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新论(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再版前言

该书出版五年多,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传播了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知识,也得到了同行关注,交流了学术观点,这是我非常欣慰的。近五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有了迅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城乡统筹,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因此,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我就有了对本书做进一步修订的冲动,但更为重要的是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修订愿望才得以实现。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可喻为社会保障“最低纲领”,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初的表现形式,社会福利可喻为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为社会成员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它们是最能反映社会保障制度本质的制度安排。但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长时间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项目来对待,同时把改革实践的重点放在社会保险方面,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改革严重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得到重视,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当前,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结合我国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管理体制的实践把两者结合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我之所以把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两个内容放到一起来写,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从我国的实际看,两项工作关系密切。我国长期以来把这两项工作都集中在民政部门管理,而且救助与福利在某些供给项目上很难区分,救助即福利,福利即救助。为了便于学习掌握,正确认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有效开展救助与福利工作,所以,把它们结合在一本书中来进行研究讨论。二是从这两项制度的性质看有共同之处。再分配和福利性突出,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单向性,享受保障权利不需要以缴费为前提,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相对的社会保险是借助风险转移的方式化解劳动者遇到的生存风险,需要受益者以缴纳保险为前提,要求权利与义务之间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体现参保者之间的互助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及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关怀下,我把近来的一些想法和观点编辑成书。本书以独立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工作的实践,借鉴国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发展的正反经验,对我国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及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力求其理论完整性和其实践应用性。该书具体特点如下:

1.力求理论探讨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对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过去我们更多地把它当作一个几乎纯实践性的工作来对等,不重视其理论研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理念,严重阻碍事业的发展。本书想通过理论上的分析,明确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理念,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理论。

2.做到历史总结与现实分析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介绍中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理论,归纳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企图从中发现其发展规律。同时对我国社会救助与福利改革进行剖析,以完善制度并促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3.立足本国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立足我国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实践,总结国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对比寻找我国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工作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改革思路和建议。

4.基础知识介绍与前沿问题研究相结合。本书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大致为:从分析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开始,进一步阐明基本原理,最后对该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难点、热点进行一定的研究,试图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获得充分的一手资料,笔者先后去了西安市雁塔区社会福利院、高陵县敬老院、渭南市华县民政局等地调研,得到这些单位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启发了我的研究思路。深感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领域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探讨,许多制度需要建立与完善。由于形势使然,笔者这里只是在许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点有限的尝试,其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在最后成书过程中本人查阅和参考了国内外各种有关文献资料,力求对所有引用资料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但不可避免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尚未列出,敬请谅解。

在第一版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实践一线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他们是王楷模、李永宁、谢德成、周景安、吴丽萍、王莉、方立峰、李米侠等。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李晓锋、雷波等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再版过程中得到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侯学华院长、陕西人民出版社李晓锋副总编、白艳妮编辑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对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热心人士表示感谢。

作者:刘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