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产业发展篇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

大安全时代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周鸿祎

目前,全世界都处于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转型期,新的规则和格局尚未形成,这将是我国最终实现战略超越最重要的动力和抓手。我国前一阶段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使我国拥有进一步在新技术领域建立战略优势的基础和全面实现国家复兴战略目标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数字化转型让网络安全也进入了大安全时代,网络安全正在被重新定义,而且成为可能影响战略转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保护好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是网络安全企业的义务和责任。

一、长风破浪会有时: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历史机遇

当前,数字化转型成为世界大趋势,已经超越了10余年前的信息化浪潮。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是初步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而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依靠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谁抓住了这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谁就可能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这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也成为主要国家全球博弈的关键。在本次工业革命的上半场中,以电商为核心带动的“互联网+”,主要解决了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精准化、个性化匹配问题,而商品本身的生产环节还停留在之前的状态中。数字化转型是本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核心内容之一,帮助打通从生产制造到用户消费需求的全链条,全面颠覆之前批量化、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让用户适配产品,真正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复兴的关键时期。数字化不但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国家对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由来已久,从产业转型到“腾笼换鸟”,再到“弯道超车”,我国一直把实现技术升级转型作为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目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我们更需要把压力变为动力,把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但是国家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也与我国长期战略目标相吻合。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数字化转型对安全的需求

纵览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从动技术”到“使动技术”的发展过程。所谓“从动技术”,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力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又不可或缺,并与“使动技术”伴随发展的因变量技术。所谓“使动技术”,是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变量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就是一种“从动技术”,IT技术也经历了从“从动技术”到“使动技术”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悖论[1]:“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但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生产力悖论是指虽然IT产品无处不在,但它对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几乎体现不出来。特里普利特综合以前的文献,将对生产力悖论的解释归纳为计算机产业规模太小、无法测度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等7个方面的问题[2]。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恐怕再也没有人认为生产力悖论具有现实性了。但生产力悖论仍会让当前的网络安全从业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也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安全时代。

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每次结合,都给产业界带来了机遇和惊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出一大批标志性企业和新技术。1G和个人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摩托罗拉和苹果两家代表性的IT企业;2G和商业互联网同时期出现,产生了运营商和第一次互联网热潮;3G和云计算合手打造了全球范围内新的一批互联网企业;4G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宣布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通信能力的发展,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语音到数据的转化过程,呈现出一种线性发展的趋势;计算能力却没有遵循线性发展模式,采取了一条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模式:从主机终端的集中计算模式,发展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分布式模式,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分散的趋势日益加剧,直至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才将日益分散化的计算资源重新集中起来[3]。这种反复振荡的趋势,在以摩尔定律为代表的技术趋势促进下,让计算能力出现螺旋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智能计算能力的提高,结合5G通信技术,将组成AIoT技术模式,集中代表技术对未来的促进作用,并外化表现在计算能力给予的泛在化赋能和给网络能力带来的复杂化体系上。

高度混合的IT架构使得防御边界更模糊,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相互打通,安全威胁已扩展到现实世界,直接造成安全隐患更突出、攻击目标更多样、攻击手段更智能、破坏后果更严重等后果。网络攻击可以直接转化为物理伤害,危害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甚至人身安全。网络安全问题也会给数字化转型的建设和运行带来严重威胁,成为限制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网络安全问题发展到大安全阶段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会在网络安全领域进行广泛的实施和应用,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更加需要网络安全的巨大需求环境,这就要求网络安全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也是网络空间面临的发展趋势。

三、东海何曾有定波:数字化转型时代网络安全的变与不变

从网络安全的发展历史看,大安全时代是一个逐步演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正处于大安全时代的门口,要深入分析了解网络安全在大安全时代的“变”与“不变”,新时代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新时代并没有改变网络安全攻防对抗的本质,但将革新传统网络安全防护的思路和理念。传统网络安全防护的思路和理念,过于注重边界防护、单点防护、查杀病毒的防护理念和策略,远不足以面对目前对手发起的高隐蔽、高持续、高级别的网络攻击。

我们穿过网络安全的历史迷雾,探究网络安全的发展变化。一般认为,网络安全经历了病毒时代、漏洞时代和大安全时代,如图1所示。在此之前,人们对网络安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机房放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受风水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随着个人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开始了以蠕虫、木马病毒等为代表的病毒时代,用户受到的教育是只要不随便运行软件和下载东西,计算机就可以保证安全,网络安全防御以单点防御为主,主要网络安全产品就是杀毒软件,进攻者的主要目的是炫耀个人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安全进入了漏洞时代。从攻击的角度看,一般是进攻者利用硬件和软件设计及编程中的漏洞展开网络攻击,攻击者的主体也逐渐由个体向组织过渡,主要是网络犯罪组织和网络恐怖组织,攻击的目的也以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为主;从防御的角度看,网络安全防护主要以边界防护为主体,以防火墙为主要产品,以入侵检测为主要技术载体;从外部环境的角度看,政府以漏洞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要监管手段,主要IT厂商和安全厂商也以LI(Lawful Interception)作为其设置产品后门的主要合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安全进入大安全时代。简单购买安全产品,做到合规,只能是基础保障条件,但远不足以对付组织化、国家级的定向网络攻击,网络安全防护也必须装备IMABCDE等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更高级层面对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感知、预警、响应、防护和恢复。大安全时代强调的是动态的整体联防,防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级组织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调配和利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攻防,这方面与其他两个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

图1 网络安全发展的历史变迁

在大安全的背景下,网络安全攻防的实战标准没有变,网络安全问题讲一百遍不如打一遍,需要进行在实景情况下的真实演练,全面提高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恢复能力和反制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采取众包众测的方法,邀请民间高手进行模拟攻击。在技术层面要充分利用IMABCDE技术的安全赋能,建立安全大数据分析指挥中心,做到整体上的协调联动、联防、联控。数字化的工业互联网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打通,智能化的万物互联时代也给网络攻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网络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的安全大数据分析指挥中心,把分散在互联网各处不同维度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安全大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做到时刻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监测、感知、预警、应急响应和联防联动,充分发挥现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威胁情报的最大效能。

四、输赢须待局终头:全球网络安全整体态势和我国情况比较

就全球网络安全格局来看,梯队层次分部明显。第一梯队为美国,在政府和民间理念、资本活跃度和投资规模、技术能力和储备、产业和企业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根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我国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与在信息化上的投入比例从2015年开始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0.66%上升到2017年的0.88%,但到2019年仍低于1%,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另外,我国的网络安全投入明显存在“重产品轻服务”和“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反观美国,《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强制要求政府部门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与在信息化上的投入比例为15%,且不得挪用,由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的2018年度联邦政府预算中,网络安全投入在IT总投入中的占比达到了20%。美国民间投入也是如此,在2020年预算中,美国商业机构IT投资从458亿美元下降到367亿美元,但网络安全投入却逆势上扬,从65亿美元上升到78亿美元,占比达到惊人的21%。

在攻防两个方面的技术上,可以从漏洞挖掘和高级可持续威胁(APT)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在漏洞挖掘方面,中国和美国不分伯仲;但在APT能力的研究方面,美国则具有领先的优势。

漏洞挖掘是判断安全技术实力的最基础指标。美国发现高危和严重型漏洞数量最多,占比为49.55%。中国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占比为43.73%,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其中贡献较为突出;日本排名第三,占比为4.98%;德国占比为0.83%;韩国占比为0.53%;印度占比为0.38%。

APT具有攻击隐秘性、长期性和特定性等诸多特点,难以发现和防御,所以,对APT的发现、分析和防御是考验应对高级攻击能力的重要标准。统计分析发现,仅从研究能力上看,美国的APT能力几乎是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而其攻击能力和发现能力更是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图2所示。

根据Gartner研究报告和统计数据,美国在网络安全产业方面处于领导者地位,众多企业有自己的技术或在专门领域有权威性的技术和产品。美国网络安全企业产品线完善,产品成熟度高,技术领先,市场覆盖范围广,在全球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除美国之外,英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的企业在“领导者”“挑战者”“有远见者”区间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应位置。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虽仅次于美国,但是都集中于“特定领域者”的区间位置,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偏弱,处于跟随者地位[4]

图2 APT攻击年度研究报告(2017/2018)

在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方面,从设计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的比例上分析,美国有17.5%的政府和企业组织设立了该职位,而在中国企业中设立该职位的比例不超过1%,而且对网络安全的理念和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安全阶段,普遍认为网络安全是小概率事件,存在“安全很重要,现在不需要”的侥幸心理。美国网络安全企业可以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也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在全球处于网络安全能力最成熟的国家行列。相比之下,我国整体网络安全水平还低于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大部分组织的网络安全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五、众里寻他千百度:网络安全“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

针对数字基建及其承载的数字业务所构成的数字体系新生态,相关安全防护需要具备整体思维,既要从技术、场景等角度加强防护技术研发和安全管理,也要从产业生态维度进行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因此,数字化转型的安全防护在面对复杂网络攻击的情况下能够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需要构建弹性的积极安全防护体系和完备的生存恢复机制。为此,网络安全大脑的新理念正逢其时。

网络安全大脑需要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依旧严峻。构建数字基建的软硬件产品依旧存在漏洞,会将安全风险带入数字基础设施中;联网的数字基础设施仍然面临网络攻击风险;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要远大于普通网络节点,将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二是新技术引入新的安全风险。数字化转型侧重于“促创新”,涉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众多新技术的应用和迭代,也将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和风险。例如5G引入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络能力开放等关键技术,对数据保护、安全防护和运营部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将有可能成为攻击方提升攻击能力的重要手段,大数据也将面临泄露、滥用等威胁,导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和服务出现严重故障。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效互动时,也为攻击者将攻击效能扩大化提供渠道。三是新场景面临新的安全问题。由于大量业务伴随数字化迁移到数字基础设施之上,将促进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出行、家居、办公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智能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智能家居的安全问题、智慧城市安全问题等,也会影响到整个数字经济的正常运行。四是数据安全涉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血液,将深入国民经济和公众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网络安全大脑是应对高级网络威胁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一套安全防护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共生生态系统,是一套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的方法论体系。网络安全大脑从统一感知、整体协防的网络安全新理念出发,以安全大数据、知识库和安全专家为核心,以安全运营、威胁分析、漏洞管理为抓手,以实战攻防、能力建设为保障的云原生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为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提供新一代的高端安全解决方案。网络安全大脑不仅能够解决数字化转型的大安全问题,尤其是大规模、高等级的网络攻击及其可能带来的扩大化影响和安全风险,而且能够为行业搭建一套开放运营、赋能分享的网络安全合作生态。

数字化转型开启中国数字经济的新进程,而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针对未来网络安全对抗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基于网络安全大脑的总体思路构建网络安全整体防护体系,为数字经济持续性发展护航。保护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安全,是网络安全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网络安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机遇。

作者简介:

周鸿祎先生,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安全专委会副主任。2006年创建360公司,至今360集团已经发展成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安全企业。

第五代移动通信(5G)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都可以通过标志性能力指标和核心关键技术来定义,其中,1G采用频分多址(FDMA),只能提供模拟语音业务;2G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可提供数字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3G以码分多址(CDMA)为技术特征,用户峰值速率达到2Mbps至数十Mbps,可以支持多媒体数据业务;4G以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为核心,用户峰值速率可达100Mbps至1Gbps,能够支持各种移动宽带数据业务。

5G关键能力比以前几代移动通信更加丰富,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端到端时延、峰值速率和移动性等都将成为5G的关键性能指标。

综合5G关键能力与核心技术,5G概念可由“标志性能力指标”和“一组关键技术”来共同定义。其中,标志性能力指标为“Gbps用户体验速率”,一组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络架构。

——《5G概念白皮书》,中国5G标准推进组织IMT-2020(5G),2015年2月

数字阅读产业为数字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成湘均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6年,“新经济”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发展新经济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这三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比以传统产业和产品形态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新经济”是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其中,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的重要形态之一,拥有更为庞大的规模,在产业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为34.8%,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9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明确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例,近年来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和业态,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到电竞和互联网影业,一大批数字文化领域的细分产业快速发展,且已在多个领域领跑全球。据海外数据机构Statista统计,2018年中国已经位列全球互联网文化娱乐第二大市场,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繁荣与活力,在数字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国际比较优势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在数字阅读领域。据相关行业分析显示,2018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占比逐步稳定甚至出现下滑,但中国却逆势成为增长最快的头部市场,产业规模达254.5亿元。《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7.4亿人,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亿人。

近年来,政府对数字阅读行业陆续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逐渐加强渠道和内容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作品精品意识和作品版权保护,净化产业环境,有效助力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同时,居民在教育文娱方面消费的持续升级、国民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阅读接触率的上升,以及AI、5G等新技术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数字阅读行业日新月异,传统出版行业内生动力被不断激活,共同推动出版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数字阅读产业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持续利好的大环境下,以中文在线、掌阅科技、阅文集团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头部企业先后上市,在深耕行业的同时围绕主业不断探索、开拓新业务形态,逐步搭建起完整的数字阅读生态体系,不仅助力国内阅读行业的发展,也有效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一、秉持用户第一原则,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2003年前后,数字阅读WAP网站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以非传统纸书的数字阅读形式,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2008年后,3G牌照的发放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使数字阅读拥有了更为高效的传输渠道和承载介质,数字阅读逐渐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超过8亿人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则为数字阅读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最宝贵、最坚实的用户基础。

基于用户对数字阅读行业的重要性,不少国内领先的企业将“用户第一”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在满足用户基本内容需求的同时,不断强化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挖掘和满足,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将新兴科技应用于文化阅读产业,通过升级完善阅读软件的推荐、查询、操作、页面呈现、表达互动等主要环节,力图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阅读体验,形成以内容挖掘和用户行为为导向的精细化数字阅读运营体系。以内容检索为例,针对不少读者因为忘记、记错图书名称而导致的图书检索难等问题,掌阅科技于2019年年底率先应用全文搜索功能,读者能够从海量书库中检索到包含任意关键词的标题和正文,极大地提高了读者检索效率,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信息查询需求,更充分地体现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

二、优化精品内容,打造数字内容经济新增长

数字阅读行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优质内容。伴随用户对精品内容需求的不断增加,数字内容呈现出个性化、体系化、融合化的特点,阅读企业纷纷致力于整合优质内容,打造包括出版、网络文学、有声、漫画、影视IP等多品类在内的内容生态体系,满足用户全类别、多场景的阅读需求。

(一)引进优质出版内容

区别于网络文学,数字阅读行业所谓的“出版内容”主要是指已经由出版机构出版的实体书的电子版权,这类书占据阅读产业的绝大部分比重,也是所有年龄层读者需求最高的内容形式。因此,出版内容的持有率也被认为是衡量数字阅读平台权威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2019年年底,阅文集团在北京召开“内容合作伙伴大会”,在内容引进合作层面不断加码,加快储备优质内容。通过版权引进的品类拓展,阅文集团不仅独家引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典藏作品电子版权,更充分利用自身在影视行业的丰富资源,引入《芳华》《芈月传》《麻雀》《九州·海上牧云记》等现象级IP原著。中文在线则积累了不少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引入《守望》《激情燃烧的岁月》《天下父母》等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数字阅读行业的另一龙头企业掌阅科技,依靠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与国内外大量权威出版机构、文学网站、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广泛的直接内容采购网络,持续引进海量正版数字图书,拥有包括《百年孤独》《围城》《平凡的世界》《哈利·波特》《小屁孩日记》《繁花》等知名经典、畅销及获奖作品的电子版权,成为行业内纸质书电子版权持有率最高的数字阅读企业。

(二)培育优质原创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余年,已成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第三届“网络文学+”大会期间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达到1755万名,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数量更达到2442万部,同比增长近五成。

网络文学在规模日益壮大的同时,也不断涌现出优质精品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以掌阅科技、阅文集团、中文在线为代表的国内数字阅读龙头企业,多年来积极生产、培育包括网络文学、漫画、影视IP等在内的优质内容,也不断尝试通过文学IP改编影视、动漫、游戏等内容的形式将文学IP价值最大化,进行版权增值变现,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点。以阅文集团为例,其在IP开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琅琊榜》《全职高手》等多部现象级IP改编影视作品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口碑。被誉为“中国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原著小说表现抢眼,为《人民的名义》独家数字版权签约方中文在线带来良好的收益。

同时,通过举办文学创作大赛等方式,各大数字阅读公司不断吸引和培育年轻作者,挖掘好内容,推出高水平的新人新作,构建和完善读者、作者、平台的良性循环生态。以掌阅科技为例,通过举办掌阅文学创作大赛,其发现并培养了大量年轻作者,为优秀作品和作家提供丰厚的奖金、平台优质资源及专业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年轻作者创新作品题材。例如,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推介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网络文学作品暨2019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榜单的作品《粮战》,他的作者洛明月就是通过掌阅文学创作大赛选拔出的,其参赛的获奖作品《荒魂塔克木》还入选了2017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名单。

(三)打造优质有声书平台

在数字阅读生态链中,有声书市场近年来发展持续强劲。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有声读物,年增长速度均在20%~30%。据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数据显示,过去5年,英国有声书的销售额增长了1倍;而据美国有声书出版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有声书也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大幅增长。拥有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中国市场更是潜力巨大,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国内在线音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头部企业内容和场景生态日益完善,荔枝FM、喜马拉雅和蜻蜓FM三家头部企业月活跃用户量均超过千万人,《2019年喜马拉雅有声书收听报告》显示,高频有声书用户平均一年听书数量超过20本。听书受到不少数字阅读用户的青睐,“耳朵经济”概念日趋火热,手握丰富资源的掌阅科技、阅文集团、哔哩哔哩等企业也先后入局有声阅读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首届掌阅听书节期间,超过620万用户在掌阅App上选择了听书,“看书”用户已逐渐培养起在掌阅平台上“听书”的习惯。

三、以技术驱动发展,打造更适合国人的数字阅读硬件产品

与碎片化时间阅读不同,深度数字图书需要特殊场景和介质,其中数字阅读器是重要的深度数字阅读终端。2007年亚马逊推出数字图书阅读器Kindle,掀起了全球数字图书阅读的热潮。据QYResearch调研,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书阅读器消费市场,国内相关企业如阅文、当当甚至小米、京东等公司都陆续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产品。作为国产电子书阅读器的领军品牌,掌阅自2015年推出首款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以来,已拥有多款主打不同类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电子书阅读器产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阅读体验,打造适合中国人阅读习惯、使用习惯的阅读器产品。

四、坚持正版,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阅读环境

数字阅读在诞生之初,经历了野蛮发展时期,行业内不少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版权意识淡薄,不仅侵害了版权方和作家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数字阅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版权局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中,涉及出版行业侵权的案件数量达到6件。艾瑞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整体盗版损失规模虽有下降,但仍有58.3亿元之多。

相关主管部门多年来持续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盗版力度,先后开展了“剑网”行动,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成立了版权联盟,内容版权环境日益得到改善。作为数字阅读行业的从业者,数字阅读公司将坚持正版作为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准则,持续开展版权的规范化管理,版权内容建设投入金额逐年增加。早在2005年7月,中文在线便率先联合其他合作方发起成立了“在线反盗版联盟”,用于打击网络侵权盗版。阅文集团也牵头成立了“正版联盟”,致力于打造持续、有效、有力的正版化机制。作为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网络文学版权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掌阅科技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正版,更通过技术手段持续完善版权管理,自主研发、搭建起了一个拥有海量内容版权管理能力的系统平台,同时积极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明确权属关系,有效防止侵权盗版行为,配合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版权环境。

五、网文出海,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快速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如今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中国形象的一块重要拼图。近年来,不少数字阅读公司积极探索“网文出海”路径,在总结归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国内网络文学行业的迅速发展及“网文出海”模式的不断变革升级,版权运营或将成为数字阅读企业海外战略中新的增长点。2017年阅文集团推出专注于海外业务的起点国际平台,通过作品翻译及本地化原创,满足海外用户的内容需求。依托自身优质的网络文学IP资源,阅文集团也通过IP改编授权等方式推动更多IP拓展海外市场,增强版权运营能力。掌阅科技则抓住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在前期充足调研的基础上,以优质华语内容为引领,推动优质网络文学作品的外文翻译和IP改编,力促网络文学全面出海。截至2018年,掌阅科技海外版本已完成90多次产品发布,支持14种语言,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人,成为部分国家最热门的阅读软件,在海外华语区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获得了海外用户的高度认可。

六、免费阅读快速兴起,内容生态仍是关键所在

数字阅读行业发展至今,正逐步进入下半场,用户规模增速逐年放缓,付费阅读用户规模也出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免费阅读却成为近两年数字阅读行业的新热点,用户规模从2018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5亿人。据Quest 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七猫免费小说、米读小说两款免费阅读App入选了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App用户规模增长Top10榜单。

以掌阅科技、阅文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在内容、用户、渠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付费阅读平台,也分别推出了“得间”和“飞读”这两款免费阅读产品,逐步构建丰富的数字阅读矩阵。内容生态的优势成为付费阅读平台试水免费阅读领域的“定心丸”,免费阅读如何持续满足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成为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免费模式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其短期内为行业带来的用户增长和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免费阅读将与付费阅读模式一起,共同促进整个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壮大。

目前,国内数字阅读产业发展环境日渐趋好。伴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迈向纵深,数字阅读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流阵地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入、5G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必将迎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为数字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

成湘均先生,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曾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带领掌阅科技成长为数字阅读产业的领军企业,入选中宣部、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连续两年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

大数据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2015年8月31日

云计算为中国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季昕华

一、新经济增强中国产业发展竞争力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相较于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旧经济而言,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摒弃了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等特点,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从根本上来看,新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科技型、创新型、服务型经济。

早在2014年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并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6年,“新经济”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为了更好推动新经济发展,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为2019年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年初,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为新经济再添动能。

在此背景下,我国新经济近年来已经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新经济在我国GDP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新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30%。全国已形成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为引领、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其中,北京作为中国新经济的引领者,以创业为引领发展新经济,形成了以创业为核心的一流生态和创新创业的经济循环,涌现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独角兽”群体;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四新”经济概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国新经济蓬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我国成为全球新经济的领跑者。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正在引领全球科技变革;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经济名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指标上得分靠前,在基础设施等指标上也表现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数字化转型置于经营和战略的核心地位,推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更多来自中国的新经济企业深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甚至可以输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业务模式和解决方案。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中国的竞争力得以不断增强。

二、云计算已经成为加快新经济发展原动力

(一)云计算成为新经济的可靠支撑

新经济需要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基础支撑。传统IT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和维护成本高,同时还形成大量数据孤岛,难以满足快速部署、资源动态配置和负载均衡的需求。云计算能够将企业传统IT服务集中于云端,按需快速获得IT资源、根据业务需求动态升级扩展,保证高动态并发性能的同时,经济地实现业务连续性,具有快速弹性、可扩展、资源池化、广泛网络接入和多租户等特征,颠覆了传统的IT模式,为企业带来更经济、更灵活并可无限扩展的数字化平台。云计算主要通过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3种服务模式和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3种部署模式向客户提供云服务。

当前,在政府积极引导和企业战略布局的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云计算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IDC等研究机构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39.2%,整体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公有云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规模达到43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65.2%;私有云市场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较2017年增长23.1%。IaaS占据公有云市场的主要份额,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光环新网、UCloud和金山云为公有云IaaS市场的主力军。

我国制订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鼓励政府部门在进行IT基础设施建设时优先采用云服务,通过政府的先导示范作用,培育和拉动国内市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370.8亿元,政务云已实现31个省级行政区全覆盖,地市级行政区覆盖比例达到75%。政务云作为云计算技术在政府行业的应用,凭借其稳定灵活的基础架构和丰富创新的业务应用,为建设数字城市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已有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20多个省市出台了企业上云政策文件。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各行业企业上云也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各行业业务系统上云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级用户选择云计算作为核心IT资源。在数字化浪潮中,云计算应用趋势愈加广泛。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新经济下的业务发展需求,云计算可以让用户短、平、快地实现业务部署和拓展,确保各种业务周期的稳定安全。

(二)云计算增强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力

在新经济时代下,数字化和创新能力是核心元素。中国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创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新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者联动,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云计算是“心脏”,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的动力;大数据是“血液”,通过数据采集、流通、分析与处理让数据发挥价值;人工智能是“大脑”,进行智能决策,成为人类的合作伙伴。近年来,我国各行业企业纷纷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动发展模式变革,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云计算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被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与客户的需求,企业管理、运营的全面“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企业上云,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构建成本和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云计算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大幅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加速新经济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云计算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发展动能,以技术创新赋能业务创新。企业借助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快速拥有数字化的能力,能够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实现业务发展和自身成长,在动态的云上生态中不断创新。例如,金融业可以利用云平台开发、测试并上线新的金融互联网服务,实现快速创新;制造业可以利用云计算为客户进行定制化设计、生产产品,加速提升用户体验。与此同时,基于云平台可以整合各类生产和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创新,催生了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为我国新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突破与新增长点。

在新经济环境下,云计算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快速地将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化为新经济的业务价值。依托云计算,它们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叠加与融合效应渐显,能够更快地将新技术转化为企业业务的新价值点,加速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云+5G+AI”为例,人工智能算法的升级迭代离不开庞大的数据资源,5G以其高速度、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更好地完成各行各业、各种场景中数据的上传下达,而云计算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其所依赖的计算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使用人工智能应用,极大地降低成本,并为各行各业最大限度实现智能化发展提供可能,从而激发更强劲的经济新动能。

三、云端新经济在抗击疫情中彰显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云计算等数字力量形成一股强大战“疫”力,在助力抗击疫情的同时,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受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行业开始寻求各种方式推进线上化进程,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和落地进一步加快,云端新经济迎来了加速发展,也彰显出中国发展的强劲韧性。

数字化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助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云计算在科研检测、信息服务、监控预测、物资供应等防疫工作中提供技术支持,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从疫情动态分析图、疫情监控预测大数据平台,到线上预约口罩、线上捐款等线上服务,都离不开云计算这一底座支撑。

疫情暂缓了线下的城市发展,却加速催化了宅经济、无接触经济、智能经济等相关需求,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和在线化的云端发展模式。

在防疫抗疫的云医疗领域,云计算帮助实现了远程医疗的“云+管+端”,与5G、AI等新兴技术一同助力医学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减少了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为便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针对疫情,UCloud作为云计算服务商助力春雨医生提供7×24小时、3分钟快速响应的在线义诊咨询和在线心理咨询等服务,在义诊活动持续运行20天时,已累计联合超过650家机构、调动18463名医生参与在线义诊,服务用户量超过107万人次。UCloud通过云分发、云主机、混合云等产品及方案,协助春雨医生应对高计算资源需求及在线流量实时并发,保障义诊服务的顺利进行。

在无接触需求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生鲜电商在线平台的订单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活跃用户大幅增加,其背后的云计算技术为流量爆增保驾护航,为疫情期间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提供保障。面对学校推迟开学、线下教育培训暂停的情况,云计算保障了“云上课堂”服务,进一步促进在线教育的发展。此外,在远程办公、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政府等领域,云计算也在支撑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为社会经济运行创造更多的新模式与新生态,加速云端新经济的发展。

疫情期间“新基建”进程的提速,预示着“后疫情”时期中国新经济的进阶升级路径,其中也蕴藏着云计算的广阔发展空间。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与云计算一起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工业互联网也需要依托云计算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云计算在助力工厂内部实现“数字化”的同时,能够打通工厂外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加速构建新的产业体系,进而实现真正的生产变革。

四、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经济发展前景可期。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底层保障、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将持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我国云计算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创新能力增强、行业应用深入等特点。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对未来云计算产业发展做出预测:预计到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相较于2018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仅为962.8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增长确定性较强。各行各业的上云率和上云深度也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23年,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上云率将超过60%。

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推动未来新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新经济的发展将深刻改变人们既有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对于技术创新和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面对这些挑战,未来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需要不断优化,以满足我国新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容器、DevOps等技术正在不断推动云计算技术变革与发展,云计算领域有望持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外,技术和服务的优化离不开协同创新的力量。未来,围绕“新经济”领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开展产学研用,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促进云计算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也是云计算发展值得期待的重要趋势之一。

新基建拉开2020年大幕后,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交叉融合与场景实践变得更为重要,将为云计算市场持续注入活力,推动新经济发展。云计算作为新经济的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紧密结合,才能为新基建提供有力保障,并持续促进各行业建设与升级,帮助更多新经济企业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垂直、专业、有特色的细分领域或将涌现出更多云计算的新机会。

作者简介:

季昕华先生,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致公党党员,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曾荣获“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云计算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云计算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并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云计算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要素,是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

——《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工信部信软〔2017〕49号),2017年3月30日

区块链创建可信智慧经济

孔剑平

一、引言

2008年11月,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融合化信息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公共账本、弱中心化等特性在弱信任的互联网环境下构建了更加可靠的可信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大关注。近年来,各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及监管政策,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区块链融合应用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我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9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根据技术形态,目前区块链的应用方向可分为公有链和联盟链两类。公有链在安全性、隐私性、吞吐性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技术创新往往先诞生在公有链。企业级的产业化应用则大多以联盟链的形式,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解决数据孤岛和相互信任问题,实现降本增效,为可信智慧经济夯实基础。长远来看,区块链的技术应用仍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计算效率问题,目前技术能实现的业务发展速度未必能满足实际场景的需要;再如安全监管问题,如何实现区块链上的监管穿透。目前企业级区块链应用尚处于积累阶段,大多还处在测试环境或较小规模的生产环境,然而无法实现真正产业化互通的小规模应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发挥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更好地建立生态、扩大边界是区块链与各行业融合并创造价值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二、区块链的发展

(一)全球区块链产业生态版图

在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区块链同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一并列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均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块链核心技术在金融、政务、溯源、能源等领域的落地与应用。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一员,中国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区块链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区块链相关的产业应用链不断将丰富和完善。

区块链产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底层技术、通用平台技术服务(BaaS)及行业应用。底层技术包括芯片开发商、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这些企业大多在2000年年初加入了区块链行业,拥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对于区块链适用场景和技术局限性有良好的认知。通用平台技术服务企业则包括了IBM、AWS、Microsoft、SAP、Intel、Orac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巨头。通用平台技术服务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以战略合作、平台开发等方式切入实际应用场景,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区块链网络生态。行业应用则以金融、医疗、政务、运输等行业为代表,以产品创新、业务拓展、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等为目的尝试接触区块链技术。金融业作为中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因为缺乏信任中介而导致系统运作效率低下。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匿名等特性,对于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细分方向,区块链已经产生了落地应用,为市场所关注。

企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态度也随着政府大力推行及应用案例成效显现有所改变。根据Deloitte's Global Blockchain Survey 2018Global Blockchain Survey 2019,大部分企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态度达到了一个发展中的转折点——从“区块链技术体验和探索”转变到“建立可行的商业应用”。根据2019年的调查显示,约53%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区块链技术将会是企业未来5年的重要优先级,相比2018年提高了约10%。

大多数的区块链应用类业务仍处在开发投入及技术萌芽阶段,联盟链将是未来区块链行业应用的主要形式。Gartner 2019年的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至少要等10年才能达到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更广泛部署的成熟度,直到2028年区块链才能“完全可扩展且在技术上可操作”。联盟链、私有链在企业级应用中呈现部署速度更快、更容易监管、TPS更高等优势,技术演进有效提高区块链网络整体效率,将是未来行业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主要趋势。同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形态结合也是大势所趋。

(二)中国区块链发展现状

我国区块链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从上游的硬件制造、技术服务至下游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已形成小范围的早期区块链应用生态。与传统行业相比,区块链行业拥有市场规模小、发展速度快、技术优势明显、资金流入量大等特点。

在政策推动与资金引导下,区块链产业园规划纷纷出台,产业聚焦效应明显。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截至2019年5月,全国已成立区块链产业园共计22家,杭州、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占比过半,其中20家为政府主导或参与推进。

巨头企业技术层面优势明显,平台级资源优质。在2019年中国区块链企业排行榜中,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均在列,此外还有国家电网、中国银行、联通等国企。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区块链云平台(BaaS),虽然侧重的应用领域有所不同,但是交叉范围较多。百度、腾讯、阿里云、京东、华为均推出着眼于金融、溯源、数据资产等应用场景的BaaS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级区块链解决方案。

盈利水平不足,可持续发展是难点。我国的区块链行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成熟的产品和平台相对较少,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仅一些具有优质资源的百强企业营收良好,其他企业营收明显不佳。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仅以区块链挂名,没有针对技术、应用和产业方面进行实质性投入和产出,发展现状与预期相差甚远。此外,新注册成立的、有实质性产出的区块链企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缺乏后继之力,并且企业多以底层技术的研究、信息技术的处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公共链、平台链等为主,整体上体现出企业服务类型同质化的现象。

金融领域是我国区块链应用最早、最为成熟的场景。区块链技术数据可溯性、不可篡改性等与金融行业结合具有天然优势。2020年2月中国银行正式发布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标准适用于金融领域相关服务运营机构,规定了基础硬件、密码算法等相关规范及要求。随着“区块链+金融”探索应用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票据结算等方向逐渐成熟,区块链技术已逐步拓展至实体经济及政务领域,并在社会治理、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日益重视,以及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效应,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企业探索的方向也从“区块链技术是否有用”转换到“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企业效益”。

三、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国外实践

FANG。作为全球的互联网巨头,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在区块链上的布局较为稳健,相关行业应用的推出稍显滞后。Google从2016年开始布局区块链,效仿IBM和Amazon,为需要测试银行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员提供云服务。从2018年开始,Google陆续推出了比特币、以太坊、比特现金等区块链交易历史数据集。除自身积极探索开发区块链技术外,Google旗下的Google Ventures参与投资了不少区块链项目和公司,包括金融交易网络Ripple、加密货币资产管理平台LedgerX等,通过投资布局行业生态。

相比于Google的稳健布局,Facebook在2018年成立了区块链技术部门,其后推出的Libra更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Amazon则更注重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突破:与DCG达成合作为企业提供区块链服务试验环境,与Kaleido合作帮助企业更快、更容易部署区块链技术。

美国银行业。在传统美国银行业,区块链领域最受市场关注的无疑是摩根大通。自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以来,摩根大通合作开发了私有区块链平台Quorum,已吸引到路易威登、星巴克咖啡等知名公司采用。此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美国银行对区块链的迟疑态度也有所转变,在2019年年底注册了一项名为“分布式账本系统实时网络结算”的专利,并测试了专门为银行领域所创建的Ripple技术。

2.国内实践

政府机构。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备受期待的区块链数字政务项目主要是央行数字货币DECP和数字身份ID。DECP作为中央银行领导下的研究产物,在匿名性、安全性、可编程等关键属性上,与区块链技术紧密结合。

除了DECP和数字身份,各地区在区块链电子政务方面也已取得不少成效,涵盖了司法、监管溯源、数据存证、电子票据等领域,也出现了公证摇号、破产审理等新的应用方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国已完成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等省(市)的22家法院及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的27个节点建设,共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支持链上取证核验。

科技巨头。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已经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并持续加大在区块链领域的研究支出。根据互联脉搏统计数据,阿里巴巴已申请的区块链专利技术高达534项。从落地应用案例来看,支付宝联合杭州地铁推出了区块链电子发票,全程手机操作,耗时不到10秒,有效解决了上班族取票排队时间长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

腾讯、百度在区块链技术上也持续深入布局。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的成立、区块链方案白皮书的问世,以及与英特尔达成合作共同开放区块链技术等,腾讯在区块链上的布局可以说是稳中推进,积极探索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相较于腾讯和阿里巴巴,百度在区块链上的布局比较低调,区块链开发平台BaaS的推出、加入超级账本开源项目等动作,显示了百度对区块链的关注与重视。

国有四大银行。在新兴时代,金融科技发展驱动力已从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层面,进一步转向了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创新。中国银行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在其平台上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应用,并一同推出了指纹、声纹等生物认证科技应用。中国农业银行则首次在国内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推出了涉及农业的电商融资产品“e链贷”。建设银行则将重心放在了贸易金融和租赁住房平台,2018年年初区块链租房应用平台在雄安上线。中国工商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相关平台,已助力贵州扶贫、工银聚等项目成功投产。

(二)嘉楠科技的ABIoT实践之路

嘉楠科技成立于2013年,并在同年研发了全球第一台区块链超级计算设备。2019年,嘉楠科技在纳斯达克登陆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区块链业务上市公司。嘉楠科技的发展立足于“ABIoT”,即由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共同打造的价值智联网。

1.区块链超级计算ASIC芯片设计能力,中国已阶段性领跑全球

区块链产业自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芯片是其底层的基础设施。目前,具备大量使用者的公有链系统,大部分都需要通过超算设备来维持其稳定运行。这是由于其采用了共识算法(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超算设备让每个节点都具备记账出块的竞争力,并使账本最终在全网达成共识,系统则以此账本的数据及状态维持运转。目前主流的一台区块链超级计算设备,其算力约为普通家用笔记本电脑的数万倍。

我国目前在区块链超算芯片全球无壁垒竞争之下,已达成阶段性领先地位,据估计目前全球70%以上的区块链超级计算设备在中国运行。

2.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在区块链的融合加持下开辟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技术本质是统一的,即“数据+算法+算力”,两者的技术融合将为各产业发展带来非常多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产业严重依赖于基础数据,也就是“学习数据”,区块链不仅解决了数据孤岛的问题,更使得数据完整可信。在更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下,人工智能可以更有效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断。

随着计算模式的发展,仅依靠云端的人工智能将无法满足未来更广泛的生产需求。无论是物联网技术还是5G的发展,都在释放这样的信号:边缘智能即将来临,即在网络边缘各节点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再与云端有效、多样结合。这种方式不仅更加高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隐私性。

四、未来区块链发展机遇的展望与挑战

区块链混合计算系统革新产业发展,能够创造可信智慧经济。在当下“强云”的计算结构下,所有的数据价值、计算价值都由云端分配,边缘端的价值被弱化。通过区块链将云端与边缘端各节点构筑成数据与价值网络,使各边缘智能终端成为可信数据与可信计算的智慧载体,实现“万物互链”。区块链打破数据孤岛,创造可信环境,助力企业拓宽商业边界。产业链网络通常可分为两层,内层核心网络用于定序、记账、维护系统共识;外层网络则搭建业务逻辑。从务实的角度看,业务网络第一步要实现产业上下游之间数据的打通,并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即各机构、各终端成为链上的节点;第二步思考如何利用智能合约形成链上的应用,并使得链下到链上的应用迁移高效、有价值;第三步构建激励机制,基于贡献因子实现链上的价值流转,并由此成为一个内循环的、可信的、智能的经济体。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释放巨大活力。区块链从技术层面促进了产融结合,作为价值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能够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在区块链领域并以区块链带动其他领域实现“变道超车”。

区块链网络交互效率低下,在实际应用推广中仍存在难点。对于以中心化网络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区块链网络处理数据需要上链、同步至所有节点、根据智能合约或者应用进行处理,效率有限。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决定效益成本,区块链技术目前并不具有广泛适用性,仅在部分场景下拥有应用基础。

区块链赋能新经济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挑战。以去中心化、可信数据作为核心优势的区块链应用,同时也存在系统安全性、数据隐私性、非法信息的删改等问题。如何更好地维护系统安全防止非法入侵、如何更加合法合规地处理并保存链上数据,以及监管机构以何种形式、手段进行科学监管亟待解决。同时,区块链应用的落地在技术层面、监管层面、系统安全层面仍有完善空间,小规模的应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模式。因此,如何建立生态,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区块链技术革新发展首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孔剑平先生,嘉楠科技联席董事长,一直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联合发起了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长三角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

区块链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典型的区块链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作为一种在不可信的竞争环境中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新型计算范式和协作模式,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正在改变诸多行业的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是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2019年10月

视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之路

孙彦龙

一、视频新媒体产业发展情况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发展时期,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被称为数字化媒体。

近十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及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视频新媒体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内容来源视角看,视频新媒体从过去只有专业机构才能进行内容生产制作的阶段,逐步过渡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视频内容生产的UGC时代;从内容获取视角看,用户从通过VCD/DVD介质、有线电视网络等固定方式收看节目,逐步过渡到借助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上自由观看节目;从内容体验视角看,用户从只是简单、被动观看视频,逐步过渡到可以与内容提供方、内容服务提供方、其他观看者进行互动;从内容运营视角看,运营商从以静态菜单提供内容,逐步过渡到根据“越来越懂我”的大数据智能推荐内容。总体来说,视频已广泛应用于手持终端、家用屏、户外大屏、电梯屏、公交站、门禁、会议等众多场合,视频泛在化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

视频新媒体的快速变革,飞速改变着内容采集与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视频新媒体整体向着更加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视频采集设备越来越轻便、多样。视频采集设备从过去的直播车、专业摄像机,发展为更容易操控的手持式摄像机、数码相机、高分辨率/帧率智能手机,以及直导播一体机等。从2016年起,不同于过去平面视频采集设备的VR全景视频采集设备开始兴起并逐渐成熟。视频的制作环节前移,从过去的先采集视频内容再进行后期处理,演变成在采集视频内容的同时进行美颜、美声、绿幕等制作流程,这让视频制作的适应场景更丰富,使视频的发布效率大大提高。

在视频传输方式上,4G的快速普及大大改变了媒体的特征,视频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2019年,5G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其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点,以及网络切片技术和MEC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5G+4K/8K超高清视频加速发展。

视频呈现方式逐渐多元化。视频已经开始在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投影仪等多样化的终端上得到呈现,呈现方式也从过去的2D,发展到全景、全息、VR、AR、多视角、六自由度等,更是出现了边看边聊、边看边买、弹幕、连麦等互动新花样和价值变现新渠道。

新颖的视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在教学领域,出现了移动课堂、双师课堂、VR/AR渲染式教学等;在游戏领域,出现了战队PK直播、大咖手游直播、云游戏等;在更多的垂直市场,出现了如保险远程理赔、电商直播、移动警务、机器人管家、远程看护、远程诊疗、VR看房等种种新业态。

二、视频技术国产化创新与路径探索

(一)关键技术

1.视频编转码技术

视频编转码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产业发展紧密相关。视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传输的主要载体,视频处理技术是新一代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当时对视频清晰度的要求和相应的硬件能力,制定了不同的视频编码标准,如图1所示。

图1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阶段

视频的清晰度从标清发展到今天的4K/8K,数据量以指数方式增加,因此,视频压缩编码成为视频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视频压缩编码广泛应用于产业链上下游,因此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标准化成为必然。一般来说,编码效率每提升50%,就会发展出新一代压缩编码标准。现在,各个组织正在探索的AVS3/VVC/H.266为最新一代的压缩编码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更高效的压缩编码标准与持续发展的视频行业是相互促进的,在编码效率提升的同时,新一代压缩编码标准的计算复杂度同样也大幅增加。

2.视频处理技术

视频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视频空域和时域两个维度。常见的视频编辑系统、视频后期制作系统、图文包装系统、视频增强系统等都属于视频处理技术。目前我国应用的广播级专业处理系统以国外厂商的系统为主,而在准专业级和民用级系统领域,我国厂商的技术水平和海外厂商的技术水准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下一阶段技术竞争的重点,而我国企业在基于视频内容和主观视觉模型的智能剪辑、采用神经网络的视频超分辨率等AI视频处理技术方面进展较快,有望赢得下一轮竞争。

3.视频传输技术

常见的视频传输技术包括单播、多播、缓存等;按照底层协议,视频传输分为TCP传输和UDP传输;按照上层网络协议,视频传输可分为多种流媒体传输协议。从协议角度看,尽管不少国内企业开发出了自己的传输协议,但国内尚未出现能够整合上下游合作伙伴,从而形成生态影响力,进而形成事实标准的局面,视频传输技术主要由国外组织和企业主导。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直播和点播模式下的IP化视频传输分发多采用CDN进行多级分发,因此需要通过源站管理系统进行内容源的统一管理。目前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源站管理系统,作为视频内容传输分发的源点,主要提供视频点播和直播的内容一级缓存、直播时移回看、内容的CDN注入与回收、流媒体推送与拉取等服务。

(二)关键技术创新助力新经济产业发展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加快向新媒体转型,视频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通过视频获取信息的场景大幅增加,因此,视频领域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将突破新媒体在技术上的束缚,助力新媒体深入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推动新经济产业发展。

1.持续打造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要实现行业长期良性发展,不断强化其核心技术竞争力是关键。长期以来的市场实践表明,无论是引进、消化再吸收,还是原始创新,只有最终将技术真正掌握在手中,才能持续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将技术和产品应用于更广泛的市场。国产化分为两个层次,即应用系统的国产化和软硬件完全国产化。在视频新媒体领域,国产化难度较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上文提到的视频编转码、处理和传输几个环节。

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是行业创新的客观要求。视频涉及的技术点很多,包括技术环节的多样化,如编码格式多样化、文件容器格式多样化、流媒体协议多样化等,也包括方案环境的多样化,如计算平台多样化、传输和终端兼容多样化、上下游系统多样化等。行业快速发展,这些核心技术都可能实现大量创新,只有真正做到精通并可以提供贴近客户的本地化服务的企业才能够快速响应新的市场需求,赢得创新带来的红利。

一个完整的视频编转码过程,通常包括文件/流媒体解析、解复用/交织、音视频解码、预处理、音视频编码、复用/交织、文件/流媒体打包传输等环节。企业在各环节都需要专家型人才,他们完全掌握相关的技术原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熟悉各类应用场景,与上下游的厂商有较好的合作。

基于上面的分析,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内外部的专业人才库。其中,内部人才包括前沿标准/技术跟踪人才、算法优化人才、指令优化人才、产业链合作人才、行业专家等,外部人才包括高校专家、计算平台厂商专家、典型应用场景的用户单位专家、行业指导单位专家等。

2.行业聚焦

聚焦是集中己方的优势力量,打造最强单点,以形成非对称性竞争并赢取胜利的一种手段。行业聚焦包括市场聚焦、产品聚焦、技术聚焦。

在行业发展初期,企业应针对某种特定需求,分析市场领先者的竞争优势,了解行业用户急需解决的痛点,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并争取让行业典型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应用的迭代过程,快速打磨出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产品。当这样的产品持续不断地获得市场认可,并形成品牌力量后,企业应该注意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的挖掘和保护,特别是著作权、发明专利、外观专利等知识产权,同时注重国产化产品层次的不断提升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延展。

在这样的聚焦策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内部体系、技术、人员配置自然而然会变得“专注”。这种“专注”使得企业对从事的领域越来越精通,其产品越来越优质、人员越来越专业。同时,这种“专注”使得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合作伙伴不断增加,来自客户的创新想法不断增加。这种“专注”将帮助企业获取细分领域从业人员的尊重。

3.多维创新理论的应用

在组织创新过程中,创新理论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创新方法,开拓创新思路。按照创新程度的不同,创新可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这两者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渐进式创新即通过不断的、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给公司的产品不断注入活力;突破式创新即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巨大跃迁,导致产业重新洗牌的一类创新。企业应始终鼓励渐进式创新。按照创新性质的不同,创新可分为包括产品和流程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包括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内的非技术创新,以及用户体验创新。按照创新程度和创新性质形成创新矩阵,企业的不同产品、不同服务、不同岗位均可在矩阵中找到相应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画布工具明确市场上主要提供商的特征,进而更好地规划和实施自己的商业模式。二是创新资源的开放。今天的企业不再局限于使用自己的资源进行设计、研发、行销等,而是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其中外部资源包括研发部门外的全体员工、领先用户和供应商、外部研究项目、研发合作、技术许可和技术并购。三是正确认知创新的自主程度。按照创新的自主程度,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入消化再创新三大类。对不同的业务和产品进行不同维度的创新设计,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尽快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一般而言,企业需要结合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创新战略,自身的资源条件、文化基础,以及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应用创新理论,开展创新设计,使全员都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

三、国内企业在视频新媒体领域的实践探索

(一)视频产品国产化的开端

视频行业作为信息、广播及安防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鼓励、推广,但是多年来运用较多的视频编转码标准为国际电信联盟的H.26x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运动图像专家组的MPEG系列标准等。在此背景下,我国自主研发的AVS标准开启了视频产品的国产化篇章,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的主要职能为面向我国的信息产业需求,联合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数字音视频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共性技术标准,服务于高技术标准分辨率数字广播、高密度数字媒体存储、无线宽带多媒体通信、互联网宽带流媒体等重大信息产业应用。在世界范围内,研发视频技术的企业较多,但早期更多的国内企业主要为系统集成商或数字电视系统提供商等,深度研发偏少。目前深度使用“CPU+GPU”模式进行视频处理的只有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虹科技)和AWS Elemental等少数企业。

(二)完整的视频处理环节覆盖和快速内容生产

在新媒体视频方面,采集、制作、传输、播放呈现等各个环节上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用户体验,或者导致视频无法安全播出。国内企业在采集侧自主研发了移动端采集、VR采集等设备;在制作环节自主研发了视频快速生产、智能内容审核、多屏转码等技术;在传输环节自主研发了适用于专网、互联网的通用传输协议——新兴互联网抗抖动传输协议;在终端播放环节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播放器等多项创新技术。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内容的快速发布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媒体的影响力和运营商的收入。国内企业研发的直播、离线编转码设备,可以面向电视大屏、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提供多屏直播实时信号输出,并在主观画质不变的情况下,为客户节省30%以上的传输带宽成本。

(三)走向“5G+超高清”时代

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模拟数字化、高清化后的新一轮重大视频技术革新,将深刻影响产业链从视频采集、制作、传输、播放呈现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缓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智能制造、5G、文化等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应用于超高清视频领域的主要编码规范很多,国内部分企业通过自主设计编码框架、自主研发编码算法,在算法优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大幅领先于其他开源方案。

(四)当虹科技的实践之路

当虹科技是致力于在视频领域为用户提供智能视频解决方案与云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当虹科技在视频领域拥有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其高质量的视频转码、智能人像识别、全终端播放、低延时视频通信等核心算法研究与应用,可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多年来,当虹科技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变化,持续进行创新设计。当虹科技拥有25年以上的视频编转码积累,并不断开展突破性创新实践,打造高品质的视频编转码产品,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创新资源方面,当虹科技积极开展开放式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围绕产品三层次理论,根据对视频领域的理解和客户不断涌现的创新需求,在产品功能丰富性、稳定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渐进式创新,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迄今为止,当虹科技与运营商等伙伴一起,已经在重大赛事、大型晚会、节日庆典、剧院直播等关键场景下累计进行了超过200场的超高清直播,其中采用5G传输的场次已经超过50场。

四、对我国视频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国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第三代标准AVS3的制定工作,为新兴的5G、虚拟现实、智能安防等应用提供技术规范,引领未来5~10年8K超高清和虚拟现实视频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应用上,除广播电视视频外,我国还积极推动AVS3视频标准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户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并对相应产品和业务的丰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4K超高清、5G、虚拟现实、网络直播互动、3D沉浸声等技术及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将会深刻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质量,乃至生活习惯,将会给视频新媒体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视频新媒体行业的应用将使人们的生活娱乐体验得到提升,也将给视频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中国的庞大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视频运算会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尤其是随着国内企业在服务器、CPU、AI芯片、操作系统及中间件方面的国产化日益成熟和丰富,视频技术国产化将得到快速发展,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有望在云游戏、云VR、超高清视频、移动视频和视频通信基础业务方面成为第一拨受益者。

作者简介:

孙彦龙先生,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视频技术的研究,为国内视频编转码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建设工业互联网 主动拥抱“新经济”

张天任

“新经济”是新的产业形态,也是新的增长动能。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提到制造业,很容易被贴上“传统产业”的标签,似乎与新经济无缘,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实际上,制造业和新经济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人类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了社会分工,就产生了制造业。我们现在提到的制造业,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通过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一种产业结构;新经济则是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相融相生的关系,很多新经济的业态,如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本身就从传统产业孕育,通过不断转型升级而来;传统制造业通过“两化融合”,转换发展动能,也可以走向高端产业,成为新经济业态。

一、趋势:拥抱新经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反映到企业身上,就是原有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制造业的成本、用工、市场销售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以我从事30多年制造业的经历来看,现在的制造业可谓是最困难的时候,利润逐年下降,成本逐年上升。传统制造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么通过转型升级,走向新经济业态;要么苦苦挣扎,走完生命周期,走向被人遗忘的角落。

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突围”,传统制造业的最终发展方向都必然是智能化、绿色化,这正是新经济所描绘的范畴。

(一)理念引导

党的十八大首次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的指南。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累积起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与新时代发展理念已经格格不入,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重要“窗口期”。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传统制造业要坚决摒弃旧有的发展思维,以环境保护为底线,以和谐增长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二)动能转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制造业更多依靠资金和要素投入,而并非科技投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驱动增长的要素资源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增长动能也要换挡。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不加大研发投入,不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不运用5G、人工智能,传统制造业将无路可走。新的动能来源于技术进步,可以说,越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动能也就越澎湃。国家规划的发展路径,其实就是为传统制造业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三)需求拉动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出一大批在新经济形态下的产品需求,需求牵引供给,传统制造业只有升级为新经济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满足这种有效需求。比如,大工业的流水化生产线,虽然将边际成本无限压缩为零,但没有办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规模制造不但未必能带来经济效益,甚至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压力。平台型组织、柔性生产线、智能供应链等,会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引入,进而驱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途径:工业互联网体系

传统制造业“拥抱”新经济,重要的是通过“两化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的绿色智造大生产体系。

传统制造业在建设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互联网“底子薄”

工业设备是生产数据、工业资源、制造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的重要入口,设备“上云”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重要前提,但由于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当前工业设备“上云”进展不畅。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工业设备老旧,设备流程控制和运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而且企业间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企业基础薄弱,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对其而言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工业设备种类繁多,工艺流程复杂,且标准化程度低,加上设备、工厂内外等通信协议不统一且相对封闭,导致设备无法高效联通。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显示,2017年我国企业设备数字化率仅为44.8%,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仅为39%。

(二)“上云”意愿淡漠

在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企业不急政府急”的“一头热”现象,不少企业仍在观望。很多企业反映,这种观望主要是由成本、技术成熟度、新技术应用模式不在探索期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他们感觉工业互联网看不清、摸不着,叫得响、热得慢。特别是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及“上云上平台”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多、回报不明确、相关补贴不能及时到位,让很多企业不敢轻易尝试,尤其是中小企业。

“上云上平台”是打造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基础,但企业容易固守传统合作模式和利益思维,特别是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机密保护等,企业不愿开放工控系统的核心数据,平台上的数据还只停留在售后服务、供应链、营销管理等层面。

(三)跨界融合不足

和全球连接、易于标准化的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标准化难度大、门槛高,不仅涉及的生产设备多种多样,且业务链条长,模型复杂,若不能和工业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还是“两张皮”。特别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急需的既精通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极度缺乏,IT和OT(涉及工厂内自动化系统的操作技术)很难打通,现实往往是IT与业务分离,甚至严重分离,不少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对工程没有概念,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自己觉得很好,实际上完全不能应用,达不到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标准。

三、建议:财税支持企业“上云”

为此,我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制造,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

政府应出台积极政策,大力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设备、物流装备、监测设备等自主可控装备的投入,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全面推进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模块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促进制造业产业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水平全面大幅提升,提升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潜力。

(二)要因地制宜构建横纵平台体系,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一方面,横向搭建公共服务型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全产业链资源,进行资源动态化配置,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服务创新水平。

另一方面,纵向搭建多个重点行业通用和特定领域专用平台。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加强平台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深耕专业领域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强平台在垂直行业的生态构建能力和在特定领域的运营能力。

(三)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当地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将其自身先进业务经验和服务能力通过平台向全行业延伸,带动构建覆盖全行业、具有综合解决方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平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同时,要通过设试点、树标杆,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先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带动上下游企业跟进布局,实现小网变大网。

(四)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提高企业上云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税、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向云端改造迁移,推动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催化平台落地。另外,也应通过融资租赁、PPP等金融创新手段,帮助企业减轻“上云”“用云”负担,提高企业利用互联网促进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五)加快构筑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火墙”

应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负总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加强安全监测、防护技术手段的建设,通过企业、系统集成商、政府部门多方力量联动,横向合作,共同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御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为保护企业的数据安全,需要尽快制定企业数据的共享、开放应用规则,依法保护企业的利益。

目前,中国的实体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困难,这种困难是结构性的。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存在,中央为了扶持实体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等利好政策频出,这增强了企业家的信心,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相信,中国传统制造业只要瞄准“绿色智造”的靶心,各方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拥抱新经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就一定能够在国际制造业大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未来!

作者简介:

张天任先生,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全国人大代表,担任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会长等职务。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民营经济年度人物。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7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