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水润随笔丨2020
最近在读梁实秋先生的文集,首篇雅舍,道出文人随遇而安的潇洒与雅趣。雅舍,无论是何地,只要心存清雅,就可以名为雅舍。
读《书房》篇,文房四宝,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一直倾心于这样的词、境。我的书房、书桌与文中描述闻一多先生的书房、书桌相仿,书各处,与几琴簇拥,窗外可观湖、柳岸。
书篇中有一则《世说新语》,会意笑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书。郝先生可谓,满腹诗书。
文中列举英国十九世纪罗斯金言,劝人读书尚友古人,这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贤哲,名世作家,一年四季排队立于书架,待你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岂不幸哉,乐哉?读书乐,便在于此。当然,须心存恭敬。
关于书,大抵读的是古代诗文、民国时期文人、学者的书籍,符合自己的品味,那时的人们比较真切、赤诚、淳厚、稳重。
关于书香,书味其实淡淡,只因书中有丰富美妙的思想,是心灵食粮,宛如饭香,书香二字更为雅致。
关于书生,书生,言行举止应是文雅的,心灵应是丰富的。好读书之人,读好书之人是否带有书卷气,不得而知。
在现代,便不是带眼镜的人就是书生,相反,带眼镜会有一种距离与生硬感,没有柔和书生气。
故然,许多前辈与学者都戴眼镜,但这段感触可以说出。戴眼镜束缚了自身,眼镜只是工具,偶尔看不清时可当放大镜用一下,不必不方便地长在眼睛上。
《雅舍小品》里最喜欢首篇《雅舍》,诙趣、幽默、雅致、情真皆在此篇。仍见这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如寄。
查询此句,原来出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天才文章,摘录如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酒,常置古代诗文中,尤为李白诗中。关于酒,小小时曾尝,好奇烈辣怎能入咽?大人们几杯下肚后,又是另一番令人担忧的状态,这是酒从小至今在印象里的定格。
关于读画,品画时可体会画中意味,也如读一则诗文景记,而画的最高殊胜境界,唯有画者自知。画画,如同行文。或是,行文,如同画画。
梁实秋先生《读画》一文中写道: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直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不便着。对味的画,确是如此。对味的人,也是。
喜欢清静,故喜欢看书。不太适应社会的游戏规则,人情世故。生命,需要的是心灵的安宁与丰盛。
常常像鱼儿一般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有些记忆却是深刻永恒的。
时光回溯二十一篇,很巧写到这时,也很好地完成了心愿。
这段时间没去关注外界,只遵从内心,还好,完成了心愿。愿每一年都能送上祝福。
韩剧《回来吧大叔》,很感动的情节。记下幕尾的一句话:漂泊的灵魂,那很美好,不管是欢乐还是伤感,都很美好。
也曾写过,情感的心弦无论怎么拨,或深沉,或清脆,都是极美的,幸福中的美,与忧伤中的美,在弦上一指指拨开。
感动的事物,可以让心灵得以洗礼、柔软。
假如自己是编剧,改写剧本时,也一定要往美好的方向修改剧本。整理文篇,常如此,将那时不好的情绪化开,将好的一面呈现。多一点爱,多一点正能量。
诚意、正心,才能正己、正人。
庄子所言逍遥,是自由、安适的快乐。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
关于诠释读《庄子》,文中太多不愿看到的词汇,诠释时又不能省略,也不能中途而废,故只能牵扯着自己读、释下去,希望这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去知,是道家用以达到思想最高境界的方法,去知就是要忘却事物的分别,知晓一切后,达到万物一体、无对错、无分别的认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也是回复婴儿(孩童心)的说法。
由大人回到气血十足,充满生机的孩童状态,为道家的养生哲学。
原始无知,其为自然境界。从博知,到不知,是为天地境界。
为道日损,简单心境、简单生活,在目前繁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提倡此生活哲理。
关于道,可简而看之,也可渊博数书。在此处,一切从简。道,是所处整个宇宙世界的规律,或是制定的规章制度。
古哲数书于道,虽博文,看之却累。从古至今,人们都想探索这一世界及生命的究竟,却仍不得正解,只得将信将疑。
世界源头的真相,也许除了制定道的最初造物者告知,才能真正被世人了解。
而古哲圣贤们所留下的探索生命与宇宙的众多思想宝库,仍给予今人无限的心灵润泽。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顺自身的天性,学知、体悟所处的这一世界,是谓正道。循正道而行。
做喜欢的自己,就是与道同行。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0年十二月随笔。
附言:
一六年九月至今
不知不觉
就生命成长的进程而言
也不早不晚
感慨
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