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这就为全国人民提出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任务,又精心擘画出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总体设计与布局,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逻辑。

1.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提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奋斗目标,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要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提出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奋斗的新的阶段性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对过去“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这一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目标的需要。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渴望在环境优美、生态美丽的条件下生活。党的十九大顺应人民的期待,做出包含美丽中国目标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从整体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从建设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整体性推进,在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以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加强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文明角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延续,这一新中华文明不是旧有封建文明的回光返照,而是旧文明历经沧桑,不断自我革命,涅槃重生的产物,它的内涵丰富,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蕴涵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整体性和协同性的高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从公正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蕴涵着公正的价值尺度,表达了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等“五位一体”整体权益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而且意味着每一个人能够享受现代化强国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红利,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实现人人平等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对过去“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多领域的需要,其中优质的生态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正是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行的新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更高的消费需求,“求温饱”“求生存”向“求发展”“求质量”“求尊严”的目标转变,人们需求的积极变化正是党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依据。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需要破解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态反映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它同时也要求党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着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民生,还要持之以恒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态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对过去“现代化国家”内涵的超越。现代化强国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人们的普遍追求和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提出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就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的前提关键在摆脱贫困、发展实业、增加富力。抗日战争时期,“近代化”“现代化”等概念已在党的文献中频繁出现。毛泽东认为,中国只有实现国家统一稳定,才可能实现现代化。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3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新确立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并从务实的角度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概念与被邓小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可以互相指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得到全面深化。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并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结构性的系统整体,不仅是“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还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仅是取得成绩数量的增长,还是各方面改革成就和质量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表现为国家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赢得世界话语权,具体包括经济金融话语权、科学技术话语权、文化交流话语权等。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实现国家领土的统一完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深刻意蕴

新征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自党成立起,就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作为党的奋斗目标。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力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并提出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并根据国情形成了“三步走”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从此,“三步走”战略成为改革开放后党提出的第一个现代化发展战略。1997年,江泽民根据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新特点,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出了新的具体部署,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更高建设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两个量化指标。党的十九大在以往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是新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新征程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自19世纪中叶,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到,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推进国家的现代化。他们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继续前进,乘势而上,第二个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便应运而生、呼之而出。这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即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新征程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会上说:“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习近平等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始终必须贯彻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先后203次提到“人民”,232次出现“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脱真贫、真脱贫”“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致力于解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调动人民发展力量。一方面,通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促进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和环境,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3.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

党的十九大揭示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这张蓝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民主、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安排。

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具有新的特点。一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的时间提前了。以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21世纪中叶,现在整整提前了15年时间,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基于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家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以目前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把握的。张高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8日。据测算,2021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按照5%年均增长速度计算,到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能够实现的。二是21世纪中叶的最终奋斗目标比以前提高了。以前党提出的目标是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变更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建立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提升,既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展示的光明前景,也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政治宣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为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三是“两步走”的阶段性任务更重了。第一步目标提出在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特别是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将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完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战略目标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表明党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和历史使命,主动为自身添压力、添担子,为人民谋福祉。四是“两步走”的战略谋划适合国情,符合实际。“两步走”战略目标与以前战略规划相比,更注重新发展理念,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战略目标没有提出数量指标要求,既不设总量目标,也不设速度目标,只以原则性的表述进行展望。这表明,这一战略安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基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把发展的注意力放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