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展场到展览:2000年以来的艺术展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博物馆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艺术品的展示方式与观看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不再只是盛放艺术品的“容器”,或是“无表情”的展示背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是一个艺术发生和创作的场所;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艺术史直观形象的表征形式,是向公众叙说艺术史的场所。展览空间中展品的布置和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与观众对艺术品的体验方式转变的空间写照。

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仅仅是指博物馆中的建筑空间,而且还指建筑空间、展品、观众与策展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空间关系,其空间性质与功能会因展览的样式与目的不同而转变。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是中性、匀质的空间,而是包含一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博弈的结果,在当代艺术展览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与旁观者,而是展览的一部分,是展览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信息输出者。再次,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不再是展品的线性陈列,而是一个颠覆式的美学部署,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以及专家学者的连接纽带。当代艺术展览是用一场展览活动局部的审美冲突,去撬动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在观众中营造“艺术-审美”事件,因此,展览只是培育这一冲突所需的道具现场,由展览引发而来的艺术家、观众的审美冲突,探索引导新的艺术品解读方式和观看体验方式才是展览着眼的内核。最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不仅是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艺术创作的一种集合化呈现,它本身就是艺术现象,是当代艺术史书写的一种方式。

自“85思潮”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的艺术类型如影像艺术、拼贴艺术、装置艺术等在各大艺术博物馆中频频亮相,有关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个展、群展以及各类专题展览也成为当下艺术展览的重要类型。当代艺术作品巨大的体量、新颖的媒介等特征使得在其展览时出现了当代作品形式与传统艺术展示空间不相融的矛盾,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新的艺术样式,中国近年新建或改造了许多当代艺术博物馆,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今日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喜马拉雅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艺仓美术馆等。这些艺术博物馆从展馆定位、空间设计、功能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博物馆,为当代艺术作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展览空间。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场所特性,颠覆了传统艺术博物馆中艺术品的呈现方式,解构了传统展示空间“无表情”、中性展示背景的属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理论,营构出一种当代的艺术场所;另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场所,改变了传统艺术展览空间中观众与作品的主客体关系,模糊了观众和展品之间的界限,拓展了观众观看和解读艺术的视角。

中国艺术博物馆建设大潮

随着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和消费文化的到来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作为城市“文化名片”之一的博物馆成了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艺术消费的重要对象,中国各大城市加速了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与改造,艺术博物馆内的各类艺术展览活动层出不穷,中国逐渐迎来了博物馆建设大潮。据数据表明,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仅有的21家博物馆相比,20世纪50年代我国迎来博物馆建设第一个热潮,1966年全国已建成各类博物馆223座;再到1978年全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349座,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已达4867座,比上年增长299座,平均一天半增加一座博物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的博物馆数量每年增加4到5座,全市注册博物馆由129座增至152座,新建了23座,例如中国电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完成了国家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国家级展览展示设施的建设。上海建立了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外滩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余德耀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公立或民营当代艺术博物馆。目前,当代的艺术博物馆开始向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靠拢,逐步摆脱具有教育体验的“神圣殿堂”,呈现出艺术娱乐综合体新趋势。博物馆彰显建筑形式和展示空间成为一种潮流,消解展示空间内外部分关系,不断拓展展示空间的内涵和外延,给当代艺术提供更丰富的展示可能,展览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被展示的作品。

“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

“巨型展览时代”(Age of Blockbuster)是学者巫鸿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对展览规模界定的方式,所谓“巨型展览”是根据展览规模来界定的,其特征是展览规模极度膨胀和观众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伴随着大型艺术活动如上海艺术双年展、广东三年展的开展,国内各大公立艺术博物馆与私人美术馆的展览活动明显向“大型”“国际”方向靠拢,每年大型展览或特展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观众。有些特展成为全国性的艺术事件,吸引不同城市的观众慕名而来,如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个展“我的一个梦”,自开展以来出现了每天都有数千位观众排长队等候参观的场景,参观人数超过30万。2014年3月在上海K11美术馆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一件艺术热点,开展首日就迎来了3500多位观众,整个展览参观人数达到30万。同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展展出了来自法国的5家知名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名作,共10件精品画作,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艺术盛宴,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再如以“国际化与当代”定位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馆展“天人之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诸多展览都是全国艺术爱好者关注的展览活动。今天的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聚会场所;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成了一个使观众游离与日常生活的“另类空间”。从展览规模来讲,当今艺术展览不再是“小圈子”、文化人的专属活动,而是从艺术爱好者到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从展览效果来讲,当今的艺术展览活动不再是一个小众的文化活动,而是一场全民性的艺术狂欢,展览规模明显增大,参观人数明显增多,展览辐射面更广,可见中国也正在经历一个巨型展览时代。

本书以“艺术展览”为研究对象,其中“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本文的现实对象,“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问题”是认识对象,也即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