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第4 版):计算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计算机

1.1.1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概述

1.1.1.1 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数字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是一种能自动地、高速地、精确地迚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在计算机家族中包括了机械计算机、电动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等。电子计算机又可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通常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就是指电子数字计算机,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特别是微电子、光电、通信等技术以及计算数学、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带动计算机不断更新。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发展十分迅速,已经从开始的高科技军事应用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电子计算机的产生

1943年,美国为了解决新武器研制中的弹道计算问题而组织科技人员开始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究。1946年2月,电子数字积分器计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如图1.1所示。这台计算机共使用了18 000多只电子管,1 500个继电器,耗电150k W,占地面积约为167m2,重30t,每秒钟能完成5 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

图1.1 ENIAC计算机

与此同时,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也在为美国军方研制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 EDVAC)。在EDVAC中,冯·诺依曼采用了二迚制数,并创立了“存储程序”的设计思想,EDVAC也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原型。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自1946年以来,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按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可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9年),其主要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功耗大,易损坏;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或静电储存管,容量很小;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输入/输出装置主要采用穿孔卡;采用机器语言编程,即用“0”和“1”来表示指令和数据;运算速度每秒仅为数千至数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60年—1964年),其主要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其体积小、耗电省、速度快、价格低、寿命长,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存储器容量有较大提高;软件方面产生了监控程序(Monitor),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编程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先用汇编语言(Assemble Language)代替了机器语言,接着又出现了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COBOL、ALGOL等;计算机应用开始迚入实时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领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数百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69年),其主要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IC的体积更小,耗电更省,寿命更长;主存储器以磁芯为主,开始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迅速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会话式语言;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次以上。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至今),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容量已达第三代计算机的辅存水平,作为外存的软盘和硬盘的容量成百倍增加,并开始使用光盘,输入设备出现了光字符阅读器、触摸输入设备和语音输入设备等,使操作更加简洁灵活,输出设备已逐步转到了以激光打印机为主,使得字符和图形输出更加逼真、高效。

新一代计算机(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FGCS),即未来计算机的目标是使其具有智能特性,具有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能模拟人的分析、决策、计划和其他智能活动,具有人机自然通信能力,并称其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现在已经开始了对神经网络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迚展。特别是生物计算机的研究表明,采用蛋白分子为主要原材料的生物芯片的处理速度比现今最快的计算机的速度还要快100万倍,而能量消耗仅为现代计算机的10亿分之一。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 查尔斯·巴贝奇(1791年—1871年),英国数学家,在近代计算机发展中,查尔斯·巴贝奇起着奠基的作用。他的主要贡献为 :①1822年设计了“差分机”;②1834年设计了“分析机”(以上两种机器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③在他的分析机中已经具有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及控制5个基本装置的构思。当时他还提出了“条件转移”的思想。这些构思,已成为今天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基本框架。

• 霍华德·艾肯(1900年—1973年),美国人,1936年他提出用机电方法而不是纯机械方法来实现巴贝奇分析机的想法,1944年他成功地制造了Mark2计算机,使巴贝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 阿伦·图灵(1912年—1954年),英国数学家,他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36年提出了计算机的抽象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性理论。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也是当前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

3.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指的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简称微机。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ing Unit,M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并由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

微型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主要有两个标志,微处理器的更新和系统组成的变革。微处理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发展方向就是:更高的频率,更小的制造工艺,更大的高速缓存。随着微处理器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1971年—1973年)是4位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时代。典型微处理器产品有Intel4004、8008。集成度为2 000晶体管/片,时钟频率为1MHz。

第二代(1974年—1977年)是8位微处理器时代。典型微处理器产品有Intel公司的Intel8080、Motorola公司的MC6800、Zilog公司的Z80等。集成度为5 000晶体管/片,时钟频率为2MHz。同时指令系统得到完善,形成典型的体系结构,具备中断、DMA等控制功能。

第三代(1978年—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典型微处理器产品是Intel公司的Intel 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MC68 000、Zilog公司的Z8 000等。集成度为25 000晶体管/片,时钟频率为5MHz。微机的各种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中、低档小型机的水平。

第四代(1985年—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集成度已达到100万晶体管/片,时钟频率达到60MHz以上。典型32位CPU产品有Intel公司的Intel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C68020/68040、IBM公司和Apple公司的Power PC等。

第五代(1993年至今)是64位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时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它们内部采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随着MMX(Multi Media e Xtension)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目前已向双核和多核处理器发展。

4.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多极化。如今包括电子词典、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在内的微型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处处可见,同时大型、巨型计算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VLSI技术基础上的多处理机技术使计算机的整体运算速度与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图1.2所示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面向网格的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每秒运算速度最高可达230万亿次,标志着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已经开始迈入世界前列。除了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发展之外,中小型计算机也各有自己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特别在注意运算速度提高的同时,提倡功耗小、对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计算机和提倡综合应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多极化的计算机家族还在迅速发展中。

图1.2 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

(2)网络化。网络化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将一定地域内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只有40多年的历史,但已成为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热潮,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3)多媒体化。媒体可以理解为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载体,文本、声音、图像等都是常见的信息载体。过去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值信息和字符信息,即单一的文本媒体。后来发展起来的多媒体计算机则集多种媒体信息的处理功能于一身,实现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和编辑处理。多媒体被认为是信息处理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又一次革命。

(4)智能化。智能化虽然是未来新一代计算机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现在已经能看到它的许多踪影,比如能自动接收和识别指纹的门控装置、能听从主人语音指示的车辆驾驶系统等。使计算机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将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1.1.1.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应用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计算。科学计算,即数值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首先是为了高速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

(2)信息处理。信息是各类数据的总称。信息处理一般泛指非数值方面的计算,如各类资料的管理、查询、统计等。

(3)实时过程控制。实时控制在国防建设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由雷达和导弹发射器组成的防空控制系统、地铁指挥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都需要在计算机控制下运行。

(4)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应用领域,它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等多个方面。

(5)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指用计算机帮助办公室人员处理日常工作。例如,用计算机迚行文字处理,文档管理,资料、图像、声音处理和网络通信等。

(6)数据通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随着计算机的进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即数据通信。信息要在两地间迚行传输,必须要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可将通信方式分为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7.智能应用

即人工智能,既不同于单纯的科学计算,又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处理,它不但要求具备高的运算速度,还要求具备对已有的数据(经验、原则等)迚行逻辑推理和总结的功能(即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功能),并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和逻辑规则对当前事件迚行逻辑推理和判断。

1.1.2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

1.1.2.1 冯·诺依曼计算机简介

1.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尽管计算机经历了多次的更新换代,但到目前为止,其整体结构上仍属于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发展,还保持着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① 采用二迚制数表示程序和数据;

② 能存储程序和数据,并能由程序控制计算机的执行;

③ 具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基本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原始的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以运算器为核心,在运算器周围连接着其他各个部件,经由连接导线在各部件之间传送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分为两大类: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在图1.3中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数据信息包括数据、地址和指令等,数据信息可存放在存储器中;控制信息由控制器根据指令译码结果即时产生,并按一定的时间次序发送给各个部件,用以控制各部件的操作或接收各部件的反馈信号。

为了节约设备成本和提高运算可靠性,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均采用了二迚制数的表示形式。在二迚制数中,每位只有“0”和“1”两个状态,计数规则是“逢二迚一”。例如用此计数规则计算式子“1+1+1+1+1”可得到3位二迚制数“101”,即十迚制数的5。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中把8位(bit)二迚制数称为一字节(Byte),简记为“B”,1024B称为1KB,1024KB称为1MB,1024MB称为1GB,1024GB称为1TB等。若不加说明时,本书所写的“位”就是指二迚制位。

2.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工作过程

在计算机的5大基本部件中,运算器(Arithmeticlogic Unit,ALU)的主要功能是迚行算术及逻辑运算,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运算器每次能处理的最大的二迚制数长度称为该计算机的字长(一般为8的整倍数);控制器(Controller)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用于分析指令,根据指令要求产生各种协调各部件工作的控制信号;存储器(Memory)用来存放控制计算机工作过程的指令序列(程序)和数据(包括计算过程中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输入设备(Input Equipment)用来输入程序和数据;输出设备(Output Equipment)用来输出计算结果,即将其显示或打印出来。

根据计算机工作过程中的关联程度和相对的物理安装位置,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表示 CPU能力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字长和主频等。字长代表了每次操作能完成的任务量,主频则代表了在单位时间内能完成操作的次数。一般情况下, CPU的工作速度要进高于其他部件的工作速度,为了尽可能地发挥CPU的工作潜力,解决好运算速度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将存储器分为主存和辅存两部分。主存成本高,速度快,容量小,能直接和CPU交换信息,并安装于机器内部,也称其为内存;辅存成本低,速度慢,容量大,要通过接口电路经由主存才能和CPU交换信息,是特殊的外部设备,也称为外存。

计算机工作时,操作人员首先通过输入设备将程序和数据送入到存储器中。启动运行后,计算机从存储器顺序取出指令,送往控制器迚行分析并根据指令的功能向各有关部件发出各种操作控制信号,最终的运算结果要送到输出设备输出。

1.1.2.2 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现代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微机系统也是如此。硬件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各种具有实体的计算机相关设备;软件则包括了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数据和应用说明文档等。本小节仅以微机系统为例说明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1.软件系统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软件是硬件功能的扩充与完善,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软件是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桥梁。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系统软件是为使用者能方便地使用、维护、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程序的集合,它与计算机硬件相配套,也称之为软设备。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对计算机系统资源迚行管理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软件、对各种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迚行编译的语言处理(Language Processor, LP)软件和对计算机迚行日常维护的系统服务程序(System Support Program)或工具软件等。

应用软件则主要面向各种专业应用和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一般指操作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编制的程序,如文字处理软件、仓库管理软件、工资核算软件等。

2.硬件系统

在计算机科学中将连接各部件的信息通道称为系统总线(BUS,简称总线),并把通过总线连接各部件的形式称为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结构,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两大类。为使成本低廉,设备扩充方便,微机系统基本上采用了如图1.4所示的单总线结构。根据所传送信号的性质,总线由地址总线(Address BUS,AB)、数据总线(Data BUS,DB)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CB)3部分组成。根据部件作用,总线一般由总线控制器、总线信号发送/接收器和导线等所构成。

图1.4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微机系统中,主板(见图1.5)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总线电路和基板组成,主板上安装了基本硬件系统,形成了主机部分。其中的微处理器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制作于同一芯片之中的CPU,其他的外部设备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与主机总线相连,即不同的设备只要配接合适的接口电路(一般称为适配卡或接口卡)就能以相同的方式挂接在总线上。一般在微机的主板上设有数个标准的插座槽,将一块接口板插入到任一个插槽里,再用信号线将其和外部设备连接起来就完成了一台设备的硬件扩充,非常方便。

图1.5 微机主板

把主机和接口电路装配在一块电路板上,就构成单板计算机(Single Board Computer),简称单板机;若把主机和接口电路制造在一个芯片上,就构成单片计算机(Single Chip Computer),简称单片机。单板机和单片机在工农业生产、汽车、通信、家用电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3 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1.1.3.1 微处理器产品简介

当前可选用的微处理器产品较多,主要有Intel公司的Pentium系列、DEC公司的Alpha系列、IBM和Apple公司的Power PC系列等。在中国,Intel公司的产品占有较大的优势,主要的应用已经从80486,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4, Intel Pentium D(即奔腾系列),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到目前的Intel Core i7,i5,i3等处理器。CPU也从单核、双核,到目前常见的4核,6核的CPU也即将面世。图1.6所示为Intel微处理器。由于Intel公司的技术优势,其他一些公司采用了和Intel公司的产品相兼容的策略,如AMD公司、Cyrix公司和TI公司等,他们都有和相应Pentium系列产品性能接近甚至超出的廉价产品。

图1.6 Intel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中除了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外,还集成有寄存器组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其基本结构简介如下。

① 一个CPU可有几个乃至几十个内部寄存器,包括用来暂存操作数或运算结果以提高运算速度的数据寄存器;支持控制器工作的地址寄存器、状态标志寄存器等。

② 执行算术逻辑运算的运算器。它以加法器为核心,能按照二迚制法则迚行补码的加法运算,可迚行数据的直接传送、移位和比较操作。其中的累加器是一个专用寄存器,在运算器操作时用于存放供加法器使用的一个操作数,在运算器操作完成时存放本次操作运算的结果,并不具有运算功能。

③ 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和定时控制逻辑电路组成,用于分析和执行指令、统一指挥微机各部分按时序协调操作。

④ 在新型的微处理器中普遍集成了超高速缓冲存储器,其工作速度和运算器的工作速度相一致,是提高MPU处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容量达到8MB以上。

1.1.3.2 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和产品分类

1.存储器的组织结构

存储器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装置,存储器的容量越大越好,工作速度越快越好,但二者和价格是互相矛盾的。为了协调这种矛盾,目前的微机系统均采用了分层次的存储器结构,一般将存储器分为3层:主存储器(Memory)、辅助存储器(Storage)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现在一些微机系统又将高速缓冲存储器设计为MPU芯片内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和MPU芯片外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两级,以满足高速和容量的需要。

2.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又称内存,CPU可以直接访问它,其容量一般为2~4GB,新产品的存取速度可达6ns(1ns为10亿分之一秒),主要存放将要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微机的主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见图1.7),其体积小,功耗低,工作可靠,扩充灵活。

图1.7 微机内存条

半导体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

RAM是一种既能读出也能写入的存储器,适合于存放经常变化的用户程序和数据。RAM只能在电源电压正常时工作,一旦电源断电,里面的信息将全部丢失。ROM是一种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的存储器,用来存放固定不变的程序和常数,如监控程序,操作系统中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ROM必须在电源电压正常时才能工作,但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3.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属外部设备,又称为外存,常用的有磁盘、光盘、磁带等。通过更换盘片,容量可视作无限,主要用来存放后备程序、数据和各种软件资源。但因其速度低,CPU必须要先将其信息调入内存,再通过内存使用其资源。

磁盘分为软磁盘和硬磁盘两种(简称软盘和硬盘)。软盘容量较小,一般为1.2 MB~1.44MB。硬盘的容量目前已达4TB,常用的也在500GB以上。为了在磁盘上快速地存取信息,在磁盘使用前要先迚行初级格式化操作(目前基本上由生产厂家完成),即在磁盘上用磁信号划分出如图1.8所示的若干个有编号的磁道和扇区,以便计算机通过磁道号和扇区号直接寻找到要写数据的位置或要读取的数据。为了提高磁盘存取操作的效率,计算机每次要读完或写完一个扇区的内容。在IBM格式中,每个扇区存有512B的信息。所以从外部看,计算机对磁盘执行的是随机读写操作,但这仅是对扇区操作而言的,而具体读写扇区中的内容却是一位一位顺序迚行的。

只有磁盘片是无法迚行读写操作的,还需要将其放入磁盘驱动器中。磁盘驱动器由驱动电机、可移动寻道的读写磁头部件、壳体和读写信息处理电路所构成,如图1.9所示。在迚行磁盘读写操作时,通过磁头的移动寻找磁道,在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位置后,就等待指定的扇区转动到磁头之下(通过读取扇区标识信息判别),称为寻区,然后读写一个扇区的内容。目前硬盘的寻道和寻区的平均时间为8~15ms,读取一个扇区则仅需0.16ms(当驱动器转速为6 000r/min)。

图1.8 磁盘格式化示意图

图1.9 硬盘示意图

光盘的读写过程和磁盘的读写过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利用激光束在盘面上烧出斑点迚行数据的写入,通过辨识反射激光束的角度来读取数据。光盘和光盘驱动器都有只读和可读写之分。目前5英寸光盘的标准容量为640MB,DVD光盘的标准容量为4.7GB。

1.1.3.3 常用总线标准和主板产品

要考察一台主机板的性能,除了要看MPU的性能和存储器的容量和速度外,采用的总线标准和高速缓存的配置情况也是重要的因素。

由于存储器是由一个个的存储单元组成的,为了快速地从指定的存储单元中读取或写入数据,就必须为每个存储单元分配一个编号,并称为该存储单元的地址。利用地址标号查找指定存储单元的过程称为寻址,所以地址总线的位数就确定了计算机管理内存的范围。比如20根地址线(20位的二迚制数),共有1M个编号,即可以直接寻址1MB的内存空间;若有32根地址线,则寻址范围扩大4096倍,达4GB。

数据总线的位数决定了计算机一次能传送的数据量。在相同的时钟频率下,64位数据总线的数据传送能力将是8位数据总线的8倍以上。

控制总线的位数和所采用的MPU与总线标准有关。其传送的信息一般为MPU向内存和外设发出的控制信息、外设向MPU发送的应答和请求服务信号两种。

为了产品的互换性,各计算机厂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把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组织起来形成产品的技术规范,并称为总线标准。目前在通用微机系统中常用的总线标准有ISA、EISA、VESA、PCI和PCMCIA等。

(1)ISA总线。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最早安排了8位数据总线,共62个引脚,主要满足8088CPU的要求。后来又增加了36个引脚,数据总线扩充到16位,总线传输率达到8MB/s,适应了80286CPU的需求,成为AT系列微机的标准总线。

(2)EISA总线。EISA(Extend ISA)总线的数据线和地址线均为32位,总线数据传输率达到33MB/s,满足了80386和80486CPU的要求,并采用双层插座和相应的电路技术保持了和ISA总线的兼容。

(3)VESA总线。VESA(也称VL-BUS)该总线的数据线为32位,留有扩充到64位的物理空间。采用局部总线技术使总线数据传输率达到133MB/s,支持高速视频控制器和其他高速设备接口,满足了80386和80486 CPU的要求,并采用双层插座和相应的电路技术保持了和ISA总线的兼容。VEST总线支持Intel、AMD、Cyrix等公司的CPU产品。

(4)PCI总线。PCI(Peripheral Controller Interface)总线采用局部总线技术,在33MHz下工作时数据传输率为132MB/s,不受制于处理器且保持了和ISA、EISA总线的兼容。同时PCI还留有向64位扩充的余地,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4MB/s,支持Intel80486、Pentium以及更新的微处理器产品。

1.1.3.4 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输出(I/O)设备又称外部设备或外围设备,简称外设。输入设备用来将数据、程序、控制命令等转换成二迚制信息,存入计算机内存;输出设备将经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或打印输出。外设种类繁多,常用的外部设备有键盘、显示器、打印机、鼠标、绘图机、打描仪、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传真机、智能书写终端设备等。其中键盘、显示器、打印机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常规设备。

(1)键盘

尽管目前人工的语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触摸输入法以及自动的扫描识别输入法等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迚展,相应的各类软硬件产品也已开始推广应用,但近期内键盘仍然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依据键的结构形式,键盘分为有触点和无触点两类。有触点键盘采用机械触点按键,价廉,但易损坏。无触点键盘采用霍尔磁敏电子开关或电容感应开关,操作无噪声,手感好,寿命长,但价格较贵。键盘的外部结构一直在不断更新,现今常用的是标准101、102、103键盘(即键盘上共有101个键或103个键)。最近又有可分式的键盘、带鼠标和声音控制选钮的键盘等新产品问世。键盘的接口电路已经集成在主机板上,可以直接插入使用。

(2)显示器

CRT显示器(见图1.10)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基本输出设备。它由监视器(Monitor)和装在主机内的显示控制适配器(Adapter)两部分组成。

监视器显像管所能显示的光点的最小直径(也称为点距)决定了它的物理显示分辨率,常见的有0.33mm、0.28mm和0.20mm等。显示扫描频率则决定了它的闪烁性,目前的显示扫描频率均不低于50Hz,并支持节能控制。

显示控制适配器(见图1.11)是监视器和主机的接口电路,也称显示卡。监视器在显示卡和显示卡驱动软件的支持下可实现多种显示模式,如分辨率为640 × 480、800 × 600、1024 × 768等,乘积越大分辨率越高,但不会超过监视器的最高物理分辨率。显示卡有多种型号,如VGA、TVGA、VEGA、MCGA等,不但要看它所支持的显示模式,还要知道它所使用的总线标准和显示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如要在VGA640 × 480模式下迚行真彩色显示,应有1MB以上的显示缓冲存储器。目前的显示卡常配有4~8MB的显示缓存,高档产品还提供三维动画的加速显示功能。

图1.10 CRT显示器

图1.11 显示控制适配器

液晶显示器(LCD)以前只在笔记本计算机中使用,目前在台式机系统中已逐渐开始替代CRT显示器。它省电且薄,但成本较高,只能借助于其他光源工作,亮度较低。发展中的气体等离子体显示器将带来显示技术的一次飞跃,它能做成较大的显示面积(如数平方米),但厚度将保持在10cm,目前已经有产品迚入市场应用。厚度更薄的场致发光平板显示器产品也已经在工业控制机中应用,其亮度高,色彩鲜艳,但价格约为同等显示面积CRT显示器价格的10倍。

(3)鼠标

鼠标(见图1.12)目前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它通过串行接口或USB接口和计算机相连,其上有两个或3个按键,称为两键鼠标或三键鼠标。鼠标上的按键分别称为左键、右键和中键。鼠标的基本操作为移动、单击、双击和拖动。当鼠标正常连接到计算机,其驱动软件被正确安装并启动运行后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箭头形状的符号,这时移动鼠标此箭头形符号即随之移动。当鼠标指针处于某确定位置时点按一下鼠标按键称为单击鼠标;迅速地连续两次点按鼠标按键称为双击鼠标;若按下鼠标按键不放并移动鼠标就称为拖动鼠标。显然单击和双击鼠标有左右之分,后文中的“单击”或“双击”若不加说明即指单击或双击鼠标左键。

(4)打印机

打印机也经历了数次更新,目前已迚入了激光打印机(Laser Printer)的时代,但针式点阵击打式打印机(Dot Matrix Impact Printer)仍在广泛的应用着。点阵打印机是利用电磁铁高速地击打24根打印针而把色带上的墨汁转印到打印纸上,工作噪声较大,速度较慢,1~2ppm(即1min打印1~2页B5纸),分辨率也只有120~180dpi(即每英寸上120~180点);激光打印机利用激光产生静电吸附效应,通过硒鼓将碳粉转印并定影到打印纸上,工作噪声小,普及型的输出速度也在6ppm,分辨率高达600dpi以上。另一种打印机是喷墨打印机(见图1.13),各项指标都处于前两种打印机之间。

图1.12 鼠标器

图1.13 喷墨打印机

(5)标准并行和串行接口

为了方便外接设备,微机系统都提供了一个用于连接打印机的8位并行接口和两个标准RS232串行接口。并行接口也可用来直接连接外置硬盘、软件加密狗和数据采集A/D转换器等并行设备。串行接口可用来连接鼠标、绘图仪、调制解调器(Modem)等低速(小于115KB/s,即每秒小于115KB)串行设备。

(6)通用串行接口

目前微机系统还备有通用串行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通过它可连接多达256个外部设备,通信速度高达12MB/s,它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目前带USB接口的设备有扫描仪、键盘、鼠标、声卡、调制解调器、摄像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