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华君子人格的主体性超越性精神境界,使君子保持“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的价值地位
《论语·为政》云:“子曰:‘君子不器。'”这是《论语》一书中最短的一章,却是孔子提出的重大命题。所谓“君子不器”,后世诸多儒者认为是指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有一种用途,只限于一种技能。何晏的《论语集解》,援引包咸之语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明确:“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但从“器”的含义来看,除器皿、才能外,还有工具的含义,如孔子曰“工于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君子不器”也可理解为:君子不能被他人当作没有生命力的工具来使用。“器”还有物的含义,“器者,物象之名”。那么“君子不器”也可理解为:君子不能把自己当作物。总之,“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被当成器皿、器具、器物。而且,“器”无论是指器皿、器具、器物,都是形而下者,都是有限性的、功利性的、工具性的存在物品。《易传·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看来,孔子所谓的“君子不器”,是要把君子从有限的被动的形下层面解放出来,升华到“形上之道”的境界。再联系《论语》中反复申述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学道则爱人”“士志于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语,可以清楚地确认这一理解。而相对于有限的被动的“器”的形下层次而言,“道”的形上境界则是富有主体性、超越性的精神境界。郑玄、孔颖达对《礼记·学记》中的“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诠释,可为我们提供解读的参照。郑玄注云:“(大道不器)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孔颖达疏云:“大道不器者,大道亦谓之圣人之道也,器谓物堪其用者。夫器各施其用,而圣人之道宏大,勿所不施,故云不器。不器谓诸器之本也。”将君子人格升华到主体性、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是孔子人文精神的突出表现,和他“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君子不器”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反对把人作为“工具理性”,而坚守人的“价值理性”的主体地位;防止庸俗化、功利化追求对人格的扭曲,坚持人的形上姿态,保持人格的崇高性,维护“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的价值地位。此命题对于维护人的价值的重大意义,甚至可以与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相媲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正是以康德的思想对孔子的“君子不器”进行深刻阐释的:“‘君子不器’这个根本的理念,意指人的自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有用之目的的手段。”
总之,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以“君子学道则爱人”的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是以“君子不器”的主体意识和超越精神为目标的。所以,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对现今对我们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格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它启示我们培育优秀人格必须追求主体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精神境界,涵养关心人、关爱人的道德情怀,防止庸俗化、功利化追求对人格的扭曲,以维护“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的崇高价值。
(作者简介:赵馥洁,男,1940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陕西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