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整合——思维的蜕变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教育孩子,做事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按部就班地、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地做。于是,小时候的我做事情一直都是循规蹈矩,按照老师和大人的吩咐,一件接一件来做事的。结果呢?往往最后一个完成作业和任务的孩子就是我。
后来我随着父母移民到了美国,大学里我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编程,编程这个活最重要的是高效率。高效率其中就包括了快速计算得到结果,这与我按部就班的工作观念产生了极大矛盾,我的编程作品经常在运算时候比别人慢。我也去了解了那些比我快的编程方式,最困惑我的是:一般最快的编程都是不按照传统“按部就班”的规律。
我学习生涯的转折点是遇到一位年轻的教授,他分析了我的情况后就说了一句:“Development vs Progress.”意思就是说:发展和进展是两个概念。按部就班的是事物的发展,但事物的进展就必须考虑效率和资源。水无常态,法无常规,但水还是水,法却是有规律的!
我是1989年开始参与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工作,回到祖国发现,幼儿园的管理(应该说中国传统的管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习惯了支配性的管理模式,习惯了监管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支配性的管理往往导向低效率的工作模式。因为支配性管理的工作是任务导向而不是目标导向,大部分老师只想:“有没有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是不是可以让领导满意。”……这种心态就像我小时候的思维模式一样,僵化的因循,固化的工作形态,不灵活,同时也在浪费资源。
虽然经历了25年的改革,中国幼儿园不管是硬件还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提高了不少,可任务导向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思维却和25年前没有多大的改进。所以,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老师忙,很忙,非常忙(重要事情说三遍)。而且随着各种课程模式的涌现、家长工作要求更多更细、政府的管理越来越规范等,幼儿园老师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老师好像有N个婆婆的媳妇一般,每一个婆婆给一点任务,结果就是累到死去活来也完成不了,于是,部分工作只可以马虎了事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思维价值比劳动价值的贡献与回报要高。教师(或者任何一个岗位)要提高生产值就要换个思维模式,贴近现代价值观的思维。所以,课改来到这一步就应该是改变思维模式,从任务导向转为目标导向。在目标导向的思维下,任务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整合任务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整合”,就是做一件事达到做多件事的效果,就像小米手机的粉丝同样是小米设计部门的义务资源。两件事情的整合首先是建基在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只有清楚目标才可以整合。
在幼儿园的种种课程模式里,主题课程应该是一种包容性最强、最适合用来整合其他任务的工具。主题课程可以整合大型活动,整合家长工作,整合环境布置……只有你想不到,几乎没有整合不到的。而且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老师也在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来说思维的传承比知识传递更有价值。所以可以说:老师思维有多高,课程改革就有多快!
本书作者戚晓琼老师毕业后,是在我手把手指导下工作了十几年的一线老师。由于她善于思考,又愿意钻研,所以在教育教学里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想法,其中之一就是“主题的整合”。
通过这本书,一线老师可以通过学习里面的案例,明白如何通过主题的整合功能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老师能够举一反三,还可以形成目标导向的思维习惯,可以说,拥有这种思维习惯的老师,就是打开了课改甚至人生的成功密码!
好好享受本书带来的乐趣吧,祝大家越来越好!
蔡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