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十三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的标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围绕这个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下任务: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0—44页。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强调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明朝中期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也最发达的国家。商周时代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雄风,盛唐气象,两宋文化的高度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中国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向周边国家辐射,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可是,在中国的明朝(1368年—1644年,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共传十帝,享国268年)两个朝代加起来544年,正是欧洲开始文艺复兴(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开展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和启蒙运动(17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文化运动)时期,欧洲国家从此由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社会却停滞不前,没有跟上世界变化的潮流,仍然停留在古老的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深受西方列强欺凌并日益衰败的根本原因。

再从文化心理上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驯服和融化入侵者”, “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和“文明人类的最高表现”,以高傲的姿态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即使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方大国借助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中国仍然保持着夜郎自大的姿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只是在近代面临民族危机的时期,中国才出现了文化自卑。由此可见,文化自卑本质上是民族自卑心理在文化上的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独立不可分。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正是为了彻底扫除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而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从现实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站立起来,开始了独立和自强的道路。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逐渐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与此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道路,产生了自卑心理。在此背景下,又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很多人不但虚无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也虚无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对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对此加以利用,公开喊出了“告别革命”“拒绝崇高”“少谈主义”等口号。或者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重写历史”的旗号,以某某人物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某某人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等呈现形式,随意曲解历史甚至篡改历史,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还有一些人片面地、选择性地、按图索骥地发掘史料,以所谓“口述”“回忆”“揭秘”“重评”等形式,根据一两个“碎片化”材料,对史料不辨析、不考证、不甄别,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甚至伪造政治人物的日记,编造历史,传播谣言。由此出现了歪曲革命历史、调侃革命英雄、抹黑革命政党、污名革命领袖的作品、节目及事件。导致很多群众的文化迷茫和文化纠结。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不断蔓延、高涨的情况下,有人还错误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只是一种史学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种“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虚无所有历史,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的是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是人民群众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是革命领袖们的功绩,是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以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而不虚无并竭力加以美化的则是一切与上述历史活动逆向而行的事件、人物和思潮等。无论虚无还是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者都打着“重新审视历史”的旗号,无视历史事实,使用经过精心裁剪的所谓“史料”“档案”,恣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将完整的历史现象碎片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是进行毫无根据的假设、推理,甚至不惜编织谣言、伪造历史。很显然,前些年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什么学术思潮,更不是史学领域的流派,而是一种推行和平演变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为实现全盘西化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制造舆论。

2.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乱其心。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苏共最高领导人为了推行其“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毫无限制的公开性”,把所谓“还原历史”作为突破口。一些史学家,更多的是政论家、文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进而否定列宁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全盘否定苏联和苏共历史。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加强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有力抓手,并以社会改良主义、新自由主义、抽象的人性论和“普世价值”等相配合。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泛滥,瓦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玷污了苏共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则不断被美化。这些做法搞乱并腐蚀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消解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成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催化剂。可见,我们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性和严重危害,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就要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主要动力的理论以及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除了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还必须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学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就能理解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和吸取国内外历史经验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只有深入开展历史教育,才能使历史虚无主义不攻自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之骅:《历史虚无主义怎样掩人耳目》,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第7版。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遗毒仍然不容忽视,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复杂。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大精神:“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我们如果不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就可能在中国重演。那怎样对得起长眠在地下的烈士?如何保证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如何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方向?

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可分的。

道路自信蕴含着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往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在面临变革时期的道路选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所走的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革命时期,我们有中国革命道路必胜的自信;抗战时期,我们有中国抗日必胜的自信;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这些都是基于深层次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致的。理论也是一种文化,是理论形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构成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渊源。

制度自信源于文化传统。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文化内涵。特别是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的构建和特色都不可能脱离一个民族既有的文化传统。例如,我们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干部选拔继承了选贤与能的传统,也注重德才兼备的选人思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支撑。正如血脉贯通于人的全身并昭示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一样,文化自信的程度,往往是一个民族兴盛与衰亡的重要原因。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巩固和完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由之路。陈先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3日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