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评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城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1]。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2]。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3]。雅志困轩冕[4],遗恨寄沧洲[5]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6],相对卧高楼。

【注释】

[1]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名臣,四十余岁出仕任职。从事:指出仕从政。

[2]“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3]西州:西州门,代指东晋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4]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乘轩服冕。后借指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

[5]沧洲:水滨。借指隐者所居住的地方。

[6]刘玄德:即刘备,蜀汉先主,东汉末年曾经任徐州牧,统治徐州。

【评析】

苏轼此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中秋之后,正如词人自己所说,去年不得和其弟苏辙同过中秋,今年苏辙中秋之后将要和词人分别,作《水调歌头》相赠,因为苏辙之词过于悲切,于是词人作此词相和,并且“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

上阕几句全来自谢安之典,叙述谢安之事。谢安少有重名,直到四十余岁才出仕,所以苏轼说他出仕从政时已是“鬓惊秋”。“中年”句,据《晋书·王羲之传》载,谢安曾对王曦之言:“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词里句句写谢安,其实是苏轼自比,和苏辙将别,用此句言分别之悲。“一但”句继续讲谢安之事,谢安在镇新城时曾“尽室而行”,“自江道还东”,但是其雅志不成,中途得病,只能被迫还都。最后,苏轼对此的评价是“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苏轼当然也是困在宦海里的一员,但是他不希望自己也“遗恨寄沧州”,所以便有了下阕的豪放抒发。

过片三句便直言归乡归隐之事要早做打算。离故乡千里,一时难回,那怎么办呢?在经过优美的地方时便留下来游赏一番。“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这一句写得真切,极妙。“我喝醉吟歌之时有兄弟你和我相和,我醉倒时需要兄弟你来扶我,那便开怀畅饮,无所顾忌,什么官场,什么家乡,只有美酒可以忘忧!”一个天真烂漫、无所拘忌的东坡犹如“醉”倒在读者眼前。歇拍句用刘备之典,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狂放豪迈和淡泊名利之情。

纵观全词,苏轼以豪放旷达压制其悲伤情调,确实可以起到对兄弟的相慰作用。全词上阕以谢安自比,劝诫自己与苏辙要“早退”,并完成“夜雨对床”之约,以免“遗恨沧州”。下阕词人情感爆发,佳句迭出,苏轼之豪迈尽显,兄弟之情好生令人羡慕。全词尤其是下阕读来让人拍案,实乃绝妙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