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篇
杨慧峰:用心守望“生命之托”的最后驿站
誓言很朴素:“我希望,从今天,真正能‘舒病人痛,缓家属忧’。”2014年12月10日,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正式启用,作为护士长的杨慧峰,在工作日记本上将誓言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如她始终牢记并践行25年前加入护理团队时立下的誓言般,这句话不仅仅写在了日记本上,更是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落到了对每一位病人悉心的照料之中……
一、一句“善意谎言”,却是心底诺言
“阿公啊,你们不要急,住到这里就跟在自己家一样,都会好起来的。”“阿婆,没事的啊,慢慢来,住在这里很方便的。”住到这个病区的病人,除了偶尔出现的奇迹,短则三五天,长则几个月,就会完成生命的谢幕。明明知道情况不会好,但见面第一句话,杨慧峰和同事们总会说一句善意的谎言,给病人和家属送上几句安慰的话。这善意的谎言,更是杨慧峰心底的诺言。她希望竭尽所能,在每一位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痛,让生命平静安详有尊严地作别这个世界。
“唉,不如早点死了算了……”2016年2月24日,杨慧峰在查房时又一次听到老张病痛难耐而诅咒自己的话。老张直肠癌晚期,入院后刚止住咳嗽,又开始呕吐得无法进食……在一次次的开导交流中,杨慧峰早已摸透了老张的心理。这次,她决定和老张“谈谈死亡”。因为在平时的聊天中早已知道老张或多或少对佛教有些信仰,于是她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对生死的看法,还特意和他谈论“死往何处”的问题。
见杨慧峰讲得头头是道,老张还真是被震住了。很长时间,他都聚精会神听着,视线片刻也没有离开杨慧峰的目光。“小杨,你不是共产党员吗?”老张认真听完后,疑惑地指着杨慧峰胸前鲜艳的党徽。“正因为我是党员,所以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咱们这个病区,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您的疼痛感减轻了,人舒服了,我们的服务就到位了。”后来,杨慧峰还专门请来癌症康复志愿者和一批批的爱心人士,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老张的眉头舒展了,后来还能进食了。
然而,就在医护人员和家人为之欣喜的时候,3月26日晚上8点,老张的病情突变。值班护士打电话给杨慧峰时,杨慧峰因身体不适正在输液,电话里嘱咐值班护士按照老人信仰的仪规办理后事。但杨慧峰还是不放心,就拔掉输液管急匆匆赶到了病房,老张的爱人握住来不及擦去手上血迹的杨护士长的手时感动不已,在杨慧峰的柔和开导中,张老伯面容安详、安然离世。杨慧峰一边联系志愿者,一边安抚悲痛的家属。事情办理完毕,已是凌晨4点,她又忙着为志愿者们煮小米粥。这时,老张的女儿见护士长一夜没休息,就过来帮忙。杨慧峰和老张的女儿聊起老张在医院里的点点滴滴,取出舒缓之《印象》的记录本,打开关于老张的故事——《一个儒雅的老人》,老张的女儿泣不成声:“你们比家属还上心啊。”办理完丧事的老张家属,3次上门来致谢,还送来了“舒缓疗护,菩提花开,最后驿站,功德无量”的锦旗。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常常会在这里发生,墙上的锦旗挂了一层又一层。2018年,安宁疗护病区就接待了200多位生命晚期的老人。他们的需求甚至信仰,也是不尽相同。为了心底的诺言,杨慧峰一直忙碌地穿梭于安宁疗护病区。起初,病区刚成立,人手紧张,缺乏经验,她从病房设置到环境布置,从人员招募到流程设置,无一不是亲力亲为;后来,她着手建立“爱的港湾”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培训、制定志愿者服务和管理制度、打造志愿者之家、组织志愿者活动;再后来,为了照顾不同信仰的人临终真正的需要,她学习各种宗教知识,请教佛教的临终关怀,接触基督教的唱诗班,寻找天主教的牧师……
不到5年时间,“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6个人,到目前的238人,总服务时长13000余小时。志愿者团队也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二、不负“生命之托”,感化“特殊亲人”
“上午,老寿来了。在同事周洁的见证下,取走了寄放在我这里的钱:7200+500。花费的情况详细作了说明。另外,高×辉2月份送给我们2个玉镯和一块玉石,一并交付给了老寿。”2015年5月13日,杨慧峰在日记中写下了上面这几行文字,回忆着把自己喊作“亲人”的高先生,现在把“亲人”的钱物交到他父亲手里,她心里面踏实多了。“今天病区迎来了至今最为年轻的病患,高×辉……他孤身一人,没有家属陪伴,甚至连生活用品也没有……‘70后’的他,怎么会无人关心?……‘我到这里就是来混日子的,不要问我病情,也不要打听我的故事。'……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温暖他,有幸聆听他尘封已久的往事。”(2015.1.23工作日记)
“高×辉住院10天了,每天随着他情绪波动……有时候,是痛哭流涕,哭诉命运无常的苦情戏;有时候,是大发雷霆,拍桌子、扔东西的动作片……而更多的时候,他安静地躺在床上,关紧门窗,拉上窗帘……我们就这样陪着让他肆意地发泄……”(2015.2.2工作日记)40多岁的高×辉是一名晚期肿瘤患者,起初,他脾气暴躁、孤僻,不配合任何治疗,家人也因此遗弃了他。为他找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因为他脾气暴躁,护工往往做不到一天就不肯干了。然而,杨慧峰和同事们陪伴,慢慢地焐热了高×辉的心。高×辉说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杨慧峰及同事们就帮他做汤圆、馄饨、饺子……天天换着花样煮给他吃;高×辉不经意间说想吃小时候吃过的点心,杨慧峰想方设法把50千米之外七宝古镇的“七宝糕”捧到了他的面前……
护士节那天,杨慧峰收到快递送来的一束鲜花,小卡片上写着“亲人节快乐!”正是高×辉为她订的。他内心已经慢慢把病区的医护人员当作了亲人。后来高×辉把银行卡和身后事都托付给了杨慧峰这位“亲人”。而看着一天天衰弱的高×辉,杨慧峰找到了他的家人,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和劝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关爱,不留遗憾地离开了。
实际上,从每一位病人到来的那一刻,杨慧峰和她的团队就已把他们当成了亲人。杨慧峰和姐妹们已经记不清楚为多少个“亲人”在病房里过过生日了。甚至很多人,在这里过的是第一个有人唱生日歌的生日,也成为他们生命中唯一一次。82岁生日的沈×珍、40岁生日的高×辉、96岁生日的雅贤婆婆、83岁生日的阮大爷……漂亮的鲜花,甜蜜的蛋糕,温馨的祝福,幸福的泪水,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病区志愿者活动室墙壁上一张张照片,记录了病人的最后一次过生日、最后一次理发、最后的笑容、最后的告别……也记录着杨慧峰和她的团队为了心底的诺言无尽的付出和温暖的收获……
也正因为这亲人般的守护,这里也曾不止一次诞生过生命的奇迹。比如,2016年6月14日,杨慧峰在日记《出门》中曾提到自己和志愿者们去看望30千米开外的从安宁疗护病区勇敢走出去的蒋阿婆的事情。“如今,谈到死亡已不再恐惧,把身后事都交代给我的蒋阿婆,似乎比别人更坦然,走过了这道门,前面,是另一番景致。”
三、坚守诺言,最高境界在“守心”
“不求门庭好看,但求两脚着实。”这是爷爷曾经跟杨慧峰说过的话,也是杨慧峰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杨慧峰出生在农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两代都是招的“上门女婿”,她口中的“爷爷”实际上应该是“外公”。然而,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那种朴素的善良基因却一直都在默默地传承着。爷爷今年已经94岁高龄。在杨慧峰的记忆中,爷爷有推拿的绝活儿,几十年来,十里八乡左邻右舍,凡是扭伤、抽筋的乡邻都喜欢找爷爷帮忙治疗,但他从来都是分文不取。
杨慧峰的母亲是村里的“老娘舅”,前些年还成了“老伙伴计划”的志愿者,常常上门去为年龄更大的老人服务。而父亲也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信守“吃亏是福”,终生与人为善。1995年,杨慧峰从卫校毕业后,就选择回到了家乡的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做起,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乡邻们减轻病痛。“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奉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履行‘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职责。”杨慧峰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加入护理队伍时的庄严宣誓。
近25年来,从普通的护士到护士长,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未放弃学习。先后取得了管理学学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还深入钻研中医,打下了坚实的中医药基础。她说,自己懂得更多一点,就可能帮到更多的人。然而,命运从来不会眷顾任何人,唯有自己更加坚强。2005年,杨慧峰的父亲查出癌症;仅仅1年后,80岁的爷爷又不幸罹患癌症。为求诊一位中医,她带父亲上过长白山;为熬一味中药,8小时守护在煎锅边;为了减轻亲人的病痛,她独自一人39小时往返河南租借治疗仪……
杨慧峰为父亲洗头、洗脚、按摩……可终究没能留住至亲至爱的父亲。《弟子规》中讲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从父亲出殡回来的那天起,杨慧峰就开始素衣素食,两件简单的棉布衣裤穿了三个夏天。从家庭到工作,从亲人到病人,杨慧峰说,或许这之间存在着角色的转换,但只要有了“同理之心”,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曾在妇产科工作多年的杨慧峰,当时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生儿,是希望,常会收到喜糖,常会看到整个家庭幸福的笑容。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常要面对的是最后的告别,是生命的谢幕,是悲痛的泪水。当问及这中间心态和角色转换,这位护士长反而显得愈加平静:“生与死,都应该满怀对生命的尊重。”“病人把很多事情甚至身后事托付给我们,正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正因为总是怀着同理心,杨慧峰和她的团队,才能够把每一位病人当成自己亲人,才能够不负这“生命之托”。实际上,富有同理之心的杨慧峰,时时处处都以真诚对待她身边的人和事。还是一名普通护士时,有病人送她一麻袋台灯,她原封不动交到院办;有病人家属出于感激送她1000元购物卡,她婉言谢绝;看到报纸上一则关于白血病女孩的信息,她二话不说捐出了自己2000元补贴……
杨慧峰带领舒缓疗护天使团获得了“2015年度上海市标杆青年突击队”称号和“2018年上海市五四青年(集体)奖章”。她个人也获得了“金山好人”、“金山区优秀护士”、“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慈善志愿服务组织者、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首届上海市十佳社区护士长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作者: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