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提水工程
古代蓝田提水以桔槔、戽斗、漏芦、辘轳、压杆作工具提水灌田以及饮用。以后逐渐发展为水车、手压泵等,继而发展为水泵等现代取水工具。
一、机井建设
1956年有群众在辋、灞、岱、汤、库峪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打人工灌溉用井,深度5~10米,灌溉井50眼左右,畜力水车15部,灌地16.7公顷。1958年省水文一队在县城、洩湖麻坡、华胥张斜、惠家斜、李后桂张村等打自流试验机井7眼。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在三里镇杨村蹲点,打机井一眼。1966年全县有灌溉井300眼,其中机井14眼,井灌面积326.7公顷,大多为电动水车取水。
1971~1980年,全县打井形成高潮:一是适应“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政治要求;二是水利建设与电力发展同步进行,以利用打井解决用电问题;三是兴修水利是解决农民生活的迫切需要。至1980年,全县打机井1755眼,其中深井256眼,浅井1266眼,辐射井233眼。配套排灌机械2248台,装机容量32963千瓦。
1990年起,机井建设由单一农田灌溉转入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双重使用,建设与管理同步发展,对机井建设、配套标准有了更高要求,并与农业综合开发同步实施。对旧机井实施修复改造,建设井房、井台,铺设地埋线、地埋管道。1996年启动机井建设资金,一是节水灌溉,二是人畜饮水。1997年启动甘露工程。至1998年,先后在安村、前卫、横岭等安排人饮机井28处。2000年西安市水利局下达191万元,用于以配套机井为水源的喷灌建设及机井配套的低压暗管。2003年西安市安排1146万元,用于新寨村、樊家村、唐沟村及华胥镇、焦岱镇、汤峪镇等部分村机井改造和地埋管,发展移动喷灌建设。2001年在大寨安排9处,均系将灌溉机井改造为灌饮两用机井,配设地埋线和管道。2008~2009年,西安市下达水利建设基金均用于吴村庙、前卫镇部分村建设120米深井,县、市拨款补打机井35眼。2009年,市安全饮水项目拨款打200~300米深井8眼,县水务局为厚镇乡韩坪村打深井一眼。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新打和配套机井,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机井1809眼,配套1793眼,年供水能力3932.3万吨。
二、抽水工程
1958年在李后乡柳家村兴建首座抽水站。1970~1985年,相继修建蓝关镇南关抽水站、新城抽水站,华胥惠家斜抽水站、张斜抽水站,李后新庄抽水站,三里镇白杨寨抽水站、席家河一、二级抽水站,洩湖营坡抽水站、漫道抽水站,逐步在全县32座大小水库建抽水站。其中有效灌溉333.3公顷以上的抽水站有鹿原水库南北二站,侯家河水库抽水站。有效灌溉面积200公顷的抽水站有白马河水库东西站、东风水库抽水站、于家沟水库东西二站。这些抽水站之后均因管理不善以及修公路等原因而报废。1990年以后,结合人饮工程、西部解困工程等,陆续建设小高抽117处。截至2010年底,废兴相抵,全县共有抽水站168处,装机8400千瓦,供水能力736万立方米/年。
三、节水灌溉
1990年后,蓝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注重节水灌溉,以点示范,推向全县。
(一)喷灌:蓝田喷灌始行于1977年,是年分别从浙江、山西、黑龙江等省和长安县买回喷头,用电动机、柴油机为动力作为移动式喷灌机组,分别在灞、辋、焦、汤河两岸川地试喷成功。1978年,县水利机械修造厂生产出PY50型铁制喷头850部,1979年又生产出铝合金PY30、PY20型喷头,在全县推广使用。1979~1984年,省水利厅重点安排汤峪二原子全固定式自压喷灌示范项目,在岭、原、山区19个乡镇推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1989年,全县建固定喷灌2处,12个乡镇有移动喷灌机188台,其中电配40台,柴油机配148台。1996年后,省市在节水灌溉工程投资加大,喷灌进一步发展。至2010年全县喷灌有设备420台(套),固定喷灌14处,喷灌面积506.7公顷。
(二)地埋管: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埋管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县水利局制造专用塑料管,用地埋暗管方法减少和降低水耗,提高水利用率。这项工作与农业综合开发一并发展,在全县推广地埋暗管23处,管长86千米,灌溉面积1200公顷。
(三)衬砌渠道:节水灌溉的另一种方法是衬砌渠道,对水利工程的大小渠道进行混凝土衬砌,减少水损耗,提高利用率。到2010年底,全县共砌渠130千米,设施面积4533.3公顷。
(四)渗滴灌:2008年起,县水利部门在前卫镇大亮村、洩湖镇唐沟村开展节水灌溉示范,采用渗灌、滴灌等先进方式灌溉。至2010年,共安装渗滴管8.4万米,试验示范93.3公顷,比大水浸灌亩节水4成多。
表8—1—82 蓝田县1996~2010年节水灌溉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