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习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婚丧习俗

一、婚姻习俗

中国的婚礼最初被称作“昏礼”,顾名思义即结婚典礼要在黄昏时举行。根据史料《白虎通》的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代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早上出发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时举行婚礼。在中国古代,黄昏是一天中的吉时,因此在举行重大的仪式或者开始重大项目都会选择在黄昏举行。古代有阴阳之分,女属阴,男属阳,黄昏正是阴阳相交的时刻,因此新郎娶新娘符合“阳往而阴来”。但是到了现代,则逐渐演变为婚礼在白天举行,原因在于封建时代皇帝实行宵禁制度,限制了人们晚上的出行,为普通百姓在晚上举行婚礼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于是改为将婚礼移至白天举行。

古代婚姻中有“六礼”。早在周朝时期,国家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程序,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及亲迎。史料《仪礼》中专门记载了这一程序。其中,“纳彩”是指男方先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就会准备好礼物去女方家求婚。古代提亲的礼物多为“雁”,古人相信“雁”有从一而终的意味。“问名”是指询问对方的八字,男方会向女方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纳吉”是指男方将询问后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如果占卜结果为吉,那么男方就会准备礼物并且立即通知女方决定联姻。“纳征”,又称“纳币”,是指男方家给女方家下的聘礼,类似于现代的“彩礼”,一般是在双方决定结婚之后的仪式。“请期”是指由男方家选定结婚日期,之后征得女方同意。“亲迎”就是指现代的“结婚”,由新郎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六礼都执行完毕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妻。清朝根据时代特征演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以及迎娶,但基本上与传统“六礼”无异。当然,现代婚姻中,正式结为夫妻还需要双方去民政局登记,这是世界各国在法治背景下的通行做法。

在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要喝交杯酒,这是结婚典礼中延续至今的传统仪式。新郎和新娘各自举起装满酒的酒杯,将手臂相互交错,将各自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中国现代的结婚典礼形式多样,可以遵循中国传统结婚仪式,也可以选择西方流行的结婚仪式。以中国传统结婚仪式为例,新娘标准的中式结婚礼服为凤冠霞帔。根据各个地方风俗的不同,有少数地区还存在着新娘出嫁的时候需要蒙上红盖头,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掀起。在现代的结婚典礼中还存在一些风俗习惯是为了祈求子嗣,如新娘嫁到男方家时要跨过火盆,有“新娘跨火烟,千子万孙”之意。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亲人朋友捧着果盘将枣、花生、石榴等寓意着多子多福的干果撒向新人的身上和床上。

二、丧葬习俗

中国的婚丧习俗又被通俗地称为“红白喜事”,婚姻、生子、乔迁等事皆被称为“红喜事”的原因我们通常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白喜事”到底为何还不能完全理解。在中国,“白喜事”指丧事,最初指高龄老人寿终正寝,但是在现代意义上则通指亲人的逝世。面对亲人的离世,人们会忍不住痛哭流涕,因为在中国亲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靠、相互陪伴,但是在盛行喜丧的地区,人们通常为了告慰死者,让已去的死者安心,会尽量克制住悲痛的情绪,选择喜庆的方式送别死者。关于老人寿终正寝有一种专门的说法——“老喜丧”,也叫“福寿全归”,意为全福、全寿、全终。“全福”是指死者生前的家族繁衍兴旺,且本身是家族的长者。“全寿”是指老人的寿终正寝,没有因为意外事故或者疾病等原因去世,且年龄最低需要满七十岁。“全终”也即“善终”,是指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圆满地走完了一生。只有完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老喜丧”。

这里有一个典故可以进一步解释这种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至亲去世的丧葬方式。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好友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不但没有他想象中的痛哭流涕,还坐在地上敲着瓦缶唱歌,惠子觉得此举非常奇怪,便上前质问庄子:你的妻子既然已经去世,你非但没有伤心欲绝,反而坐在这里唱歌,这对你的妻子来说是不是太不尊重了呢?庄子回答道,对于妻子的离世我并非未曾感到伤心与痛苦,我一开始也不能接受朝夕相伴的妻子突然离世,在她刚去世的那一段时间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但是后来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我的妻子一开始可能并未出生,没有形体,甚至尚未形成元气,后来因为一些变化她的身体中出现了元气,后来又由元气演变成有形体,再从有形体进化成生命,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现在她死亡之后又归于虚无,可能又回到了初始形态,即尚未形成元气的阶段,寝卧于天地之间。这是天命,我还有什么道理伤心呢?

家中长辈去世后,需要为死者换上寿服,为死者守灵,子孙需要披麻戴孝,每逢死者的忌日以及清明节等特殊日子,人们会去死者的墓前烧纸钱。因为人们相信死者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送去钱财,好让他们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