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大明王朝(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夺门之变

明代的历史,从土木堡之变到景帝在位这几年,几乎一直没有平静过,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若与其父、祖在位的“仁宣之治”相比较,则更显得动荡。

土木堡之变后,景帝由留守而至监国,终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这一方面使他富贵至极,口含天宪,另一方面,外患频仍,朝内政局一波三迭,又使他寝食难安。最令他伤心的,还是太子见济的死,他又没有别的儿子可以继立,这本身就是构成他皇位不稳的一个因素。起初,皇后汪氏连生两胎,竟都是女儿,使他十分恼恨。后来妃子杭氏生了见济,他便将汪氏废去,立杭氏为后。景泰七年(1456年),杭氏又不幸病故。更糟糕的是,在国事烦劳和后宫享乐的双重熬煎下,到景泰七年,景帝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积劳成疾,而且病势日渐沉重起来。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而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内廷外朝均十分忧虑。十一日,群臣入宫探问病情,景帝的亲信太监兴安对众人说:“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为社稷大计考虑,天天问安,徒劳无益。”一席话提醒众官考虑确立皇位继承人问题。本来,经过“复储之议”,无人敢再提建储之事,但景帝这一病,使人们不得不再次考虑此事。十四日,群臣在朝集议立储问题,有人提出请沂王复位东宫,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既废不可再立。最后,大家觉得不如只提建储,具体人选由景帝自己定,所以奏疏中只说“早择元良”。景帝见疏,不允所请,并说自己不过偶感风寒,十七日当临早朝,群臣不必惊慌。这时,传说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入宫中,立为皇储。十六日,主持政务的王直、于谦等人在一起议论请沂王朱见深复太子位一事,推举大学士商辂起草奏稿,写成以后,天色已晚,决定明日早朝时再奏。

016-01

▲斗鹌鹑图轴(明)

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发生了太上皇英宗复位的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

首先谋划英宗复位的是武清侯石亨。此人在北京保卫战期间立了一定功劳,掌握了部分兵权,爵封武清侯。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朱祁钰召石亨至病榻前,令他代行郊祀礼。石亨这人野心很大,在于谦掌握兵权的情况下,不免有抑郁不得志之感。这时,他看见景帝病势沉重,不觉动了谋取大功的念头。归后,他找亲信张、杨善及太监曹吉祥等商量:景帝的病一定好不起来了,现在上下官员都在策划拥立各自尊崇的人为新君,我看,拥立沂王,不如拥太上皇复位,可以建立不世之功。他这番话立刻得到赞同,因为这些人都是不得志之人,如杨善迎归英宗,却未得升迁,心怀不满。于是,几个人去找英宗旧日亲信许彬。许彬对他们说:“拥立上皇复位,社稷之福也。但我已经老了,不能干了,你们可以去找徐元玉商量。”这个徐元玉,就是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倡言迁都的徐,人很有才,但心术不正,因倡言迁都而遭士林不齿,于是他改名为徐有贞,字元玉,这时又重新爬到副都御史的位子。石亨等人知道他善谋略,于是又去找他。徐有贞听了石亨等人的计划,大加赞赏,说:“当年太上皇出征,是为天下赤子之故。现在天下离心,请上皇复位,人心必悦。”

于是,在徐有贞策划下,石亨等人分头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由张暗中将准备拥英宗复位之事通知南宫,以便英宗有所准备,同时,由太监曹吉祥、蒋冕等人将情况密报孙太后,很快得到孙的首肯。然后,曹吉祥等又预制了孙太后的一道懿旨,以备起事时用。他们知道,十七日景帝将临朝,到时可能会对立储一事作出某种决定,那时将对拥立英宗复辟不利,于是决定在十七日以前发动。这时,适逢边塞报警,徐有贞对担任掌军都督之职的张说,你正可以乘此机会,以加强京师及皇宫戒备为名,调动兵力,做好准备。

016-01

▲明宫版画

十六日晚,徐有贞知道今晚事在必举,为了鼓动人心,他爬上房顶,仰观天象,然后下来对众人说:“时在今夕,不可失也。”于是,他与石亨、杨善等人拿出孙太后懿旨,调军向皇宫进发。当夜四更,曹吉祥等人打开长安门,石亨、张、徐有贞、杨善等率兵千余人闯入皇城。不等守城士兵有所反应,他们已将城门反锁,并将钥匙投入井中,以防外兵进入,然后直奔南宫。南宫城门紧闭难启,徐有贞令勇士翻墙而入,与外面士兵合力捣毁一段宫墙,很快,墙垮门开。只见英宗一人独自从灯烛中走来,问:“你们想干什么?”众人赶紧伏地齐答:“请陛下即位。”于是,叫士兵们推过皇帝乘坐的御辇来,士兵们慌乱中拉不动,徐有贞就亲自上前拉车,英宗在众人扶持之下上了车,徐有贞又在前引路,向奉天殿而去。这夜,晴空朗朗,月明星稀,朱祁镇看清了眼前这几位主要人物,问道:“卿等是谁?”徐有贞等赶忙各自报了姓名、官职。队伍出南宫不一会,就到了东华门。守门者远远看见有支队伍,喝令停止前进,这时,英宗朗声喝道:“朕太上皇也。”守门者知是英宗,竟不敢阻挡,队伍顺利进入宫内,拥着朱祁镇至奉天殿,山呼万岁,钟鼓齐鸣。

这时已是正月十七日黎明,群臣正在朝房准备景帝早朝,很多人还在心里想着,今天这次早朝,建储问题肯定将要提出,免不了要有一番争论。忽闻钟鼓齐鸣,一会儿又见诸门大开,十分诧异。就见徐有贞跑来,大声呼喊:“太上皇已经复位了,快来叩贺。”众臣面面相觑,竟是无人敢于反对,稍稍迟疑,大家还是一齐来到奉天殿朝觐英宗,朱祁镇又亲自向大家宣布自己已经复位,今日正午,在奉天殿正式举行登基大典,群臣这才一齐跪下,山呼万岁。

这样,朱祁镇自土木堡之变后,在塞外和归后软禁于南宫,整整当了七年半时间的太上皇,终于重登大位了。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也叫“南宫复辟”。当时,宣谕将景泰八年改称天顺元年,英宗成为明史上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据说,景帝在病榻上听说英宗复辟,只是连声说:“好!好!”

英宗复辟以后,首先紧急要办的便是两件事:严厉惩治那些景帝倚信的大臣,以及自己在南宫时曾建议迫害自己的人;同时对“夺门之功”大加讲叙。

根据徐有贞等建议,英宗在登基大典正式举行以前,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在朝班中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拿下。因为,于谦在英宗被俘后首先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又是他带头拥立王为帝,并且在英宗被迎归时表示景帝之位不能变动,英宗对他早已恨之入骨,即便没有徐有贞的建议,也会对其下手的。至于王文,他是景帝的重臣,而且反对过迎还上皇,又反对过将沂王复为太子,所以同于谦一起下狱,当时给二人定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准备迎立襄王世子为太子。

随后,升赏与杀罚交织进行,所以参与“夺门”的大小将领以至士兵,以及英宗在南宫时为之说过好话,表示过效忠的人,一律大加升赏,封公封侯,加官晋爵。又大兴保举,经“夺门”功臣们保举为官者竟达数万之多,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进行纠正。反之,则下狱的下狱、问斩的问斩,贬谪发配。在复位的第六天,谕令将于谦、王文问斩。大臣中内阁首辅陈循及江渊、俞士悦等分别谪戍或革职,景帝重臣为之一空。此外,曾经诬告过英宗身边太监阮浪、王尧的那个卢忠,曾建议将英宗与沂王一道迁往沂州的徐正,曾建议砍去南宫大树的高平等均被问斩。在内廷,凡在南宫服侍过太上皇的内侍均予升赏,而王诚、舒良等为景帝出力的太监均被问斩,竟比外廷杀人还多。

由于夺门之变时景帝病势已很沉重,英宗觉得他会迅即死去,所以,在登极诏书中,只宣布自己复位,改元天顺,却忘了写进废去景帝的内容,一时间竟有了两个皇帝,成了明史上一大笑话。英宗及官员们后来发现此事,却又一时无法改正,只好等到二月伊始,才由孙太后下谕,将景帝废为王。英宗与景帝为异母兄弟,但景帝在英宗幽系期间,对他严加防范,动辄追究,使英宗对这个兄弟非常仇恨。历史上,英宗素有“妇人之仁”的名声,但他对夺了他皇位的这位兄弟却毫不手软。景帝废为王后,迁居西苑,奄奄一息,既无内监侍候,也无人敢荐医进药,简直是盼着他快死。但景帝的病,却奇迹般好转起来。原来,景帝之病实是由于在后宫中纵欲过度而起,那时,做皇帝也无特殊娱乐,无非是声色自娱罢了。景帝本来就好色,太子死后,又急于想生个儿子以继大位,内宫生活不免有些过分。他在允准正月十七日临朝的谕旨中说自己“偶有寒疾”,大概是实情,而孙太后在废他为王的懿旨中说他宠信乐户妓女,虽是夸张之辞,却也并非毫无根据。被废之后,女色方面自然断绝,于是,他的病竟能渐渐好起来。

景帝这一好转,使英宗、孙太后及周围亲信深感不安。英宗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景帝的存在,终究是一种不安定因素,无论怎样严密防范,总不能完全放心,自己在南宫时,景帝防范可谓极严,然而自己终于“夺门”复位,即是明证。有他在,一班忠于他的人便不会完全死心,遇到适当机会,难免死灰复燃。犹豫再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除掉景帝。二月十九日,身体刚刚恢复的景帝,被英宗命太监蒋安用帛勒死在西宫之中。

016-01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明)

景帝死后,追封为“戾王”,不准葬入他生前在昌平所建陵寝,改葬西山(今北京西山镶红旗附近)。皇后杭氏已死,毁其陵,削去皇后称号。以唐氏为首的一大批嫔妃统统赐以红帛自尽,殉葬景帝墓中。嫔妃中唯一幸存者是前皇后汪氏。起初,英宗已赐令汪氏自杀以备殉葬,大学士李贤竭力劝谏说,汪氏虽曾为皇后,但很快就被废了,带着两个幼女度日,若令殉葬,两个小女儿怎么办呢?英宗听罢,亦觉恻然,道:“我只觉得弟妇年轻,不便留居宫内,最好殉死,没想到两个女儿的事。”这汪氏在景帝时,对英宗之子朱见深多方照顾,英宗复辟,朱见深重立为太子,感其旧情,对汪氏也曲尽庇护,后竟设法使她迁至王旧府,一直活到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关于景帝之死,明代史书多有禁忌。官修《明英宗实录》,自景泰七年十二月至其身亡,竟有20处记载景帝有病,渲染病情,制造景帝病死的假象。然而,还有人记下了当时景帝被害的情况。至清代,禁忌解除,记载渐多,但也有夸张不实之词,使之成为人们争论的明史疑案之一。

还须交代的是,夺门功臣徐有贞,起初权势甚炽,不久经石亨、曹吉祥合力倾陷,为英宗所杀。曹、石二人专权太过,引起英宗猜忌,二人惧祸,先后阴谋叛乱,亦为英宗所杀,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史称“曹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