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连环画收藏今昔
连环画创作大本营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在清末起步。它改变了过去绣像、版画只是作为图书附属内容的格局,逐渐向图记、图说、图话的新的艺术形式过渡。虽然,这时仍然处于连环画发展的雏形阶段,但已经开始显露出极大的艺术空间和市场潜力。
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镇、文化集散地是在江南,是在当年东亚第一大都市的上海。
上海,别称“海上”。早在明代的《弘治上海县志》就有记载:“上海县称上洋、海上。”至于“海上”这个别称的来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上海这个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整个城市是从海上诞生并崛起的。
上海自开埠以后,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板块和各种文化汇集陈列的橱窗,其形成的海派文化具有丰富、混杂和多元之特色。海派文化有许多要素,但最根本的要素是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会结合。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市民文化,以满足休闲娱乐为目的。具体表现在远离官府,不关心政治,只关注个人感受,追求时尚性、创新性、市场性与多元性。因此,连环画的兴起与电影、照相、报刊、广播、留声机、舞会等的兴起一样,其大本营几乎都落户于大上海。
上海素有“东南南都会,江海海通津”之称,五方杂居带来了各地的移民,于是各种工艺人才云集这个码头,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海派工艺人才队伍。由此,投身连环画创作印制的绘画艺人应运而生。
无雅无俗是精明的上海人的市民文化雅俗观的特征。所谓无雅无俗,即指所有的文化娱乐对象,只要是历史或现代文化的载体,就不存在高低、雅俗之分。“俗”物,同样能雅玩,所谓大俗淋漓即为雅。无雅无俗,大俗大雅,雅俗共赏,正是海派市民文化的魅力所在。
市民文化不是由少数人改变的,甚至一个时代也很难改变。连环画的兴起虽然只是市民文化的补充和润色而已,但上海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为连环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各界人士对连环画抱着欢迎的态度,使连环画很快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打开局面,形成气候。
图2-35是赵宏本绘连环画《七侠五义》封面。
上海的新文化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拥有的绘画人才和印刷设备又为连环画的生存提供了重要基础。当时比较著名的连环画家有朱芝轩、李树丞、刘伯良、朱润斋、严绍唐等。1949年以前,因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上海连环画家中还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之美誉。被誉为连环画“四大名旦”的是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陈光镒。被誉为连环画“四小名旦”的是赵三岛、颜梅华、笔如花(盛焕文)、徐宏达。
陈光镒在《连环画名称的来由》一文中回忆道:
不过成为如今这样形式的连环画,年龄是不大的。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它只能算小弟弟,出世以来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大约在1916年左右诞生在上海闸北公益里。当时公益里有几家说唱本小出版商,编印发行说唱曲本,如民间小曲《五更调》《孟姜女寻夫》《哭妙根笃爷》,此外还有京剧唱本等等。同时偶然也发行一些新闻传奇小画报,这类小画报,用四开报纸印的,折叠式,两面有画。内容编画由绘画者一手包办。
图2-35 赵宏本绘连环画《七侠五义》封面
由于连环画是文图相结合的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浓郁,所以它一诞生就深受群众的欢迎。当时,上海杨树浦工厂区几个经售唱本“小书”的摊贩,想出了一个出租“小书”的办法。因为“小书”的读者多半是少年儿童和劳苦大众,他们没有多少钱来买书,所以租书办法可以使他们少花钱多看书,出版商则可以因读者要求新书量大而多出书、多赢利。这样就使“小书”读者越来越多,书也越出越多。
但是,由于当时从事连环画创作的多是些自学绘画或师徒相传的艺人,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糊口。当时从事这一工作的出版者,主要是设在弄堂里的小业主,其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出版的连环画基本上编绘水平比较低劣,内容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当时,它主要流行于社会底层,被某些人视为“下等物事”,不屑一顾。
图2-36 分别是连环画《逼上龙山》(钱笑呆绘)、《小侠献宝》(沈曼云绘)封面
图2-36分别是连环画《逼上龙山》(钱笑呆绘)、《小侠献宝》(沈曼云绘)封面。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老连环画》一书的序中,曾对中国连环画早期的发展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中国连环画自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等五套演义故事,并正式命名为“连环图画”起,上海的连环画便兴起了一个极大的繁荣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统一的格式和较为相近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中国连环画连续性、通俗性、普及性的基本特色,这特色一直延续到现在。上海被形容为连环画的大本营。可以说当时的上海连环画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衍生物,虽然后来发展了,但始终脱不了海派文化的影子,它的画风使人想起《吴友如画宝》,它的平民化更使人想起海派画风的那些布衣大师。研究中国连环画,不能忘记这些三四十年代的老连环画,不能忘记上海老连环画的这段历史。
图2-37 笔如花绘连环画《赵翠娘盗令》封面
另一方面,那个时期的连环画,大都控制在私人书商手中,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事业,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赚钱工具。因此出了一些荒唐迷信、诲淫诲盗的作品,使连环画在一般人心目中成为低级、庸俗的东西。
以赵宏本先生为首的一批有良知的连环画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追求光明,追求理想,针对当时连环画内容多有不健康的状况,倾注满腔热情,积极从事连环画内容的改造,创作了《海国英雄》《扬州十日》《雷雨》《天堂与地狱》《爱的教育》等一大批进步作品,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燃起了一支唤起民众的火炬,为中国连环画解放后的新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2-37是笔如花绘连环画《赵翠娘盗令》封面。
鲁迅以他敏锐的目光,曾对连环画这种大众化的绘画艺术形式给予积极的评价,发表过《连环图画辩护》《连环图画琐谈》等文章。195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过一本《鲁迅论连环画》。
民国连环画在上海的兴起,俗人凡眼,简拙自成,无形中成为海派市民文化的新景观之一。
创作“小人书”的画家群
在新中国连环画的海洋里,有一群出类拔萃的画家,其阵容之豪华令人瞠目结舌。连环画堪称画家们智慧的硕果,心血的结晶。许多人尽管偶尔为之,却足以向连环画的天幕挥洒了无比灿烂的星辉。
中国的连环画读者眼福不浅,因为为其创作连环画作品的,不仅有大量博古通今的专业连环画家,还有不少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由这两批美术人才构成的连环画创作画家群,实力超凡,水平一流。为丰富连环画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他们通过实践交流,将同好先进独照之见,酌理富才,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国连环画创作的艺术水准。
图2-38 《大风暴》
图2-39 分别是连环画《深夜送药》《我们也能干》封面
图2-38是蒋兆和创作的连环画《大风暴》封面。
有趣的是,画家“下海”创作连环画的初衷和目标各有不同。有的摩挲传统,历久弥笃,志共道申,在连环画创作领域涤畅旨趣,陶钧文思,成为学界师表。例如,程十发、潘絜兹、刘继卣、王叔晖、董辰生、汪观清等著名画家。有的偶尔为之,小试锋芒,虽浅尝即止,却为连环画百花园呈现了朵朵奇葩。例如,刘海粟、蒋兆和、吴湖帆、关良、哈琼文、蔡若虹、古元、范曾、陈少梅、刘凌沧等著名画家。也有的因时异势变,身与时舛,以意逆志,借连环画创作抒发怅然之心。例如,石鲁、陆俨少、李世南、刘大为、汤小铭、陈逸飞、陈丹青等著名画家。
图2-39分别是连环画《深夜送药》《我们也能干》封面。
不少著名画家为连环画创作过封面图,这种做法颇有些类似其他图书出版时,约请著名书画家为封面题写书名,以增添书的文化底蕴及艺术韵味。例如,蒋兆和创作的连环画《大风暴》封面图,图中毛泽东形象独具神采。这本连环画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载绘画。吴湖帆创作的《深夜送药》、刘海粟创作的《我们也能干》,这两幅连环画封面图,意境高远,并题款钤印,具有十足的中国山水画传统风格,使人赏心悦目。这两本连环画也是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绘画分别为蔡人燕、王物怡。
图2-40 陆俨少创作的连环画《龙潭的故事》封面
陆俨少(1909—1993),名同祖,又名砥,字俨少,以字行,改字宛若,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海上名家冯超然。后结识吴湖帆,眼界大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俨少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画师。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应潘天寿之邀赴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曾任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陆俨少擅长山水、人物、梅花以及书法等。人物画吸取陈老莲、仇十洲等家所长。陆俨少也创作过多部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连环画作品,例如《龙潭的故事》《神仙树》《骄傲的将军》等。
图2-40是陆俨少创作的连环画《龙潭的故事》封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很有才华的青年美术家,因政治运动频繁、上山下乡等致使生活动荡,专业追求无以施展,不得不以从事连环画创作排解心中寂寞无助的苦闷。这一时期,许多业余画家和知识青年投身连环画创作队伍中来,出版了一批颇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1974年4月,年仅20岁的陈丹青所绘反特题材连环画《边防线上》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首次发表的连环画作品。1974年9月,他与萍乡跃进煤矿刘大春合作的连环画《飞雪迎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那时陈丹青的署名是“宁都县黄石公社插队青年”。《飞雪迎春》是描述安源路矿工人支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故事。陈丹青原籍广东台山,1953年生于上海。学生时代曾跟随当时在上海油雕创作室工作的陈逸飞学习绘画,“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到江西省宁都县插队。
画家陈逸飞也与连环画有过不解之缘,他曾创作过连环画《药》。196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毛主席的红卫兵金训华的英雄故事》,书中署名编文上海出版系统出版革命组,绘画文汇报工农兵美术。值得关注的是,这本连环画封面图案是出自陈逸飞笔下的水粉画《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这幅作品当年发表时署的也不是陈逸飞真名,而是“上海市逸中”,即两位创作者陈逸飞与徐纯中的名字各取一字,组合成署名。
人类从小对图像就比较容易记忆,想想小时候,谁不是先学会辨识图像然后才开始识字呢?现代社会,电视、计算机这些让人视觉停驻的电器产品,更加速了年轻时代的视觉图像化,让图像时代的图像感觉更加强烈。
连环画创作是用图画代替文字,使静止的画面变成有故事情节的图画,变成会述说的图画,使读者不仅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能从中读出创作者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致的关照,体味画中散发出的时代面貌、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人物个性,这些构成了创作者的谋划技艺与艺术风格。
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
连环画品牌与收藏
连环画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故事图画。因此,它画的是什么故事,常需要和文字相结合,才能让人看明白。所以,中国的老连环画多配有一定的说明文字。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形式是中国连环画的悠久传统。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随着文图结合条件的演变而不断演变。
连环画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普及性的通俗读物,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连环画是人物画,它以刻画人物见长。这是中国连环画的优良传统,凡是有成就的连环画家都是出色的人物画家。典型人物塑造使连环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活力,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根据故事的需要尽情地发展,无限地延续。它可以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所谓“连环画人物”,在许多作品里连续出现,甚至可以长期活下去。譬如,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国内外有的连环画人物已经活了几十年,他们不时在报刊上出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抗战时期参加抗战漫画宣传队活动。1946年创作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1947至1948年创作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他所塑造的三毛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三毛流浪记》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动画,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1959年9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三毛流浪记》,20开。此后,多次再版,并出版过其他版本的三毛系列连环画。
图2-41是福记书局发行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封面。
图2-41 福记书局发行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封面
图2-42 程十发创作的连环画《陈宫和曹操》封面
英雄造时势,微言开太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连环画出版获得了新的生命。党和政府在文化战线最先抓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占领连环画这块阵地。其时,不仅旧连环画仍在继续出版,而且许多城市的租书摊都存在大量内容低劣的旧连环画,仍拥有众多的读者。只有占领这些阵地,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使以世俗化为特征的旧连环画创作思路逐步向专业化、大众化为特征的新连环画创作方向迈进。新连环画将演变成一种充满生机的文化潮流,为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使连环画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
新中国连环画被称为“新连环画”,其“新”有许多含义,其中也包括连环画创作者文化修养与境界的革新,由旧时的“匠人画”逐步发展成新时代的“文人画”。这里所说的文人画,其特征是在深厚文化积累基础上的个性自由表达。创作者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品性就会诞生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旧时封闭的小作坊式的连环画创作模式,缺乏借鉴、切磋与交流,使得文化创新受到局限,这与眼界不宽有关。新中国以正规出版社作为连环画创作平台,拥有资深领导的规划指导,各路画家的加盟交流,大量图书资料的学习借鉴,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
图2-42是程十发创作的连环画《陈宫和曹操》封面。
1963年,由文化部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是对中国新连环画10多年发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共有53部美术作品获绘画奖,27部脚本获脚本奖,14位连环画工作者获工作劳动奖,显示了中国连环画创作的丰硕成果。
这一时期连环画的代表作品有《鸡毛信》(张再学改编,刘继卣绘)、《山乡巨变》(董子畏改编,贺有直绘)、《铁道游击队》(董子畏改编,丁斌曾、韩和平绘)、《西厢记》(洪曾玲改编,王叔晖绘)、《我要读书》(徐光玉改编,王绪阳、贲庆余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星北改编,赵宏本、钱笑呆绘)、《渡江侦察记》(章程改编,顾炳鑫绘)、《屈原》(董子畏编文,刘旦宅绘)、《胆剑篇》(邱扬、陈长明编文,程十发绘)、《十五贯》(匡荣改编,王弘力绘)等。
图2-43是王叔晖创作的连环画《西厢记》选页。
连环画收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藏书活动,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美术界、出版界、收藏界对连环画情有独钟的创作者和收藏者逐渐增多,连环画收藏蔚然成风,连环画展览、交流活动随之活跃起来。
20世纪80年代,持续繁荣的连环画出版热,使中国连环画发展到一个辉煌时期。主要有三个显著标志:一是出书数量猛增;二是作品的艺术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三是连环画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专业机构相继建成。
图2-43 王叔晖创作的连环画《西厢记》选页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3年的14年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1万多种,印行7亿多册。而1975、1976年,每年印数已达2亿余册。1980年共出版1400种,印数超过4亿册。1985年达到3000余种,印数高达8.16亿册,约占全国图书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历年来中国连环画出书最多的时期。
1983年5月,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它的建立为促进连环画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连环画艺术委员会。这一年,经文化部批准,还成立了中国唯一的连环画专业出版机构——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图2-44 连环画《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封面
功夫端在临池墨,骨力风神各异姿。
伴随连环画收藏的兴起,全国各地诞生了一批连环画报刊。例如郑州的《连环画收藏》,上海的《连友之声》《连博》《连环画收藏信息》《连环画之友》《连环画创作与收藏》,湖南湘潭的《潇湘连坛报》,长春的《连环画世界》《北方连藏报》《连迷连趣》,武汉的《连艺收藏》,广州的《岭南连艺》,重庆的《重庆连藏》《连藏挺进报》等。这些民间连环画报刊为连环画收藏鼓东风,传佳音,送去春天的信息。
图2-44是连环画《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封面。
196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册《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书中有16页彩色连环画,描述了毛泽东小时候帮助同学的故事。开本规格为186毫米×146毫米。连环画收藏活动的发展,使连环画收藏市场不断拓展,拍卖随之兴起。这本彩色连环画2008年7月在北京德宝古籍文献拍卖会上付拍,起拍价800元。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连环画》,由汪观清、李明海主编。该书大量挖掘、梳理民国时期连环画创作状况及著名画家的作品,图文精到,资料翔实,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早期连环画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