为一本书探讨价值观的书,采取一种忧虑的文风气质可能会被理解:虽然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一些矫揉造作,但如果允许一点仪式感和“文艺范”,那么这个书名或许实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完整性,是对商场冷冰冰的理性计算的感性忧虑,也是在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社会唤回一些人文意味。

我们甚至带有一种幽默意味(实际上整本书的阅读都需要有一点幽默和对自嘲的理解,需要一点活泼却不失严肃的阅读心理准备)地提出了资本的体统这个名词。这个提法恐怕也是第一次被提出来。虽然在词法上可能有些荒谬,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本位上对资本的期许,隐含着对精英阶层在社会引领作用的责任追讨和认定。所以,这种提法既幽默又严肃,读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把握。

现在有好多人在讲社交中价值观相同的重要性。这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后,很多人开始寻求“价值观相同的愉悦”了。什么叫价值观相同的愉悦?其实就是交流上沟通顺畅,思想上心有灵犀;更高的段位就是,虽然你对一个人并不认识,但是你知道在“平行世界”的某个角落深处,有个相同的人与你亦步亦趋,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