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把话说好,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表达

一个人能否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与说话的基本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掌握好说话的基本功,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好,听者不会完全理解你所说的话,你的表达自然也就前功尽弃。所以,要想把话说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必须掌握说话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与人交谈时做到清晰明了、准确无误。

话多不如话少,简洁精练才是王道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一家商店后,总会有售货员面带微笑热情地迎上来,主动向你介绍某款新产品。对方的表达很专业,说话很流畅,从产品的性能优势到结构特点,从产品的价格优惠到售后服务,都娓娓道来。

对方连珠炮似的表达,让你插不上嘴。他“热情的演讲”使你心烦意乱,浇灭了你的购买欲望,此时你满脑子想的是如何“逃”出这家店。当然,有可能你还想买这件商品,但绝不会从这位话多的售货员那里购买。

可见,冗长的语言并不见得能将问题说清楚,简洁的语言往往更有效果,即使是据理力争也应抓住关键,简明干脆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去。

晓磊下班路上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回到家后立即兴奋地告诉老婆:“刚才路上出车祸了!”他老婆听到后立即停下手中的吸尘器,问道:“什么情况?严重吗?”

于是,晓磊开始绘声绘色地描绘起来:“是一辆奥迪撞上了一个骑电动车的老头儿。那老头儿是接放学回家的孙女,横穿马路的时候被奥迪撞上了。开奥迪的是个女的,长得还挺漂亮的,可惜车技太烂了,人品也不怎么好,撞了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还挺傲慢的样子……”

这个时候,晓磊的老婆已经打开了吸尘器继续打扫卫生了。晓磊有些不高兴,说:“我正和你说话呢,你怎么也不注意听?!”

“我这不听着呢吗!”

“吸尘器声音那么大,你怎么听得见啊?”

“听不听得见也没有关系啊!反正你说的也不重要。我可不想听你在那夸别的女人漂亮不漂亮,你只要告诉我车祸的结果是什么就好了。”

“哦,幸亏奥迪及时刹车,那老头儿摔了一下,并不严重。”

“你看!多简单的一句话,你说了那么半天,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说那些废话!”

晓磊老婆的话实际上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有时候,我们只想听结果,对方啰里啰唆说了一大串详细的过程,听了半天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有时候,我们只想知道问题的关键,对方却“旁征博引”说了一大堆,我们甚至听得更糊涂了。

会说话的人都知道说话的目的只有两个:告诉和说服。只要要点突出,说话越简洁越好;过于冗长的描述,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果你像晓磊那样,花费很长时间才说到重点,甚至说着说着跑了题,即使对方不像晓磊的老婆那样放弃倾听,也会因为听不到重点而开始眼神涣散。少说一点,突出要点,这样,对方才会记住你说的话。否则,你说再多也只能是“废话”。

某单位要精简人员,领导的两位司机需要裁掉一个。竞争上岗,是两位司机必须面临的抉择。第一位司机在领导面前说了10多分钟自己的优点,最后还补充道:“如果我还能继续开车,一定把车清洗得干干净净,出车时遵守交通规则,保证领导的安全,另外,绝不私自开车……”第二位司机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结束了。他是这样说的:“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以后,我开车时一直遵守着三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

这三条原则短小精悍,说到了领导心坎里。在领导心中,这个司机最为合适。首先,“听得,说不得”指的是,领导坐在车内通常要研究、交代一些工作,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属于保密的范畴,司机听到后,就不能说,说出来就是泄密;其次,“吃得,喝不得”指的是,司机要经常随领导参加一些饭局,酒桌上只吃饭,绝不喝酒,从而保证领导的生命安全;最后,“开得,使不得”指的是,单位的车是专门服务于领导,领导不用车时,绝不为了自己的私事把车开出去。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强,简洁精练的说话方式是提高效率的最佳方式。那么,我们在说话时如何做到简洁精练呢?

1.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内容,是赢得听众的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烦躁和厌倦。

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贝托尔·布莱希特非常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会议。

有一次,有人邀请他参加一个会议,他不想参加,就婉言谢绝了。哪知主办方不肯罢休,想方设法邀请他。后来,主办方找到了他最好的朋友,碍于朋友的面子,布莱希特终于答应。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达现场,悄悄坐在最后一排。工作人员看到后,硬是把他请到主席台上就座。

会议正式开始前,主办人讲了一大堆的贺词,布莱希特听着极不舒服。还好,主办人终于讲完了,并热情洋溢地宣布道:“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布莱希特先生,现在请他为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起身子,走到台前。到会的记者们纷纷掏出笔和小本子,准备记录布莱希特的开幕词。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布莱希特的致辞很简单,仅讲了“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这样一句话。

台下的听众愣了3秒钟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布莱希特简短的开幕词为什么能赢得掌声呢?原因很简单,大家是来参加会议的,不是来听开幕词的。布莱希特简短的开幕词,说出了大家内心的想法。所以,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抓住要点,废话尽量不说或少说,这样听众才不会烦你。

当然使用这一方法,要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如果对方和你不熟悉,你张口就直奔主题,会给人一种唐突的感觉,交谈效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通常而言,这种方式适用于相互比较熟悉的人。

2.话题集中,话语简明

语言表达具有时间性,不同的时间段,对讲话的要求有所不同。时间充足,话题可以相对宽泛些,语气可以相对舒缓一些;时间紧迫,话题需要集中,话语需要简明扼要。如果不顾忌时间的长短,盲目交谈,必定会影响谈话的质量。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讲话时,非常注重时间的长短。他未就任总统前,曾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经常出席集会发表演说。

有一次,他在集会上的发言排在最后,由于前面几位演讲者占用的时间太长,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经不多了。艾森豪威尔发现,听众已经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于是他舍弃了先前准备好的演讲内容,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演讲,他说:“每一篇演说,无论是书面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都需要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艾森豪威尔话音刚落,台下的听众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艾森豪威尔说:“这是我最为成功的一次演讲。”

听众给艾森豪威尔鼓掌,他自我感觉非常成功,都是有道理的。由于时间有限,听众又有些不耐烦了,如果长篇大论,很难让人接受。艾森豪威尔的演讲,具有多重意义:既对前面演讲人的进行肯定,又完成了自己的演讲任务,同时还节省了时间,赢得了听众的好感。

精进技巧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洁,就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你说出的话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同时,要尽可能多掌握一些词语,这样在需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词穷”而无法准确表达。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删繁就简”,把复杂的话简单地表达出来。

条理清晰才能说出“好话”

可能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当你饶有兴趣地给朋友或亲友描述某件事时,突然“卡壳”了,记不清刚才说了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这个时候,语言就像在和你捉迷藏,让你摸不着头尾,这就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导致的结果。

与人交谈时,声音十分重要,但把内心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更为重要。因为口头表达是否流畅自然,决定了你给对方的印象好坏。养成说话有条理的好习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你,也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于丹是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走入公众的视野,她之所以能从众多“坛主”中脱颖而出,说话条理清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她是一位极富有语言智慧的女性,朋友曾对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这样的评价:“她讲话慢条斯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只要有她参加的研讨会,很多人都不愿在讲话时排在她后面,主要原因是,只要她一说完,其他人几乎就压不过她。所以,她的发言通常排在最后。”

于丹讲话条理清晰,是件公认的事情。然而,大家却不知道,于丹小时候很自闭,基本上不怎么说话。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父母下放到农村,只好把她交给姥姥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养成了讲话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童年的于丹没有上过幼儿园,一两岁时开始识字,四五岁时接触到《论语》,后来看《红楼梦》。除了姥姥外,很少有人跟她说话,她就自己和自己说话。到了十三四岁时,就开始写日记,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写日记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培养写作能力,另一方可以提升逻辑性和目的性。如今,于丹凭借说话条理分明的好习惯活跃于公众视线中。

如果于丹说话模糊不清,即便她的知识再如何丰富,见解再如何深邃,恐怕也无法打动公众的心,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和一个说话条理不清晰的人去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想表达一件事,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出来,不要扯得太远。漫无目的的说话方式,直接昭示出思想的混乱。逻辑混乱就像鸟儿折了双翼,无论在工作、生活中还是社交中,都会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呢?

1.说话之前想三分

说话之前如果没经过周密的计划,讲话过程中就很难达到条理清晰的状态,甚至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局面,可能有一肚子的话,说起来却不是颠三倒四,就是结结巴巴。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日常语言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对话语言指聊天、座谈、辩论等;独白语言则指报告、演讲、讲课等。一般而言,独白语言的要求比对话语言要高,并且以对话语言为基础。与人交谈前,特别是进行发言或演讲之前,最好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可以把讲话内容写成提纲或打打腹稿。

2.用准说话的方法

想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方法非常重要。可以借鉴以下方法:按讲话内容的重要程度把不同的信息划分等级,最重要的话先说,表达要简洁;接着再说次重要。既可以先阐述观点,也可以讲完第一点,给予具体论述,然后再讲第二点,论述第二点的具体内容……

要想把话说好,必须掌握好方法。当他人讲话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或观点,不要随便插话或中途打断对方,还要懂得“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表情中捕捉到他对话题的感受,更要分析对方讲话的特点,吸取其优点,舍弃其缺点。与此同时,讲话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当发现对方有厌倦的情绪时,应该及时终止正在谈论的话题。

3.抓住机会多练习

好口才并非天生形成的,而是通过环境的影响、自身的努力,逐步提高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孤身一人或面对少数人时,可以流畅地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就可能出现思绪混乱、条理不清晰的情况。要想克服这种状况,需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与陌生人或在人多的场合练习说话,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刚开始不一定能够成功,甚至会招来他人的耻笑,但千万不要因为遭遇挫折而放弃。这个时候,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自己讲话失败的原因,然后勤讲多练,不断提高讲话能力。

精进技巧

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慧,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如果不能做到流畅自然,就无法体现自己的现实价值。要想在交流时做到条理清晰,就需要进行口才强化训练,这种训练的宗旨是“敢说话、敢表达”,唯有这样你才能不输在表达上。

用词准确,说出的话才有分量

如果有人说你不会说话,你可能马上予以反驳。的确,只要是健全的人都会说话,可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准确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有时本来是一番好意,说出的话在别人听来却是相反的意思,这种表达相当失败。造成曲解的原因,主要在于说话的一方使用词句时不够准确。

张大妈和儿媳妇隔三岔五总闹矛盾,隔壁的邻居李婶想缓和她们的婆媳关系。一次,这婆媳二人正闹矛盾之际,李婶就走过来说:“都是一家人,有事儿好好商量,不要动不动就吵架,吵架叫别人笑话。你们应该肝胆相照、和平共处……共同把家庭治理好。”

这里,李婶显然用词不当。“肝胆相照,和平与共”,适用于国际关系,而大词小用,用它来劝说婆媳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极不准确。

有些词属于习惯性用法,对于这类词语,一定要遵从它们的使用习惯,不能随便用其他词语替代。否则表达出来就不够准确,甚至会造成误会。

有位领导要主持一个追悼会。追悼会按照既定的时间举行,举行时本来应该说“请默哀三分钟”。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却意外说成了“请难过三分钟”。参加追悼会的人听到后感觉非常别扭,但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大家还是“难过”了三分钟。三分钟过后,这位领导的大脑好像短路了一般,愣是没有想起“默哀”一词,依旧把“难过”挂在嘴上,说:“现在难过结束。”

“默哀”与“难过”虽然都有表示伤心的意思,可追悼会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我们习惯上说“默哀三分钟”,而不是说“难过三分钟”。“默哀三分钟”属于约定俗成的范畴,不能随意改变,改变后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闹出笑话。

显而易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用词准确非常重要。用词准确可以将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有恰到好处的功效;过于夸大或缩小的用词,就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这样一段对话:

罗亭说:“好极了!按照您的说法,信念之类的东西就不存在。”

皮卡索夫说:“的确是这样,根本就不存在。”

罗亭说:“您确信不存在吗?”

皮卡索夫说:“对,千真万确,根本不存在。”

罗亭说:“既然您这么坚信,信念这种东西不存在。我觉得您错了,当您否认信念根本不存在时,你就在坚持信念的存在。因为‘根本不存在’对您来说就是信念,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您的思想中。”

皮卡索夫在回答罗亭的第一个问题时用了“根本”这个词,就把话说绝了,结果让自己掉入了语言陷阱。因此,当你遇到没绝对把握的事情时,最好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意义模糊的词,给自己留下余地。

学会准确用词,是准确表达的最基本要求。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你想表达的事物,而且还能明确地表达出你的思想感情和意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1.搞清楚词义

汉语博大精深,每一个词语都有固定的或多个含义。与人交流时,要想使用某个词语,就要了解该词语的含义,确定它适用当时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话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你想使用某个词语,却对该词语似懂非懂,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随便使用,否则很可能在表达上出现错误。比如:“你可千万不要高屋建瓴,房子建得太高不一定是好事。”

很明显,说话者完全不了解“高屋建瓴”的意思,它指居高临下,处于可以控制全局的有利地位,有不可阻挡的形势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把房子建得很高。

2.细辨近义词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近义词特别多,它的优势在于增强了语文的丰富性;缺点是,如果不认真分析、辨别,必然会出现语言混乱的现象。比如:“听了你的话,我感到非常后悔。因为我身为一名经理,还不如一个普通职员。”

在这句话中,“后悔”一词就用得不够准确。“后悔”一词是指事后感到懊悔,而这位经理在使用上出现错误,他本来是想表达在某件事上或某个问题上做得没有普通职员好,不配担任经理一职。如果将“后悔”换成“惭愧”,就恰当多了。这位经理没有经过认真辨别,使用了“后悔”一词,没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准确表达出来。

3.注意感情色彩

汉语词汇带有一定的色彩,通常表现在语体和感情两个方面。语体色彩一般指口头和书面,感情色彩一般指贬义和褒义。在表达内心想法时,如果恰当使用,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甚至闹出笑话。比如:“简直太意外了,你父亲刚死不久,母亲也因车祸上了西天,真是让人伤透了心。”

“死”这个字是口头用语,这样表达就显得很不礼貌,缺乏基本的同情心,而“上了西天”则是贬义,用在这里与整句的情感色彩搭配不协调,应该分别把它们改为“去世”“病故”等词语。

精进技巧

用词准确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环节。一个人要想在语言交流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加强个人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则依赖于用词的准确性。如果你一开口,就在措辞上出现错误,那便很难赢得对方的信赖。

紧扣当下用语,不要被时代甩得太远

小李是位才子,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但他性格内向,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时为了查一个知识点,他宁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书本上,也不愿借助互联网。为此,朋友劝说他多次,让他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效率。他微微一笑,不表示反对,但也不按朋友的建议去做。

由于性格内向,他认识的异性很少,至今还是单身一人。前段时间,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女生。约会时,两人的交流也算顺畅,印象也不错。快到吃饭的点儿了,小李问:“你应该饿了吧,我们一起去吃饭好吗?”

女生回答道:“我可能吃了假饭。”就是这句“我可能吃了假饭”,让小李大跌眼镜。他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女生,问:“难道饭还有真的和假的吗?”

女生听他这么问,大感意外,用手捂住嘴巴,不让笑声爆发出来。等到心情稍微有所平息后,女生说了句“你‘out’了”,然后借故离开了。

小李这次约会主要失败在不懂得时代用语上。女生的那句“我可能吃了假饭”,意思是出发前吃得饱饱的,现在的确饿了,潜台词是愿意和他一起吃饭。正是由于他在当下用语上出现的短板,错失了一段姻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日常用语也变得格外丰富多彩。有些承载我们数千年文明的词语出现转换,词性也随之改变,旧的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旧的事物有了新的表达方式,甚至还出现一些新的词语。这时,倘若你拒绝接受这种变化,那么你可能就渐渐地被时代无情地甩了出去,成为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

在你的社交圈子或职场中,大家都在接受和认可新鲜事物,你遇到与你一样的人的概率十分渺小。与此同时,你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过去。所以,与人交谈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社会的潮流之中,才能给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在与人交谈时准确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那么,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让语言与时俱进呢?

1.所用的词汇要与时俱进

人类文明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语言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新鲜词汇出现得越多,说明社会发展越进步。假如你现在还不知道“累觉不爱”“十动然拒”“不明觉厉”“请允悲”“也是蛮拼的”“惊爆了”“在有生之年,在不死之前”想表达的什么,那么,你真的与时代脱节了。当然,不知道这些流行用语不代表你知识贫乏,但如果在语言上没有与时俱进,你在与他人交谈时,就不容易与对方产生共鸣。

2.所谈的话题要与时俱进

与人交流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话题也要有所不同。如果你的交流对象是整天为一日三餐而奔波的人,这个时候你在他面前大谈风景名胜,结果准会遭到对方的白眼,因为对方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心思与你探讨风景名胜。假如你同对方谈当下哪个方面是赚钱的热门,对方一定感兴趣,并且能够成为你的忠实听众,对你的话题产生好感,你与对方在聊天的过程中就能产生互动。

一次聚会上,有人提起一位明星偶像,并向朋友询问该明星的情况。朋友打趣道:“你都是‘坐四望五’的人了,怎么会如此关注年轻的小女孩呢?”那人急忙说:“可别拿我开涮了!她是我儿子的偶像。在家总听他提起,我就随口问了一句‘她是谁’,结果儿子竟然说我落伍了,所以才问你是否知道这位明星偶像,想了解一下情况。”

“流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也是现代生活的风向标。时事政治、社会新闻、体育快讯、娱乐新人、当红明星、流行服饰、流行语言等都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如果别人在提及这些话题时,你却云里雾里,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古董”或“文物”,轻者遭到善意的嘲弄,重者可能被人鄙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话题,比如“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把人贩子都枪毙”“中国的帅哥在抗洪前线”等,都是某个时间段的热门话题。如果你是中老年人,不知道这些是怎么回事儿,还可以免于被嘲笑;如果你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网友,对方正在小声哼歌,你上前说:“哟,今天心情不错嘛!大声点,让我听听你在唱什么歌。”对方回你一句:“我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这时,如果你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势必会成为众人的笑料。

不过,由于人的兴趣有所不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于新事物容易产生排斥感。所以,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应该培养开阔的观念以扩大生活话题的范围。

养成开放的观念,有利于与他人进行愉快的交流。我们应该明白,大多数人说话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对于对方的话题或看法,你从未耳闻或一直处于排斥状态,势必会导致对方对你失去兴致。当然,开放的观念并不是要你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地去接受所有的信息。

精进技巧

若想紧扣当下用语,不被时代甩得太远,就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全盘否定和排斥新的事物,一定要放开心胸去接触更多的事物,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和经验,充实自己的谈话内容。这样的话,才能让交流的通道保持畅通。

“停顿”有门道,千万别小瞧

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有些人说话的语速很快,犹如机关枪扫射般一口气把该说的话全部说完。然而,“口齿伶俐”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语速过快,可能使听者根本分辨不出说话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说话者不懂得如何停顿。会说话的人在表述某件事或某个问题时,该快的时候则快,该慢的时候则慢,语速表现出起伏跌宕、有轻有重的状态。从表面来看,停顿是说话时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但事实上却有很多的语法和语义都在停顿上得以体现,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标点的运用就是为了停顿。尤其是在语义方面,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出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某单位调整工资后,决定召开一次总结大会,会上一位领导做报告时说:“通过这次工资调整,把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那些已经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做出表态……”

领导“妙语”一出,在场职工一片哗然,除了偷笑外,不少人揶揄道:“我们这里又不是少林寺,哪来的和尚?”

“怪不得我们这些人的工资还没有涨,原来都给庙里的和尚了。”

在这里闹出笑话的原因是,这位领导不懂得如何停顿,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正确的语句应该是“那些已经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做出表态……”这样说,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可见,仅有好的语言还不够,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换气与停顿都把握不好,再好的语言也得被浪费。

那么,我们在说话中怎样运用好停顿呢?

1.注意语言逻辑

在文字语言中,但凡有标点的地方一般都需要停顿;而在一个句子中间,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揭示语言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根据要表达的意思合理地划分词组,做出适当的停顿。词组之间的停顿千变万化,是停是连须以表意准确清晰为出发点,做出恰当的选择。

一个富翁去世,留下一封没有标点的遗书: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日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这封遗书根据停顿点的不同,可以有两种读法: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日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和“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日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显然,这两种读法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可愁坏了执行遗嘱的法官。

2.用停顿来表示强调

有时候由于说话的意图、感情和心理活动的变化不同,语言节奏和语调也要有所变化,这时候就要注意停顿。

经理让小王做一份报告,他告诉小王:“小王,请你明天中午之前交给我!”这里的“明天中午之前”就需要停顿一下,表示强调,这样能让小王对时间的把握格外重视,在写报告的时候把握好时间。

3.句子太长需要换气

说话者恰当地调节气息,可以优化语言的效果。停顿作为调节气息的一种手段,不仅让说话者有换气的机会,也给听者以回味的可能。比如:“我们开始努力去了解是那样熟悉而又似乎是那样陌生的亲人。”

这个句子比较长,如果在了解之后稍作停顿,吸一口气,可以为接下来的讲述蓄势,也可以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使听众更好地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精进技巧

“停顿”是说话的重要技巧之一。会说话的人在表达的过程中,懂得该慢时则慢,该快时则快,该加重语气时加重语气。要想通过停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揣摩。朗读是掌握“停顿”技巧的最佳途径。

语言越通俗易懂,表达的效果就越好

朴实的东西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因为它真实、不做作、不刻意掩饰。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内心的想法或观点时,最好使用平实通俗的语言。有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遣词造句上故意显摆自己,岂知措辞越华丽,越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大多数人不喜欢华丽的辞藻。华丽的辞藻说出来固然很美,但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浮夸的感觉。相反,朴实的语言,让人听到后心里觉得踏实、靠谱。

小宇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一家上市公司。试用期间,他便显现出很强的业务能力,并且他的人缘也不错。很快,三个月的试用期到了,大家本以为他能正式成为公司的一员。让人没想到的是,公司并没有给他签正式合同,这就意味着他没有被公司录用。

对于公司的做法,员工们有些不解,私下里议论纷纷,表示对小宇的离开感到惋惜。针对这个情况,公司领导利用开晨会的机会做出解释。领导说:“小宇的确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公司最终没有录用他,也是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的原因。”

领导这么一说,员工们更加迷惑了,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原因。有一位员工实在憋不住了,便说:“他真的挺好,我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领导说:“我说出来,你们就全都明白了。”员工们把目光全都聚焦到领导身上,等待领导揭开谜底。

领导说:“你们跟小宇交流时,他在表达上是不是有问题呀?”

“挺正常呀,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呀!”员工们几乎异口同声,脱口而出。

领导笑笑说:“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他说话时经常使用一些文言词吗?尤其是‘之、乎、者、也’等虚词用得特别频。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堆砌辞藻。一句简单明了的话,从他口中说出来,就变得复杂了许多。”

员工们听领导这么一说,这才恍然大悟,纷纷举出例子,证明小宇说话的确像领导说的那样。这时,又有员工说:“他喜欢用文言词,说明他的文言文功底好;喜欢堆砌辞藻,说明他文采好。这怎么成了不录用他的理由了呢?”

领导接过话茬儿,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在保证说话质量的前提下,语言越通俗易懂,人们越容易接受。反之,我们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时,使用费解、拖拉、烦冗的语言,对方就不想听下去,从而会影响我们的效率……小宇就是喜欢这样,所以我们不能录用他。”

正如这位领导所言,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效率至关重要。通俗易懂的话,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对方明白我们的想法,自然也就提高了办事效率。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实,千万不要把通俗易懂与粗俗、低级等同起来,要知道,这样的语言并不能彰显你的真诚,相反,它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浅薄。所以,要注意文明用语,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正常说话,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那么,我们在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内心所想时,怎样才能让语言通俗易懂呢?

1.平时说话,尽量使用口语

平时和朋友讲话,如果张口就使用书面语,对方会觉得你在故意表现自己,从而降低与你交谈的积极性。因此,平时跟朋友交谈时,最好多使用口语,避免使用书面语。

口语的优势在于语言通俗易懂,语句简洁明快,很少有冗繁的长句和倒装句;几乎不会出现专业术语;音节清晰,容易听懂,便于理解。另外,为了增加交流的气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当下流行的热词和网络用语。

用好口语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想表达有深度的道理,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反复锤炼和认真体会,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正式场合发言,用熟语为语言添彩

有一些口语经过长期流传,渐渐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熟语。熟语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格言、歇后语等。它们虽然字数不多,通常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倘若运用得当,可以让语言通俗易懂,并增强说话的分量。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假如我们在言谈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经常使用的成语,自然就会提高我们语言的精彩程度。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后经过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固定语句。它富含哲理、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倘若我们在说话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要表达“说话要有分寸”的意思,可以说“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之类的谚语。

惯用语和谚语一样,同样可以为语言增添魅力。惯用语是口语中定型的习惯用语,它简明生动、含义单纯、通俗有趣。例如,表达为某人或某事“提供方便”,可以说“开绿灯”;表达做事抱着不管不顾的态度,可以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准确地引用惯用语,可以增强演讲和谈话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歇后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通常情况下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后一部分才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比如,想要表达“两面讨好”的意思,可以说“快刀切豆腐——两面光”;想要表达“一个人没有主见,见风使舵”的意思,可以说“风吹墙头草——两面倒”。这样会使你的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不过在使用时,千万不要用得过滥,否则会令人生厌。

精进技巧

如果交流的对象不是专家、学者,浅显、平易、朴实的语言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少用专业术语,更不可咬文嚼字。如果对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交流时可以稍微文雅些。无论如何,准确地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使说出的话受到对方的欢迎,这才是好的表达。

高明的附和让谈话高潮迭起

附和是指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应和、追随,也指顺从别人的言行。附和不是简单的“是”“同意”“对着呢”“是这样”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直白的附和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让别人认为你是在拍马屁。

婷婷和玲玲从小一起长大,两个人亲如姐妹,无话不谈。最近,婷婷交了一位男朋友,想让玲玲帮她参谋一下。

婷婷说:“他阳光、高大、帅气,简直是我的男神,你觉得他怎么样?”

玲玲附和道:“是啊,他真的又高大又帅气,姐姐‘艳福’不浅呀!”

婷婷又说:“像这样的男生,应该有很多女生喜欢他,可他为什么偏偏喜欢我呢?”

玲玲附和道:“那说明你们对上眼了呗!”

婷婷还说:“我对他不放心,该怎么办呢?”

玲玲附和道:“有什么不放心的,该来的则来,该去的则去,顺其自然吧!”

婷婷听了玲玲的附和,白了她一眼,不再说什么了。

显然,在婷婷与玲玲的对话中,婷婷没有从玲玲那里得到她想要的答案,换句话说,玲玲的附和太草率。在这段对话中,婷婷问了三个问题,玲玲同样给了三个附和。仅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婷婷想从玲玲那里得到看法,玲玲的附和却停留在表面上。她应该这样附和:“他的颜值的确很高,至于人品方面,还需要你在交流中去进一步了解。至于我对他的看法,整体印象不错,建议你一边交往一边了解,然后再做出判断。”如果玲玲这样说,婷婷会很满意。可见,附和不是张口即来那样随便,需要智慧和表达技巧。

例如,当朋友向你展示自己新买的衣服时,你会怎么回应呢?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随声附和”是最保险的办法。是啊,既然大家都说“真漂亮”“很好看”,那么,随声附和绝对没有错。即使对方穿起来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说一句“好看”对方也一定会满意。

假如你当初的回应具有建议性,比如“你的衣服很好看,颜色很配你的肤色,只是我觉得你换一双浅色的鞋子就更完美了”,这样既称赞了她的衣服好看,又让她感受到你是真心诚意地赞美她,并且会让她对你的建议心存感激,可谓一石三鸟。要想成为谈话高手,千万不要随意附和。随意附和只会降低你说话的含金量。那么,在与人交流时,该如何做到正确附和,让谈话高潮迭起呢?

1.随声附和对方的话

当对方提出某一个话题时,你只有表现出对此有足够的兴趣,并且愿意和对方就这个话题继续聊下去,才能和对方保持愉快地交谈。随声附和,有时是胜过千言万语的灵丹妙药。恰如其分地附和,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会令双方感觉到彼此的人格受到尊重。而且,双方一旦在心理上形成了某种共鸣,就有可能消融隔膜,敞开心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个态度傲慢的阔太太来到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环顾一下房间后,便向同样有40多岁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毫无礼貌地发问:“你有40多了吧?”

咨询师立即对面临的状况做出判断,以守为攻地说:“哎呀,那夫人您也40了吗?看起来您比我年轻许多呢!”

咨询师这一句得体的附和打掉了那位太太的傲气。她马上换了一副和蔼面孔。

巧妙地接过对方的话尾,做出得体的附和,让对方感觉你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这显然有利于交谈继续进行。

2.不要突然插入不相干的话题

如果你想在对方的话题即将结束时转到另一个话题,让谈话继续进行,那你的话题务必要与对方所讲的话题有关联,要转得自然,不可太过牵强。比如,对方说:“我昨天刚出差回来。”你就不能直接说“今天中午食堂吃什么”之类毫不相干的话题。如果一定要插入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那也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期”,否则会显得非常突兀。就像上面的对话中,当对方说到刚出差回来时,你如果想转到天气这个话题上来,那你不妨说:“是吗?那边的天气怎么样?有今天的天气这么好吗?”如此一来,就显得自然多了。

精进技巧

高明的附和可以让谈话氛围变得更加和谐,但附和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对方的话题,你比较了解,就可以与对方侃侃而言。如果对方的话题你不了解或一知半解,那么你可以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对方喜欢听的话。

克服羞怯心理,在交流中展现真风采

美国心理学家泰姆杜巴教授曾在写《怕羞谈》一书时说:“我们对数以万计的对象进行了心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40%的受访人都承认自己有羞怯的弱点。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包括前总统卡特和卡特夫人,英国的查理王子,电影明星凯瑟琳·丹纽佛、卡洛尔·伯纳特,运动员弗兰特·林恩……许多名人在公共场所看上去好像并不显得害羞,然而,他们却在抱怨心中隐隐约约地遭受着羞怯心理的煎熬。”

其实,羞怯隐藏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灵深处。我们要想在交谈中展示自己真实的风采,必须要克服羞怯心理。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人,我们都要做到张口能说,言之有物。

美静24岁,知书达理,长相可爱,打扮时尚,按说这样的女孩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大家眼中的“红人”。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她总是显得默默无闻,经常被周边的人忽略。究其原因,是她的羞怯心理在作祟。

在公司里,同事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美静主动与谁说过话。休息的时候,即便同事主动找她聊天,她也很少说话,基本上是别人说10句,她“嗯”一声。显然,这样的聊天无法继续下去,后来同事们有什么悄悄话或八卦之类的花边新闻,也不找她分享了。

不敢与同事交流,还勉强说得过去,工作汇报是她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每次轮到她汇报时,紧张得心突突乱跳,整个人显得颇不自在,说话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一样。好在老板与她爸爸是多年的好朋友,加之她工作能力还算突出,要不然她早就被公司扫地出门了。

其实,美静对自己的表现也十分苦恼,她非常羡慕那些可以在会议上侃侃而谈的人,却不知如何摆脱自己的羞怯心理。

很多人因为羞怯,在社交场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从而错失了许多机会。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一个需要自我推销、靠嘴行天下的时代,如果让羞怯心理捂住了自己的嘴,也就困住了自己的能力和魅力。那么羞怯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觉得自己正在被他人审视,因而显得很拘束,不敢与对方对视。

第二,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出现面红耳赤、心慌意乱的情况,严重者甚至脑门流虚汗,就算是硬着头皮张口说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语言逻辑混乱。

第三,通常会因为不能与人很好地交流而烦恼。在社交场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给人一种拘谨、呆板的感觉。

其实,羞怯的人之所以会感到自卑、不敢说话,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妄自菲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该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呢?

1.正确看待自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而不是去在意别人如何评价我们;在社交场所,需要表现自己时就要自然大方,不要考虑别人是否注意到自己。总而言之,正确看待自己,不卑不亢,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我们只有正确看待自己,才能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就是我,别人怎么看待是别人的事情。倘若你太担心出错,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感到更加手足无措。

如果你觉得很难做到,可以试着先这样做:在与对方交流时,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并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这样,既可以增加你对对方的注意,又可以减少对方对你的注意。

2.勇敢锻炼自己

羞怯的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逃避,因为他们害怕出丑而不愿去面对。其实,逃避是最糟糕的做法,不仅不能消除紧张,反而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感到自责,以至于下一次更加羞怯、紧张。

生活中,我们必须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必须与人交往,不可能逃避一辈子。与其逃避,不如一开始就勇敢面对。脸皮是练出来的,嘴皮也是练出来的。只要你有勇气找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就能够打破羞怯的外壳。

你可以试着向平时经常见面但是几乎不说话的人问好,比如传达室的大爷,小区的门卫等;你可以故意找陌生人问路;在排队等候的时候,你可以主动和陌生人搭讪;你还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试着把紧张的情绪放松……

只要你肯锻炼,就一定会有效果。通过锻炼,你会成为一个镇定自若的人。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人,你都能很好地处理。

3.脸红不算什么

在谈话中,如果你感觉自己脸红了,不要用某种小动作去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这会使你感到不自然、不自在,进一步加重你的羞怯心理。曾经有一位女校长,经常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讲话,一旦碰到陌生人或者领导,讲话时依然会脸红。她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不加以掩饰。她说:“我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不会刻意去掩饰,红就红吧,只要我的思绪不乱就可以了。”克服脸红的最好办法就是勇敢面对脸红。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害怕的其实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确实,其实克服害羞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战胜自己,勇敢地去面对。

精进技巧

负面情绪是克服羞怯心理的拦路虎,要想摆脱负面情绪,就必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工作或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向好的方面想,看到“阳光”的一面,而不是“阴暗”的一面。渐渐地,负面情绪就会离我们而去,羞怯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