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恩来的体育教育观
列宁曾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认识到,建设新中国,把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最根本的任务是依靠全体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力量去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由于深刻地认识了人的因素同发展社会生产的关系,把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重视发挥人的作用统一起来,周恩来才如此关心人才,尤其是人才的健康,所以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广大学生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在国家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周恩来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完善人格品质的形成。
1.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家总理,在全面领导国家建设的实践中,他高瞻远瞩,深感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我国的教育工作特别关心,几乎对所有重大的教育问题都发表过重要而精辟的看法和意见,对很多教育问题都做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强调了青年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确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
1951年7月13日,周恩来与教育部负责人研究贯彻毛泽东1月15日给教育部长马叙伦信中提出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及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育部代政务院草拟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1年8月6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9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决定》,周恩来在讨论上指出,青年一代不良的健康状况对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国家其他各项建设都是有妨害的,必须改变。改进的重点应该放在减轻学生课程负担和减少社团活动的方面,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他们加强体育锻炼。1953年7月25日,周恩来在欢送出国留学生晚会上的讲话,表达了他对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与对他们身体健康的极大关注,他指出:“你们今后的任务比我们这一辈更重,要建设社会主义,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目标。……一定要注意身体,锻炼身体。”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此,周恩来在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周恩来在贯彻毛泽东的教育方针时,专门加上了“身体健康”这一要素。周恩来在1954年的政务院第205次政务会议中强调,“要在工厂、学校和农村中提倡和开展体育运动”,因为“发展生产,加强国防,这都需要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一个重要条件”。周恩来在1963年7月22日的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并且就体育方面专门进行了论述,“我们的青少年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学得更多,工作得更好”。“怎样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呢?一、最重要的是锻炼,不只是进行体育锻炼,还要艰苦地生活,艰苦地工作,在艰苦中锻炼体质,……如果不锻炼身体,即使课堂上学得很多,可是搞得年纪轻轻的就头疼、眼花,戴近视眼镜,那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今后工作的。二、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有了坚强的革命意志,满怀革命热情,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就会精神振奋,身体也会更加健康,我们不但要锻炼身体,还要锻炼意志,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他还指出:“共产主义思想要建筑在体质健康的基础上,身体健康是我们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看出,周恩来不但将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同全体国民素质紧密相连,而且同国家的建设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好’,把身体好放在前面,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我们一定要把体育运动和国家前途联结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造。”周恩来还提出:“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生产中锻炼身体。在温暖的家庭里受优待是锻炼不出来的。在温暖的家庭里生长的孩子和温室里的花草一样,是经不起风雨的。”“暖房里的花总赶不上风霜中的常青松柏,闺房里的小姐、富贵人家的少爷就赶不上千锤百炼的勇士。同学们到社会中来,就要勇于迎接困难,克服困难。”
周恩来正是认识到学校的体育教育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吃苦耐劳精神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的作用,才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人才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并对学生每天上课、睡眠、体育、娱乐或生产劳动时间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对当时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指导与推动的作用,也为日后全国体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58年5月29日,周恩来在对国家体委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学校体育必须从小学搞起……。学校每周才两个小时体育课,不行,应每天有1小时,二部制的每天锻炼半小时。每个省市都要有一个体育学院,中等体育学校能办几个就办几个。”他的“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指示,对新中国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学校在体育活动中,努力推广“两操、两课、两活动”,努力争取每天平均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取得了不同的进展和成效,他的这一指示,具体指导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将体育教育这一过程落到了实处,使中、小学体育工作有了质的突破与进步。
1954年6月5日,周恩来主持第212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示》提出,中学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等学校所需的足够的、合格的新生,还要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中学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又要重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和体育卫生的教育。这里,他又对中学体育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充分的肯定。针对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1964年8月19日,周恩来批示同意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报告》就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调研情况进行了公告,并明确地提出了学校体育开展的目标与任务:“中、小学校的一切体育工作,都必须面向广大学生,广泛地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并提高部分运动基础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使他们在毕业以后,不论是参加生产劳动、国防建设或者是继续升学,都能承担艰巨的任务。”《报告》提出,学生的健康状况仍未恢复到1959年以前的水平,要求各地、各校做好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自然灾害后的国内实际情况,对全国的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及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这是周恩来密切关注广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又一真实体现。
2.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与身体的辩证关系
周恩来一再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与身体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学习当然重要,不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不掌握专业技能,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是健康的身体又是学习的保证,身体不健康,学习任务就不能完成,那就只能空有一番宏愿而徒唤奈何,甚至成为国家、人民的负担。他就是全面、辩证地来教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认清这两者的关系,而且特别强调要注意保持学生身体健康这个矛盾的主导方面,他指出:“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必须足够重视。”他亲切地劝告学生们说:“解放后,学习、工作都很紧张,你们的健康可能会受到些影响……甚至星期日也不能休息,文娱体育活动也不能参加。这对身体是不好的,身体不好就不能担负繁重的任务。你们今后的任务比我们这一辈更重,要建设社会主义,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目标。大家应该作长期打算,不要只看眼前……一定要注意身体,锻炼身体。”他还指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均衡发生是要思想和身体都健康。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他多次指出:“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三好’,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发展。”1954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青年团中央一份简报上批示,责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解决高等学校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出于对全国教育工作的极大关注,针对当时的国内形势,1960年12月21日,经周恩来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不少城市的大中学校师生,由于劳逸结合不好,营养较差,生活安排不好,不少人患了水肿病和其他疾病,这种情况仍在继续发展,必须引起严重注意。《通知》强调,要立即抓紧治疗师生疾病,把办好伙食作为学校一项中心任务抓紧落实。切实减少体力劳动和工作、学习时间,保证师生的休息和睡眠。并由教育部长杨秀峰带领检查组分赴全国各地检查落实《通知》精神的情况,帮助各地切实抓好各项改进措施。周恩来在困难时期,首先对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优先考虑与积极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可谓用心良苦。1964年5月4日,经周恩来审核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最突出的现象是课程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报告》提出了六项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针对大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都做过详细的了解与整治办法,最终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担心过重的学习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一直是他关注的方面。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锻炼身体与培养意志的辩证关系
对于意志和体质的关系,周恩来不是机械地把它们看作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关系,而是强调要把两种锻炼结合起来。他认为,身体固然是人的生理基础,但意志的作用、精神状态的作用也会反过来给体质很大的影响。因此,他强调青少年学生不仅要锻炼身体,尤其要重视意志的锻炼,他认为:“我们不但要锻炼身体,还要锻炼意志,把二者结合起来。有的人由于身体弱一点,工作精神、革命意志就衰退了,结果身体更衰弱了。这样,身体影响精神,精神又反过来影响身体,交替循环地衰退下去,就可能变成革命队伍里落伍的人。我们青年要有朝气,要有旺盛的斗志,要有顽强的工作精神,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身体锻炼得更健康。”周恩来的这种对体质与意志的辩证认识,对于扩大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更有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猛果断,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要作用。在周恩来看来,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意志品质的学校体育,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过程,而是一种高尚的政治伦理,是对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的提升,是民族灵魂与精神的升华。他的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仍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广大学生们来说,身高越来越高,体质却越来越差,意志品质也比较薄弱,学生们普遍吃不了苦,受不了“罪”。重温周恩来的教诲,将更加明确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身体健康、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建设者。
周恩来最早提出“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培养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最中心的问题”。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状况如此重视,对学生接受良好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们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