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关于读书

■ 于树泉

 

几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到某高中名校做了一个读书讲座。

上来先是互动:

“读过《四世同堂》的同学请举手。”

一声下来,沸腾的阶梯教室静了下来,二百多名高中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举手。

或许几部获奖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情况会好些?我随后问道:

“那么,《狼图腾》呢?”

“《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呢?两部在读者问卷中并列第一的茅盾文学奖作品。”

坐得满满当当的阶梯教室里,只有几个人举手,稀稀落落,无精打采。

“那你们不读书哇?”我禁不住问。

“读!”回答一片响亮。

“好,说说都读的什么?”

《如何速记英语单词》——一个同学回答。

《如何巧解数学应用题》——又一个同学回答。

《高考作文满分宝典》——第三个同学答道。

一时间,七嘴八舌,沸沸扬扬,都是五花八门的教辅书名,偶尔夹杂着“三重门”、“花季雨季”的声音。

对眼前的一幕,我并不意外。

北京电视台有一个名为“SK状元榜”栏目,每周一期,是高中生展示才情的舞台,初一18班的程昊同学看了之后,这样写道:

每周我都会收看“SK状元榜”节目,这周六晚我又准时打开了电视。

在收看最新一期的“SK状元榜”时,一位主持人询问参赛选手一部长篇小说的名字。

第一个条件: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75年至1985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

我几乎脱口而出——《平凡的世界》。

第二个条件: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 …

这时,答案已经十分明了,我相信我们初一(18)班的任何一个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那四个高中生选手还是很茫然地看着主持人,没有一点反应。

第三个条件:这是路遥的作品,该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

可是即使说出如此多的条件,那四个选手还是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节目很快结束了,可它留给我的印象却久久不能散去。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多么经典的名著啊,而他们居然没看过,这是路遥用生命写出的巨著,可他们甚至都没听说过。

面对如此简单的提问,几位过关斩将荣登“SK状元榜”大赛擂主的高中生居然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全国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来,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如同一棵大树的种子,如果植根大地,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高可参天;倘若放进水杯,最多只能养成绿萝。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一旦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田园就会荒芜,心灵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篓”和“机器人”,这无论于学生、家长,还是于社会、民族,都是一个不幸。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学生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打破课本的禁锢,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感谢人大附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环境,搭建了舞台,并给予了全力支持,让我们走在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这本书便是我们追梦的脚印。

全书一共五章,大致反映了我们在名著阅读方面的一些做法。我们觉得,要开展好名著阅读活动,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第一是激发兴趣。

开展好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面对一本好书,最好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在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中,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充分沉浸在书中,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忧乐,尽享读书的快乐。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因此,牵着孩子们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的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钱理群语)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走进人大附中,你会发现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课间、午休,还是楼道、操场,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抱着一部大部头在专注地捧读,或在热烈地议论;一本刚读完,就追着老师去推荐“下一本”……切不可学生还没翻开书,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读书诀窍、提分妙招,如同面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不去把饭端上来,而是喋喋不休地讲筷子文化和淀粉结构,让人兴味索然。

 

第二是读什么书。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延伸方向,续写着国家的未来。所推荐的读物,既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有利于精神成长,切不可一味地厚古薄今、舍中趋外、偏深偏难、盲目随意、好高骛远,让孩子一上来就呛水;更不能“花里胡哨,小里小气,旁门左道,歪门邪道”(钱理群语)。我们希望通过读书,让孩子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我们最早推荐给学生的是《红岩》、《狼图腾》、《重返狼群》等几部书。惊心动魄的革命史诗,让孩子们觉得“魂儿一下子就被吸进去了”,他们怀着深深的感激与崇敬走进历史,明白了“五星红旗为什么鲜红”。而充满传奇色彩和理性思考的狼故事更让孩子们着迷。接下来,是大气磅礴的《四世同堂》、“茅盾文学奖”扛鼎作品《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战争文学系列、历史传记作品、世界文学经典,民族大义、美好心灵、血与火、成与败、善与恶……孩子们精神受到强烈震撼,情感得到丰富滋养,智慧获得深刻启迪,读写能力随之明显提高,收录的近200篇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印证。

 

第三是阅读心态。

古人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还有学者说:我的案头永远只摆着一部书,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读书是一种精神劳动,贵在专注和投入。为此,切不可急急忙忙,慌里慌张,鸡飞狗跳;不能连追带赶,步履匆匆,气喘吁吁。我们每次只给孩子推荐一本书,同学、亲子、师生共读,以便形成一个强力气场。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如果一下子推荐一堆书,并强制性地规定进度,孩子的读书乐趣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劳役,或者像逛书市,东张西望,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贼不走空。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不可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形成了一份有特点的书单。一般书单都是出现在阅读之前,是阅读购书的指南。我们这份书单却是形成于阅读之后,孩子最喜欢、最爱读、收获最大的书都在其中,经过了连续四届成百上千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检验,一如沐浴阳光雨露之后,小树绽开了花朵,结成了果实。

 

第四是读写结合。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每周一篇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最初有的孩子只能写几十字,长期坚持下来,逐渐能写到几百字,再到后来一两千字也一挥而就。胡雨石同学写道:“阅读让我现在能在纸上挥洒自如,让我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自如地表现。”两年多下来,同学人均读书20多部,其中多为古今中外名著,有的虽不属名著,但也是同类中的精品,或是通向名著的桥梁(如《明朝一哥王阳明》)。人均写下读书笔记2万字左右,书中所选的近200篇读书笔记见证了同学们写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第五是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养。”同样,在读书方面,习惯也只能由习惯来培养,兴趣也只能由兴趣来培养,有喜爱读书的老师,才会有喜爱读书的学生;有视野开阔的老师,才有视野开阔的学生。因此,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这样,自己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抵达到一个新境界,逐渐做到举手投足之间,一笑一颦之际,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陷入“缺失性认知”,让课本、考试障住双眼,库存贫乏,心智枯竭,即便想去带学生走近名著,也会力不从心。然而,“阅读正远离校园,阅读与学习无关。这听起来很荒谬,却正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校园里的事实。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有许多人也放弃了阅读,不少教师只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在宽广的人文领域中,能够阅读最基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师究竟有多少呢?这种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教师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引自朱永新《我的阅读观》)朱永新先生的话读来着实振聋发聩。

先哲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朱熹的《观书有感》也以水、船为喻,对读书与成就事业的关系作了生动形象的哲理阐释: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在枯水季节,舰船在江上推移吃力,行进艰难;一当春潮涨起,就轻如羽毛,迅疾如风了。经典名著阅读,无论对孩子还是老师,不都是为人生之舟扬帆远航而蓄积的“春水”吗?

 

2014年11月5日晚

写于北京时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