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
自序啊,整本书都写完之后,敲了上万字的我,竟然卡在不知道该怎么介绍我的著作,很真实,书里的每一字句都是身为妈妈与老师每日与孩子相处的现场,有眼泪也有笑声;很不真实,书真的要印了,从小不敢奢望却偷偷有过那么点期待的写书梦想。
我想我拿到成品的那一刻,可能会害羞、担忧,赤裸裸地被检视,怕自己再怎么努力仍不够好,就像当妈妈后,更感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而内在的状态距离坚定的温柔还有差距。可就是这样啊!每记录一篇,就静下心来思考一次,然后就能再往前进一点,所以,我想我也会喜极而泣,谢谢那位认真的自己没有走失,把这几年“进化”后所散落在脑海中的思绪理清,同时,回溯自身成长的历程,用笔尖真诚的温度,带着袒露的心,无所畏惧的牵起孩子,相互陪伴地成长。
一本书,不只是一本书的重量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志向,从师范体系到一线教育现场,本来憧憬着美好的蓝图,当真的踏进体制内后,又被满满的无力感占据,我是那样的渺小,连安顿自己的位置都保持怀疑,我迷茫地问:“难道我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你真的很适合当老师。”他们都这么回答我,只有我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Jivan来到我的生命中,虽然感到疲倦,但他却让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力量,好像重新归零学习一样,既踏实又充满挑战。一方面是发现当妈的一言一行处处影响着孩子的样态,尤其是在看过许多中学生带进班的“后遗症”后,觉得家庭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异国文化的老公和自身教育的背景,种种大小不一的冲击,使我开始反思:如果是我呢?我希望自己如何被对待?我的心里有没有过不去的伤痕?我要怎样避免把这样的阴影不自觉地压在孩子身上?我在孩子眼中,是个怎么样的妈妈和老师?
我是幸运的,在有所觉察之后,每次遇到棘手的状况,我都会练习提醒自己,要逃脱既有的框架,把眼前找麻烦的孩子看成是自己,思考这个孩子到底想传递给我什么信息,他在天马行空地想些什么,唯有先放下大人的局限,才能更靠近、读懂孩子,而“越了解孩子,心就越柔软”,这是我这几年身为母亲,又持续面对无数青少年最深的体悟,诚如才刚和出版社的编辑们达成共识的书名——《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我们会看见什么?看见洪流折腾里的静好岁月,看见熙熙攘攘中的幸福。
我毫不在意从此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喊我“Jivan妈”,那个身份是“我”的重生。原来,我的生命也会转弯,我可以有所不一样。美丽的生命注入后,零碎、沉睡的教育观得以实践,进而生活化、明朗化,让我调整观看孩子的角度、应对的姿态、情绪的处理,甚至重新虚心检视自己,重返内心对爱最单纯的渴望。奇妙的是,这样的改变,让我与母亲的关系不再有棱棱角角。
成就孩子,完整自我
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但也一定会受挫,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孩子总是不懂这是为他好,然而,也一定会有所反馈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终究不能操控孩子的人生,但可以用支持和信任来引导,坚实孩子的内在,灌入闯荡的勇气,在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的那天,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放心。
教育是场远征,无论身为母亲还是老师,所有看不到终点的一切,都会经由时间发酵,身教、精神、态度,亦是如此。没有尽善尽美,只求回顾生命的时候,我没有愧对那些相信我的人。
祝福每位选择成为父母的你,日子别将就,找到安顿自己、教养孩子的力量。
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家人,没有你们,我不会这么喜欢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