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那个时代
“士”,作为一个阶级活跃于时代,自历史上看,大致有两个时期,一个为春秋,一个为魏晋。前者看重品格精神,而后者更强调阶级本身。也正因此,引发了诸多矛盾。
有些人,才华横溢,满腔热血地想为朝廷效忠,但他,只是个庶民。
有些人,生于名门望族,终身锦衣玉食而不知苦难为何物,这群人便是多数的贵族——“士族”。
还有的人,本性质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想避免同王朝的命运捆绑的事实,便纵酒酣歌于山林,疯癫行走于市集,这些人,或为平民,或为士族,或是曾经的士族,大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西晋、东晋时代的许多文人,大多属于最后一种。还有些如王谢世家的后代,终日游山玩水,好不自在潇洒,写出来的文章,也自然大多是极好的。
然而这些人并不值得讨论,任何一个思想家在那时也不会呐喊,不会为士族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相反,那些落魄于街头的文人,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对象。
读书人不是过不得苦日子,孔夫子不也曾厄于陈蔡、被宋国驱逐吗?其首席弟子颜回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所以自古以来,文人特别多,穷的文人、过得不好的文人也特别多,然而这个时代,又有所不同。
原因很简单,上文也讲述过,就是“阶级固化。”朝政被几大家族所控制,在孔夫子讲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齐家”还行,“治国平天下”就想太多了。就算你当了一个县令,便以为自己翻身了?你终究还是条咸鱼!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也很简单,概括来说——“暴政”。具体是怎样一个暴政,我也不想叙,相关资料会告诉你,因为要真写起来,那实在是罄竹难书。
想想嵇康和潘岳便可。
这个时代很独特,还有一个更为关键,便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节。在“乱世”中孤独前行,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众人,他们本可以入朝为官,改革制度,体恤百姓,将偏离的“晋”字号列车拉回正轨,然而驾驶室的众人不许他们这样做……
于是,许多人选择下车,寻一块宝地自此颐养天年,但他们仍心念着列车上的诸位!驾驶员也听闻他们的故事,便一再前去反复邀请他们,于是,从山野之间再次走出的他们,不情愿地再次踏上旅程,此一去,便再无法退出。这些人,曾经是隐士,也是文人。
于是,有的人痛斥列车上的种种,言辞激烈,满怀壮志,但等待他们的,却是行刑者的微笑。
进不是,退不是。于是便只能哭,只能饮酒买醉,刚想发表些什么言论,又硬生生吞了回去。愁,愁,还是愁,可又能怎样呢?夜里起身,弹首小曲——排忧。
我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既不会饮酒,也不会弹琴,种五棵树就更不说了,无处排忧,恐怕早已魂归九天也。
这,或许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