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本序

《远大前程》(又译为《孤星血泪》)是狄更斯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与十年前出版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作者在本书中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语气,字里行间充满了追怀往事的惆怅情调。一九四六年曾摄制成电影《孤星血泪》,深受各国广大观众的喜爱,故事情节生动,结构严谨,开头几章对故事主人公皮普童年的描写叙述,多年来特别受到众多评论家的称道和喜爱。

从多方面看,《远大前程》可以说是狄更斯写得最成功的小说之一。尽管本书没有作者早期作品中的那种欢欣鼓舞、乐观开朗的创作精神,但是整篇故事结构组织得十分完善,情节发展也很紧凑,几乎没有什么枝蔓繁冗之处。最主要的是,全书都环绕着一个青年人生活幻想破灭的主题展开,深刻揭示了伴随金钱、地位而来的势利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腐蚀破坏作用。

《远大前程》详尽地描述了一个孤儿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皮普从对自己远大前程的憧憬向往到幻想破灭的整个过程。贫苦的孤儿皮普在度过了饱经各种生活考验的、苦难的童年时代以后,意外地成为某一个隐姓埋名的庇护人恩宠的对象,幸福的前景就此展现在他的眼前;早在他到萨蒂斯大院去陪哈维沙姆小姐的养女埃斯特拉打牌的时候,他心理上就渐渐起了变化,开始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家感到害臊;等他后来去伦敦接受所谓“上流绅士”的教育时,他的为人就从纯朴变为浮夸,生活作风也由节俭转为奢靡,成天只知道追求纨袴子弟的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甚至对自己真正的朋友,姐夫乔·加杰里也麻木不仁地自命优越,他的“前程”越显得远大美好,他的道德品质也就越为低下。

由于皮普沾染了上流绅士的势利习气,所以当他最初获悉自己的所谓“远大前程”并不是来自较为体面的哈维沙姆小姐,而是来自那个态度粗暴、令人畏惧的逃犯马格威奇时,他不禁大为震惊。不过,最终他还是克服了自己在伦敦染上的那种浅薄的处世习气,暗自发誓一定要保护好潜逃回国、特意来看望他的马格威奇。

《远大前程》这个书名实际上含有尖刻的挖苦、讽刺的含意。律师贾格斯最初受托向皮普描述他往后的生活前景时,皮普的前程确实显得远大美好,然而结果却是皮普不但失去了财富,而且连自己的心上人埃斯特拉也被德拉麦尔夺走,他既没能保护好马格威奇,成功地把他送到国外,又没能挽救哈维沙姆小姐的生命,所谓的“远大前程”也随之化为泡影,完全破灭了。皮普只是在经历了这一次次打击以后,才有所感悟,并开始认识到生活中的真与美,丑与恶,看到自己以前对待乔的势利态度多么可鄙,于是对生活作出了新的评价,在得到姐夫的谅解后,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远大前程》同时揭示了个人以往在精神上蒙受的伤害,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影响。哈维沙姆小姐因为在举行婚礼的当天遭到康佩森抛弃而憎恶世上所有的男人,精神处于半疯癫的状态,她把自己收养的少女埃斯特拉当做自己报复男人的工具,教唆她如何用美貌去折磨男人。哈维沙姆小姐的这种做法,险些毁了皮普的一生,但是她的反常的意愿最终还是没能得逞,她在一场火灾事故中被烧成重伤,不治身亡,而她的那所阴森黑暗、不见天日的宅子也最终化成了一片废墟。

《远大前程》成功地把对个人生活遭遇的描摹同社会批判融合在一起,深刻展示了种种邪恶的社会势力对主人公心理成长的腐蚀作用。通过皮普的命运,作者不仅表现了一个时代的世态人情,而且也告诉读者,在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里,皮普所追求的“远大前程”的虚幻性。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比他在其他任何小说中都更为深入和彻底,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写作能力。

总之,多年来,文艺评论家们大都认为《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处于艺术生涯高峰时期、写得最为均衡的一部作品,尽管他们对全书的结局仍存在争议。在原来的结局中,皮普和埃斯特拉并没有一点儿最终有望结为夫妻的迹象。许多评论家,包括戏剧家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在内,都认为这样一个凄凉悲恻的结局跟小说的整个主题和基调颇为一致,与整部小说的开端和发展也相当合拍。可是狄更斯接受了同时代的小说家布尔沃—利顿(Bulwer-Lytton)的意见,改变初衷,安排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有人认为,也许这是狄更斯本人希望自己生活所会有的结局,因为当时他正跟自己的妻子凯瑟琳·霍格恩离异,热恋着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埃伦·特曼。不过这也只是没有什么确凿凭据的主观揣测而已。从艺术角度而言,目前的结局无疑更显得朦胧含蓄,韵味深长。

主万

二〇〇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