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生活本色——著名军旅作家、编剧 唐栋
唐栋,陕西岐山人,著名军旅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开创了中国西部“冰山文学”之先河。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兵车行》《沉默的冰山》《冰山,爱的四重奏》《雪岛》《孤烟》《红鞋》等,长篇纪实文学《西域劫踪》,话剧《岁月风景》《天籁》《红帆》《共产党宣言》《麻醉师》《柳青》等40多部,结集出版有《唐栋作品集》(六卷)、《唐栋剧作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奖、中国曹禺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文化大奖和文华剧作奖等。
岐山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之乡”,拥有诸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宝鸡籍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唐栋就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落下帷幕,第十六届文华奖揭晓——由唐栋执笔的话剧《柳青》,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本届文华奖参评剧目,一举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这,是唐栋捧回的第五个“文华大奖”。
1951年,唐栋出生在岐山县渭河南岸的安乐镇郑家磨村。这个稻田倒映竹林的小村庄,就像西北大地上的“小江南”一样,与黄土地一起,给予唐栋无尽的文学养分。
小时候,他特别喜欢看戏、绘画、读书。老家的旁边有一个废弃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什么看什么,无论什么书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在那艰难且困苦的日子里,哪怕吃不饱,他也从不忘记读书,这是他贫瘠生活中的最大爱好。
记忆中的童年,就是翻窗户进“宝库”,当时,对唐栋影响最大的除了《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名著,就是流行的“三红一创”(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与柳青的《创业史》)等新中国文学。那些救亡图存的生死较量,不屈不挠的牢狱抗争,普通百姓的觉醒与奋起,翻身农民改变命运的创业号角,都一遍遍撞击着他的心灵。那鲜明的奋斗色彩、生动的语言文字、典型的人物塑造与曲折起伏的宏大结构,又一次次激发着他的作家梦。
1966年,《陕西日报》发表了唐栋的诗歌。那一年,他年仅15岁,读过的文学作品却已装满了一个自制的大木箱。而他日后的舞台艺术作品,则启蒙于“文革”时期流行的“样板戏”。
1969年,18岁的唐栋应征入伍,和350个乡党一起奔赴西北边疆为国守边。出发那天,除了一身戎装,唐栋还背上了他的“挚爱”——一摞书。
一路向西,颠簸了几天几夜后,他们抵达了北疆中苏边界一个叫阿拉马力的边防哨所。
“阿拉马力是蒙古族语言,翻译过来叫苹果沟,那里长有漫山遍野的野苹果树,夏秋时节,能美成一幅画,但当时的境况却不允许我们沉浸在美景中。”唐栋回忆道。那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边防连队不是在营房枕戈待旦,就是在野外拉练,踏冰卧雪,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牺牲。身为反坦克炮兵,他背负着80多斤重的炮管和其他装备,在没膝过腰的积雪中摸、爬、滚、打、藏,冻伤碰伤是家常便饭。
读书,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一名喜欢文学的人而言。因而,即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被唐栋视若珍宝的,依然是带来的那摞书。看得多了,没人注意到,他在悄悄写着什么。
1975年建军节,《新疆日报》以一个整版发表了小说《铜墙铁壁》,作者署名“唐栋”。很快,唐栋写小说的事就在全军营传开了,指导员听闻后,将唐栋叫来严词批评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篇小说的作者也就是恰好跟你同名同姓嘛!怎么能说是你写的?一个小边防战士,咋可能在报纸上发表一整版小说呢?”唐栋不置可否,但在几天后,却用报社寄给他的“证书”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5年,同期战友大多先后退伍了,唐栋也收拾好积攒的一厚沓草稿,准备还乡。但“能写”的标签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新疆军区宣传部文艺科需要创作人员。
可是,命运似乎就喜欢跟人玩“捉迷藏”。军区正式调令发下去半年杳无音信,年底,唐栋等来的依然是连队的退伍命令。
办好复原手续,前往乌鲁木齐转车……一切,仿佛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就在火车出发前的一刻,一声“唐栋,快下车”的呐喊,又将他拉回了火热的军营生活。原来,军区机关得知唐栋退伍的消息后,赶忙打问清车次,才半道把他截住,带他去军区话剧团当了编剧。从此,他在军队文化系统一干就是40余载。
当时,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创作室,之前备受冲击的话剧团、歌舞团等军队文艺团体都在逐渐恢复。大家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这一年,由他编剧的大型话剧《草原珍珠》公演,刻画的是知识分子如何与特殊年代的伤痛告别、迎接新时代,演出后反响异常强烈。由此,唐栋成为全国戏剧写作界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1983年,唐栋的短篇小说《兵车行》因成功地塑造了西部冰山世界的“喀喇昆仑神魄”,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奠定了他在新时期军旅文坛的地位,也率先打破了西部军旅文学的冷寂状态。
1985年,乌鲁木齐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唐栋成为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的创作员,以饱满的激情续写着“冰山文学”新的篇章。《雪线》《雪岛》《雪神》《野性的冰山》《沉默的冰山》《愤怒的冰山》《孤烟》《醉村》《红鞋》等冰山系列作品相继面世,写的既是困苦艰险与奉献牺牲,更是神圣的使命、战士的本色,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一种由冰山映衬、烘托和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执着的意志,而这些,恰恰是目前那些形形色色的热衷于琐碎描写的作品所缺乏或没有的。
20世纪90年代,唐栋调往广州军区,进一步向着中国文学与戏剧艺术的高峰进发。
军旅剧作家应该创作什么?如何投入心力去创作?如何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引发观众心灵共振?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恒久困扰着每一位创作者。
“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空虚浮躁的考验下,假如创作者只关注个人的感受,放弃或淡化对社会发展、对军队建设的责任,甚至跟风去追逐‘市场效益’,其作品必然会矮化,不会有大格局、高境界。”唐栋认为,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定要能观照现实,要有思想的深度与力度,如此才能体现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也才能让戏剧深入到更多百姓的生活中去。
2016年,由唐栋创作的话剧《麻醉师》一经首演,就广受观众好评。同年7月,该剧受邀晋京演出;12月,再次受邀晋京;2017年3月,三次晋京!一次又一次,向首都观众诠释这个用生命兑现对患者承诺的故事,如雷的掌声中,涌动着感动的泪水和行动的勃发力。
“麻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这句经典的台词每当在舞台上被演员铿锵有力地说出来时,都会引起现场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对此,唐栋表示,《麻醉师》乍看题材似乎并不宏大,在写一个很普通的医生,但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却让人深思。
他坚持不拔高、不过誉,真实才有力量的创作原则。为了这部剧,他数次赴西安深入生活,采访人物原型陈绍洋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随着采访的深入,陈绍洋医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他也一步步走进了陈医生的精神世界。有了对生活真实细腻的开挖,唐栋笔下的“陈医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018年5月,他为西安话剧院创作的话剧《柳青》,再次生动展示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人民著书立说的思想情怀和光辉形象。除此之外,《岁月风景》《远去的村庄》《回家》《天籁》《红帆》《杜甫》《幸存者》《共产党宣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剧目背后,都饱含了唐栋到生活中刨文学创作的“大情怀”。
走南闯北,怀揣乡愁。几十年来,唐栋每年坚持回乡省亲。
“乡愁就像是一壶浓酒。”在唐栋看来,每位离家到异乡谋求发展的人心灵上都镌刻着“乡愁”,离乡时间越长,这壶酒就越酿越浓。
这么多年,写剧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将家乡的元素融入其中,也是他情感的一种寄托。话剧《柳青》中就有很多方言、民谣等,都是岐山的,地域特色明显。
2018年,离乡50载的唐栋回乡,违例没有第一时间回家省亲,而是专程拜谒了周公庙,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院。因为,他要圆他儿时许的愿,做的梦——为家乡写一部能搬得上舞台的剧。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有许多瑰宝般的文化遗产需要像青铜器一样,有人仔细琢磨它们的思想精粹和文化魅力。“青铜密码”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有了基本样式,他要为宝鸡“四城”建设增添一张文化名片,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座文化长城。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