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父善,以注《文选》称。邕少知名,武后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复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以事贬崖州。玄宗开元初擢户部郎中,复谪括州司马。十三年(725),征陈州刺史。后以赃下狱,减死贬钦州遵化县尉。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又为汲郡、北海二太守。邕有大名,李林甫素忌之,诬以罪,遣酷吏于郡决杀之。以官终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性毫奢,不拘细行,文名满天下,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持金帛往求其文。工书,行草尤著名。两《唐书》有传。《新唐书·艺文志》曾著录其《狄仁杰传》三卷、《金谷园记》一卷,文集七十卷,俱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谏郑普思以方技得幸疏[1]
盖人有感一餐之惠,殒七尺之身[2],况臣为陛下官,受陛下禄,而目有所见,口不言之,是负恩矣。自陛下亲政日近[3],复在九重[4],所以未闻在外群下窃议,道路籍籍[5],皆云普思多行诡惑[6],妄说妖祥[7],惟陛下不知,尚见驱使,此道若行,必挠乱朝政[8]。臣至愚至贱,不敢以胸臆对扬天威[9],请以古事为明证。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0]陛下今若以普思有奇术,可致长生久视之道[11],则爽鸠氏久应得之[12],永有天下,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仙方,则秦皇、汉武久应得之[13],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佛法,则汉明、梁武久应得之[14],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若以普思可致鬼道,则墨翟、干宝各献于至尊矣[15],而二主得之,永有天下,亦非陛下今日可得而求。此皆事涉虚妄,历代无效,臣愚不愿陛下复行之于明时。惟尧舜二帝,自古称圣,臣观所得,故在人事[16],敦睦九族,平章百姓[17],不闻以鬼神之道理天下[18]。伏愿陛下察之,则天下幸甚。
《全唐文》卷二六一
[1] 郑普思以方伎受到中宗崇信。神龙初,中宗墨敕授郑普思秘书监,时大臣多谏之者,李邕为其中之一。文中以古事为例,说明郑普思诡行妄说之荒诞,奉劝中宗效法尧舜,注重人事,不要轻信妖妄之说。《旧唐书·李邕传》载,“及中宗即位,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上书谏曰”,下即引本文,则此文之作,当在神龙元年(705)。
[2] “盖人有”二句:一餐之惠,一顿饭的恩惠。《后汉书·孔虎传》:“一餐之惠必报。”又,《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或为作者语之所本。殒,死亡。
[3] 亲政日近:亲政,皇帝亲理朝政。按,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以羽林兵迎太子李显即位,十一月,则天死,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故自中宗即位至亲政间当有一段时间,所谓“亲政日近”,当谓此。
[4] 九重:指天子所居之宫殿。古制,天子之居,有门九重,故称。
[5] 籍籍:众口喧腾的样子。
[6] 诡惑:蛊惑,惑乱。
[7] 妖祥:凶兆与吉兆。
[8] 挠乱:扰乱。
[9] “不敢”句:谓不敢以自己的臆测来上奏皇帝。胸臆,此指臆测。天威,帝王的威严。此指皇帝。
[10] “诗三百”句:语见《论语·为政》。诗三百,即《诗经》,以其有诗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先秦称之曰“诗三百”。思无邪,取自《诗·鲁颂·》,意谓思想纯正,无邪念。
[11] 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不老之术。《老子》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视,活着。
[12] “爽鸠氏”句:爽鸠氏,相传为少暤氏的司寇。《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与晏子对话,云:“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凌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孔颖达疏:“自古者其无死,爽鸠至今犹存,则此齐地是爽鸠氏得而乐也,君不得为齐君。不死之事,此乐爽鸠氏之有,非君所愿乐也。”这里暗用此事,意谓人若得不死,爽鸠氏至今当存。
[13] 秦皇、汉武:秦始皇、汉武帝。二者均希冀长生,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秦始皇求长生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求长生事见《史记·封禅书》。
[14] 汉明、梁武:即汉明帝刘庄、梁武帝萧衍。汉明帝曾派人去天竺求佛法,为佛教流传中国之始。事见《后汉书·明帝纪》;梁武帝在位则以佞佛著称,数次欲舍身佛寺。事见《梁书·武帝纪》。
[15] “则墨翟”句:墨翟(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有《墨子》传世。干宝,字令升。详见前刘知几《烦省》注〔4〕。《墨子》中有《明鬼》篇,干宝有志怪小说《搜神记》,二者都涉及鬼神,并相信鬼神的存在。至尊,国君。
[16] 人事:人的作为。
[17] “敦睦”二句:使九族之间关系融洽,使百官平和而彰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安国传:“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百姓,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
[18] 理:即治。唐时避高宗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