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寄子由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1]净鉴[2]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3]。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4]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
[1]晚湖:指宋时陈州柳湖,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2]鉴:即镜子。
[3]采菱歌:乐府歌曲。
[4]济南:宋时地名,时属京东东路。苏轼弟苏辙在济南任齐州掌书记。
【评析】
本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此时苏轼知密州,其弟苏辙罢齐州掌书记,还京,苏轼作此词遥寄其弟。
上阕从回忆开始着笔,诉说自己同苏辙在陈州柳湖泛舟的快乐时光。词人首先对远景进行描写,微风拂来,柳花纷飞,麦浪叠起。风停之后,傍晚的柳湖像新磨的铜镜一般,形象地写出了湖水的平静与澄澈,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欢快清新的背景里,苏轼将镜头移近满载而归、飞快穿行的小舟。小舟飞驶而去,舟中传出悠扬的采菱歌声。上阕总体上声情并茂地回忆了兄弟俩出游的美好时光。
下阕,作者的笔触从回忆中抽离,描写眼前之景,表达济南路远,不得相见的相思愁苦之情。其实,上阕的回忆,是作者登楼远眺,看到相似之景所引发出来的自然书写。刘勰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是风日晴和的天气,同样是开阔的旷野,但此时兄弟子由却不在自己身边。“济南何在暮云多”密州距齐州济南山高路远,更有低垂的晚云遮住了目光,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歇拍句“归去愁奈何”直抒胸臆,苏轼、苏辙兄弟曾有早日隐退而“夜雨对床”的约定,此时苏辙自济南罢职还京,作者因为约定不能达成,而感到深深的哀愁。
纵观全篇,前后虚实相对,情感自上阕至下阕由乐至愁,欲抑先扬。上阕虚写由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思念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回忆自己和兄弟在陈州相聚的快乐时光,好生惬意。下阕实写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曾经美好的同游,此时却身隔两地,“夜雨对床”的约定难以实现,浓浓的相思和相思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不只是子由读到此词,后代的文人读到此篇也会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