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蓄电池电动势的建立、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在充、放电过程中,蓄电池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可逆的。自1859年法国科学家加斯顿·普莱特发明铅酸蓄电池以来,关于蓄电池化学反应过程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一般认为格拉斯顿和特拉普于1882年创立的双极硫酸盐化理论(简称双硫化理论)能较确切地说明蓄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
根据双硫化理论,铅蓄电池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上是海绵状铅(Pb),电解液是硫酸(H2SO4)水溶液。当蓄电池与负载接通放电时,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都将转变成硫酸铅(PbSO4),电解液中的H2SO4减少、相对密度下降。当蓄电池接通直流电源充电时,正、负极板上的PbSO4又将分别恢复成原来的PbO2和Pb,电解液中的H2SO4增加,相对密度增大。若略去化学反应的中间过程,其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
一、电动势的建立
蓄电池的单格电池是由浸渍在电解液中的正极板和负极板组成,电解液是H2SO4水溶液。
当极板浸入电解液时,正、负极板上的部分PbO2和Pb就有溶解于电解液的倾向并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使正极板具有正电位,约+2.0V,负极板具有负电位,约-0.1V。当外电路尚未接通、反应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正、负两极间的静止电动势Es约为2.1V。
二、蓄电池的放电过程
将蓄电池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放电现象如图1-9a所示。
图1-9 蓄电池充放电现象
a)放电过程 b)放电终了 c)充电过程
当放电电路接通时,在电动势的作用下,电流便从正极流出,经过灯丝流回负极。电流流经灯丝会使灯丝发热,当电流足够大时,便使灯丝炽热而发出亮光。
在放电过程中,由于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不断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因此,PbO2和Pb逐渐转变成PbSO4,正极电位逐渐降低,负极电位逐渐升高,使正、负极间的电位差逐渐降低;电解液中的H2SO4成分逐渐减少、水分逐渐增多,使电解液密度逐渐减小。
当电位差降低时,流过灯丝的电流就会减小,灯丝发热量相应减少,灯泡亮度变弱,直到不能发光为止,如图1-9b所示。
理论上,放电过程将进行到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全部转变为PbSO4为止。但是实际上,由于电解液不能渗透到活性物质最内层。使用中的所谓完全放电,事实上只有20%~30%的活性物质转变为PbSO4。因此,采用薄型极板、增大活性物质孔率,可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三、蓄电池的充电过程
将电能转换成蓄电池的化学能的过程称为充电过程。充电时,蓄电池应当连接直流电源,蓄电池正极接电源正极,蓄电池负极接电源负极,如图1-9c所示。
将完全放电的蓄电池与直流电源接通时,电流就会按放电时相反的方向流过蓄电池。此时蓄电池内部将发生与放电过程相反的化学反应,正、负极板上的PbSO4将分别还原为PbO2和Pb,电解液中H2SO4成分逐渐增多而水分逐渐减少,电解液密度逐渐增大。充电将一直进行到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完全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为止。
在充电末期,电解液密度将升高到最大值,且会引起水的电解,产生大量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