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渭水情结——著名诗人 渭水
渭水,原名周抗美,1950年11月生,陕西西安人。民进成员。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文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都市快报》栏目主笔、影视策划、撰稿、编导,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宝鸡市第六届政协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诗集《诞生》《静夜写意》《渭水抒情诗选》《面世》,文集《以文会友》,长篇纪实文学集《警惕啊,男人女人》(与李乐合作)、《中国情人潮》(与沈奇合作)、《新苑》,电视片解说词集《中国扶贫》《都市记忆》《老三届故事》等。
渭水曾就读于西安陕西师大二附中,是该校初六七级学生。1968年10月,他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来到宝鸡县硖石公社姜王四队插队。从繁华的大都市一下来到苍茫、荒凉而又有点悲壮的关中西部大山,这种落差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说:“18岁的深秋,我作为知青从西安来到宝鸡西部一座山村插队。在林家村车站的峭壁下,第一次被震耳欲聋的波涛声所震撼、所感染。面对奔涌翻滚,浩浩东流的渭水,顷刻间感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满腔的豪情壮志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山的巍峨、壮美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巍峨、壮美的大山里勤劳、纯朴、善良和敦厚的人民,使渭水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里到外由一个五谷不分的城市小伙变成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青年;他对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慢慢产生了深深的爱恋和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无时无刻不在揪扯撞击着他的灵魂,他想喊、他想唱,他想把这一切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于是,文学的种子、诗歌的种子慢慢在他心中发芽。
度过了几年知青生活后,幸遇单位招工,渭水被招到宝鸡一个测绘队工作。测绘工作整天在荒郊野外跑,他又奔波于渭水的怀抱,勘测横断面,绘制河滩图,时常追踪着渭水的形影。他说:“不知是渭水看上了我不舍我呢还是我喜欢上了渭水不舍渭水,看来我这辈子是跟这条河有缘了。”
20世纪70年代,渭河这条奔腾不羁的“野马”,屡屡泛滥暴涨,一次次漫过洪期水位警戒线,成为影响宝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为消除这一隐患,市政府用了10年时间,在河床两岸修筑防洪大坝。那时候,修河堤是一场全民战争。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和解放军纷纷涌向了工地,成千上万名活雷锋举目可见,星期天义务劳动的火热场面更是无比壮观。穿四个兜的干部们没有坐小车视察,而是扛着工具参加劳动。真正称得上是官兵平等,干群一家人。
防洪大堤终于成了铜墙铁壁,咆哮的渭水从此没有了脾气。休闲者开始在河堤上漫步散心,抒发恋情;有心人开始利用空余时间丰富各自的菜篮子工程。河滩上芝麻丰收玉米香,一块块绿色连成了片。接着,这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景观:健身广场、停车场、家庭宠物交易场纷纷亮相,抢占有利地盘。
渭水说:“多少岁月过去了,滔滔渭河水那永无休止、漂泊不定的属性,曾注入无数生命的血脉之中,透射晶亮的光泽,裸露土黄的本色,给了我灵感和力量!伴我漫过曲曲折折,明明灭灭的生涯。20世纪70年代末的金秋,当我第一次在刊物发表诗作使用笔名时,便自然而然想到了这条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的河流,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用了‘渭水’这个笔名。不知不觉,在渭水之滨的宝鸡已生活了50来个年头,宝鸡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而‘渭水’也成了我的名片符号,反而本名周抗美却鲜为人知了。”
渭水与商子秦、秦巴子、黄默、怀白等曾经都是他们那个时代宝鸡的诗坛精英、旗帜和领军人物。他曾先后担任宝鸡市科协主办的杂志《宝鸡科普文艺》《宝鸡科技报》编辑及宝鸡市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1979年,他在《星星》诗刊发表了著名的组诗《挂甲屯的爱和恨》,引起不小轰动。“是谁清除了没径的蒿菜,是谁修复了颓废的庭院;连同那直言酿成的灾难,一起被抛进冷落的门槛?”“在逢迎者眼里,权势便是天上的阶梯,在民众眼里,公正才是永存的根基。”诗中这些优美的句子是何等的气魄和胸襟,更是何等的简明和睿智。一首诗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时代,一首诗催生了几多频频回首的良知。至今读来,仍令人回味无穷。
渭水涉足诗坛以来创作颇丰。他的代表作有:组诗《挂甲屯的爱和恨》《面世》,长诗《1986:阿兹特克世界大战场》《安塞腰鼓》《大难之后:中国的沉思》《1988:奥运会启示录》《水的哭泣》《人祸》,诗歌《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关于焦裕禄》等。
数十年来,他的许多诗作曾先后获奖。诗歌《中国,五月的泪水》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诗集《静夜写意》获1989年“陕地十年诗歌评奖”诗集奖,诗歌《关于焦裕禄》获1991年《陕西日报》纪念建党7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诗歌《难忘岁月》获1993年陕西作家协会奖,《渭水抒情诗选》获1999年陕西作协第八届505文学优秀奖,诗集《面世》获2016年陕西省第四届“柳青文学奖”优秀诗歌奖。他本人1989年还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奖金优秀奖。
特别是他的社会抒情长诗《1986:阿兹特克世界大战场》《大难之后:中国的沉思》《1988:奥运会启示录》《水的哭泣》等作品在国内诗坛产生广泛影响;其部分诗作及个人创作业绩被收入国内外近百种诗歌选集及名人传略辞书之中,并译介国外。
渭水虽是宝鸡诗坛的扛鼎人物,但他为人却谦逊随和。熟悉和了解他的朋友都说,他是个性情中人。“我家菜园的黄瓜、西红柿熟透了,想吃否?”
“朋友捎来些今年的新茶,快来品!”“搬家倒腾出了二十年前的老酒,满屋子的酒气”……朋友们时常会接到渭水类似的拉呱,内心的温暖、温馨油然而生。
有论者感慨道:我们数十年如一日不舍昼夜、披星戴月地写作是为了什么呢?就这么大点的城市,就牙长点生命,无非是想要一种稍高一点品质的生活。正如丰子恺老先生所言,人生像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精神的,第三层是灵魂的。世界大多数人就住在第一层,一辈子忙于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少数人如学者艺术家等,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即专心学术文;更有少数人对第二层还不满足,爬上三层去探求人生的究竟。我等凡夫小辈不敢奢望去探询灵魂相通的人生,在眼下这个奇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有渭水老兄这般热忱、正直、仁厚的忘年交,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哉!
这,就是渭水,一个拥有渭水情结、以渭水作笔名的著名诗人。
(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