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风萧萧兮延水寒,
英雄一去兮不复还。
党中央在瓦窑堡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边区人民和全党全军最为不幸最为悲痛的大事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红二十八军军长、民族英雄刘志丹在抗日东征前线指挥战斗时,不幸壮烈牺牲。党中央在瓦窑堡为刘志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瓦窑堡和陕北大地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这是当年流行在陕北根据地的一首家喻户晓且人人会唱的民歌,充分反映了陕北人民对这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拥戴之情。
刘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1922年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24年加入共青团,第二年转为共产党员。刘志丹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就创作了一首《爱国歌》,激情似火,催人奋起:
黄河两岸,长城内外,
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
挽弓持矛,驰骋疆场。
快,内惩国贼,外抗强权,
救我中华万万年。
1926年,刘志丹抱定“走最艰难的路”的志向,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参加北伐,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马鸿逵部任政治处处长。1927年夏,冯玉祥在国民革命军中实行“清党”,刘志丹等20多名共产党员被关进两节闷罐车押送到湖北武胜关外的一个小火车站。刘志丹费尽周折抵达汉口,经党组织安排,回陕做秘密联络工作。
从此之后,刘志丹参与了渭华起义的组织领导,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陕北特委军委书记、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委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在照金,在南梁,在陕甘边,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大大小小的战场上,到处都洒下了刘志丹的鲜血和汗水,到处都留下了刘志丹一心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而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时,红二十八军奉命由吴堡北上,打通苏区与神府特区的联系,巩固抗日后方,策应主力红军东征。3月31日晚,红二十八军奉命从神木县窟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渡河,拂晓前攻占山西罗峪口,接着挥师北上,突破黑峪口,攻下白文镇,一路顽强作战,势如破竹。
此时,刘志丹接到中央军委急电:“令红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相机攻占中阳县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三交镇位于中阳县西部,紧靠黄河渡口,南北环山,西面临水,地势险要,敌人派重兵在这里把守,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刘志丹在战前动员会上讲道:“我们越向南走,离中央总部越近,一定要打好三交镇这一仗,打通山西前线和陕北苏区的联系。”
4月14日凌晨,攻占三交镇战斗打响,我军指战员齐心协力,勇猛冲锋,但是敌人凭借坚固的碉堡工事和猛烈的火力,使我军久攻不下。
这时,刘志丹离开军部指挥所,跑到一团阵地实地观察,发现敌碉堡内机枪火舌异常猛烈,封锁了我军进攻路线。刘志丹当机立断,对身边的参谋说:“赶快告诉黄光明团长,尽快组织突击队把那个机枪火力点干掉!再组织几个战斗组,分路向敌人碉堡进攻,这样目标小,可以把敌人各个击破。”
非常不幸。就在刘志丹指挥红军向敌人重新发起进攻的时候,敌人碉堡里突然射来一串串罪恶的子弹,从刘志丹的左胸部穿过。只见刘志丹两手往胸前一抱,身子踉跄了一下,身边的人见状赶快将军长抬下阵地。此时,将军脸色蜡黄,呼吸微弱,低声对身边的人说:“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等宋任穷政委和医务人员赶来时,将军已经完全停止了呼吸。
一霎时,巨星陨落,英雄长逝,黄河垂泪,群山哭泣。前线将士将心中的一腔悲愤化作仇恨的子弹,一齐向敌人射去,很快将三交镇攻下。
宋任穷命令将军的警卫员谢文祥带领一个排的兵力,赶快将军长遗体当夜运过黄河,护送到瓦窑堡。
刘志丹将军不幸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瓦窑堡,周恩来副主席极为悲痛,他一边流泪,一边让给延水关兵站部长杨立三和政委李文楷发电报:刘志丹军长遗体将于明晨运抵延水关,请准备上好棺材,新军服一套入殓,运回瓦窑堡。
将军长逝,山河痛悲。
刘志丹的遗体一路经过延水关、张家河镇、延川县城,沿途百姓自发地为他们最为敬仰、最为拥戴的刘志丹将军搭起灵堂,点起蜡烛,焚香烧纸,哭声动地,寄托哀思。张家河的吹鼓手一路吹到瓦窑堡,唢呐声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4月20日晚,将军的灵柩运抵瓦窑堡,瓦窑堡市委、陕北省委和中央领导极为悲痛。周恩来副主席流着热泪说:“刘志丹是一个很好的同志,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纪念他。”
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和瓦窑堡市委书记崔田夫当即决定按陕北风俗在瓦窑堡戏台前的广场搭建灵堂。
瓦窑堡市委、陕北省委和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大家动手,用白布和柏树枝扎成花墙,很快搭建起一座庄严肃穆的灵堂。灵堂正中悬挂着刘志丹的遗像,两边分别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和红二十八军军旗,灵堂两边悬挂着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书写的巨幅挽幛:
志士求仁飞渡黄河亲讨贼;
丹心救国誓扫倭寇不顾身。
是夜12时,将军的灵柩安放于庄严肃穆的灵堂之中,红军战士持枪站岗守灵。
第二天一大早,瓦窑堡周围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赶来了,保安、横山、清涧、安塞、延川、延长、绥德、米脂、延安等地的群众赶来了,当地有名的十多个唢呐班的吹鼓手们赶来了,人们纷纷带着各类供品和香表,举着白幡,抬着花圈和挽幛,诉说着、哭泣着,追忆着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对革命的巨大贡献,追忆着英雄对陕北大地的无比赤诚和许多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十多个唢呐班子吹奏着一曲曲哀乐,整个瓦窑堡和陕北大地笼罩在无比悲痛的海洋之中。
4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陕北省委和瓦窑堡市委为这位战功卓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刘志丹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数万名群众、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出席。追悼会由崔田夫主持,郭洪涛介绍了刘志丹将军的生平事略,周恩来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了刘志丹一生为创建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赤胆忠心、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丰功伟绩及其伟大的人格力量和英雄壮举。最后,周副主席慷慨激昂地说: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将军壮烈牺牲时,毛主席正在东征抗日指挥前线,得悉将军的英勇和不幸,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毛主席为刘志丹的题词是: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朱德总司令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讲:“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我们的刘志丹同志。”
刘志丹将军的灵柩被安葬在瓦窑堡南门外刘家渠的山坡上,这里桃杏成林,山花遍野,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成为陕北人民怀念祭奠这位群众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纪念地。
以撰写《西行漫记》而闻名世界的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延安访问,撰写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一书。她在开篇中写道,“陕西,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最近,在陕西北部,又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然而,流传最盛的似乎要数刘志丹”,“刘志丹和他的同志们创建的陕甘边、陕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革命发展的出发点,对中国革命起了极大的作用”。
此后,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功勋卓著、彪炳青史的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创始人的历史功绩,激励后人,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1943年4月19日,刘志丹将军的遗骨从瓦窑堡墓地起出,运回志丹县志丹陵园重新安葬。
亲历了这次移灵仪式的著名诗人贺敬之撰写了一首《志丹陵》,记述自己的感受:
一滴眼泪一滴汗,
一块石头一块砖,
修起了志丹陵;
修起了志丹陵,
志丹陵啊百尺高,
高不过志丹同志的大功劳。
为穷人吃来为穷人穿,
为了千万穷人把身翻。
纪念碑立在陵前,
刻下了纪念——
刻也刻不完呵,
刻在那千万人民心中间。
送灵队伍低下了头,
抬着灵柩慢慢儿走。
往年咱跟刘志丹,
咱是红色游击队员,
陕甘宁到处都走遍,
如今的路呵可比往年宽。
红旗蒙在灵柩上,
人民祭灵在路旁。
千万人民排起队,
唱起了歌儿多悲壮;
——志丹同志没有死,
志丹陵发出万丈光芒!
——志丹同志没有死,
志丹陵发出万丈光芒!
历史将永远铭记刘志丹将军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红都瓦窑堡,毛主席及其战友们时刻都铭记着子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1939年8月13日,毛主席在延安用激情的话语、飞动的草书、磅礴的气势,亲笔为刘志丹的亲密战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谢子长题写了传略碑文: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运动讲习班,组织农协,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红军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诸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落款: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毛主席亲笔为谢子长将军书写的传略碑文,言简意赅,情切意真,事极理哀,充分表达了一代伟人对这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的崇敬之情,也留下了他对子长人民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