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十六字心法

尧把帝位交给舜时,庄严地将手放在舜的头顶问:“治理天下难吗?”

舜回答:“不难。”

尧再问:“那治理什么难?”

舜回答:“人心。”

尧称赞道:“你说的对,人心最难治理。我现在送你十六字心法,你记住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舜把帝位传给大禹时,也庄严地把手放在禹的头顶问:“治水难吗?”

大禹回答:“只要治好人心,就不难。”

舜欣喜地道:“你是好小子,深谙此道。我现在传你十六字心法,你记住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禹请教。

舜说:“人心就是人欲,人随时都有欲望,所以会随时做出一些违背道义的事,这就是人心很危险诡谲。至于道心,则是一颗没有得失、没有名利的心,大家如果都有这样的心,汇聚成一体,就是道心,是大道。道心就是我们做善人之心,但如你所知,实在太难了。如何做到大家都具备这种心呢?关键就在领导人的心,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谨慎地选择对的事,能敏锐地举一反三。”

大禹问:“‘允执厥中’是什么意思?”

舜回答:“就是要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就是知行合一。”

大禹说:“这太简单了,我只需要守中——知行合一。”

舜说:“没错。”

从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成为中华思想的源泉,之后的孔子,尤其是孟子、老子、庄子,还有后来被同化的印度佛教,谈论任何事,都从“心”开始。

“心”,就此成为中国思想的灵魂。中国人认为,人生在世,所处理的关系有四种:与天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己的关系。

无论是哪种关系,都应该从“心”开始。与己、与人、与物、与天都要做到“和”。人心固然是危险的,也正因为它危险,所以外在的物(比如制度)根本无法束缚它,能束缚它的只能是“心”。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中国人修身处世,先从自己心上做起,而不是到心外去找各种办法。

“允执厥中”,听上去很简单,不过是把握一个度,可做起来就太难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都在通向“允执厥中”的路上奔驰,从不停歇。而且,一旦做不到,我们不会怨天尤人,只会责怪自己“人心惟危”,希望能在“心”上修炼,知行合一,达到“道心”的最高境界。

尧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让”——禅让,它使我们中华人永远保持礼让的风度;舜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则是“孝”——伦理,一让一孝,为我们中华人定型、定性;而大禹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则是顽强不屈,敢与天抗争,但方法绝不是违背天意,而是顺势而为。

“尧舜禹”并称,是因为一脉相承,其所承的就是从心出发,知行合一。尧知道舜贤能,就把位置禅让,这就是知行合一;舜知道大禹能治水,就委以重任,这也是知行合一;大禹知道治水艰难,但为了苍生利益,仍义无反顾地去治水,这也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所以大禹去世前,不再禅让,而是把天下交给儿子启。因为在大禹看来,这就是件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