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新论(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贫困理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贫困问题。那么,如何认识贫困,如何克服贫困将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层面探讨贫困的发生,在承认能力是贫困发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权利缺失也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贫困又导致了更深的权利剥夺。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苦作斗争》认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除在外。”研究认为,贫困的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利被剥夺的缘故。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法律上应同等地享有生存权。下面就对贫困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做简要分析与介绍。

一、贫困和贫困的类型

(一)什么是贫困

各个国家对贫困的认识和解释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也是在变化的。例如,我国基本上把贫困理解为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而发达国家认为,贫困不仅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还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

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为物质匮乏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出路。

贫困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与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因此,贫困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同时还被认为是一个政治现象,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候,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方面的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因此,贫困首先反映的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

(二)贫困类型

从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在某一个时期,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状态。

绝对贫困是从人维持生命的角度出发,以维持人的最低生理需要为指标加以区分的。许多国家确定绝对贫困的方法,一般是采用绝对(生存)贫困线作为其衡量标准。绝对贫困线就是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维持最低限度生理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处在这个绝对贫困线以下收入的生活状态就被视为绝对贫困。

对绝对贫困的认识或者对绝对贫困线的确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目前世界银行确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的食品提供为2150千卡热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农村为63%,城市为61%。我国政府确定的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的食品提供为2100千卡热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0%。

(2)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个国家,由于某些人或者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如另外一些人或者家庭而产生的低于一般人或者一般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者贫困状态。

由于相对贫困不是从最低生理需要出发而是从相对角度来认识和解释的,因此在任何时候或者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其社会经济非常发达也必然存在相对贫困。确定相对贫困的方法,许多国家也是采用贫困线,但这是一种相对贫困线,即低于一般社会认定的某种生活水平的状况。许多发达国家把相对贫困线确定为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如50%或者60%,处于这个相对贫困线以下收入的生活状态被视为相对贫困。

目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而发达国家所需解决的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

2.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从贫困内涵角度,把贫困区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1)狭义贫困

狭义贫困是指某一些人或者家庭的生活在物质(或者经济)方面的一种困难状况,不包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如何。

(2)广义贫困

广义贫困指的是某一些人或者家庭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贫困的一种生活状态。

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一样,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的标准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克服的是狭义贫困,而发达国家则主要应对广义贫困。

3.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从一个人或家庭的贫困持续时间长短,把贫困区分为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1)长期贫困

长期贫困指的是某一些人或者家庭长时间地处于贫困的一种状态。如果某种贫困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或者经过长期努力仍不能摆脱,那么这种贫困就被视为长期贫困。主要是因为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等而致。长期贫困持续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

(2)暂时贫困

暂时贫困是指某些人或者家庭的生活是暂时地处于一种贫困状态。暂时贫困往往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贫困持续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

当对暂时贫困的救助措施不当,或者由于另外一些原因发生时,暂时贫困就可能转化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对个人及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要比暂时贫困严重得多。因此,当某些人或者家庭发生暂时贫困时,就要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克服暂时贫困,防止转变为长期贫困。

二、衡量贫困的指标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测量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曲线,它的横线为累计相对人口线,纵线为累计相对收入线。如果收入分配是绝对均等的,1%的人口得到1%的收入,累计收入分配曲线为图1-1中的对角线。如果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均等的,99%的人完全没有收入,1%的人拥有全部收入,累计收入分配曲线为由横线和右边垂线组成的折线。实际收入分配介于两者之间的曲线是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区域面积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则越趋向均等。

图1-1 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不可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衡量这种水平的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从洛伦兹曲线推导出来的,用以测定洛伦兹曲线背离完全平均状况的程度,表明不均等的比率(G)。其基本思路是,设A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均等线(即对角线)围成的面积,B为完全不均等线(折线)与绝对均等线围成的面积,基尼系数就是A与A+B的比率,即G=A/(A+B)。

当收入分配完全均等时,A=0,则基尼系数为零;当收入分配完全不均等时,B=0,则基尼系数为1。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趋于均等;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

根据国内外研究得出的基尼系数的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均等,在0.2—0.3之间为相对均等,在0.3—0.4为比较均等,0.4以上为不均等。

(三)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标,是指贫困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它的基本特点是不考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变化和收入的分布,重在测定贫困人口比重。如果用H表示贫困发生率,用N代表全部人口,用Q代表贫困人口,那么,H=Q/N。

贫困发生率指标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四)贫困缺口率

贫困缺口率又称相对贫困指标,是贫困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与贫困线收入的差距除以贫困线收入所得出的比率。如果贫困缺口率为I,平均收入为U,贫困线收入为L,那么,I=1-U/L。

贫困缺口率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不很敏感,而侧重于收入分布,它主要用来说明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及贫困状况的变化情况。如果低于贫困线人口的收入上升,与贫困线的差距就会缩小,I数值就会下降;反之,I数值越高,说明贫困程度加深。当I为0时,表明贫困已经消除。

贫困缺口率指标的缺点是无法正确地反映一国贫困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因此,它与贫困发生率各有千秋,在测定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贫困状况时,应该同时使用它们。

(五)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判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或贫富差距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是:

E>0.60为贫困;

0.50<E≤0.60为温饱;

0.40<E≤0.50为小康;

0.20<E≤0.40为富裕;

E≤0.20为最富有。

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唯一的指标来比较与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或者一部分人的贫穷状况时,往往因各国特殊的具体情况而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产生差异。因此,仅用恩格尔系数无法准确反映一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除了上述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之外,另外还有一些反映贫困状况的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等。

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缓解贫困的方法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往往存在着一种循环现象,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他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述了贫困恶性循环的形成过程。

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贫困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低下,由于生活需要,他们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几乎没有余钱用于储蓄,从而使储蓄水平低下。事实上,低收入本身就意味着低储蓄能力。而低下的储蓄能力必然导致资本形成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经济增长也只能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最终进一步导致居民的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这一恶性的子循环。

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贫困人员的平均收入低下导致购买力水平低下,而低水平的购买力又造成投资引诱不足,进一步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使得生产规模、生产率和产出都只能维持在低水平。这样周而复始又形成了“低收入—低资本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这样一个恶性的子循环。

因此,贫困产生于贫困,贫困又带来了贫困。这样就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贫困人员往往生存质量差,受教育机会少,在接受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就业机会较少,竞争力差,贫困成为贫困的根源。运用社会政策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来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缓解贫困的方法

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经济扶助,实施社会救助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刺激消费需求,改变需求结构。

一方面,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需要资金,这个资金一般来自于财政。因此,这就要求高收入者多缴纳税收,低收入者少缴纳甚至不缴纳税收。另一方面,富裕家庭不享受社会救助,只有贫困家庭或低收入人群才能享受社会救助。一般来说,越是贫困的家庭享受的社会救助待遇越高,这是收入再分配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通过社会救助的再分配,能够提高贫困人员的消费能力,扩大有效需求,提高投资引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社会救助客观上也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