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视界之外看待企业家的价值
(一)
在大历史背景下研究和观察中国企业家阶层,相比个体成就而言,我们更关注案例带来的时代价值与范式意义。这不难理解,拉长历史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历史与生命相同,最美妙的是它发生演变的过程,不仅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因此,总结历史的规律比讲述历史更显重要。
中国企业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原因在于它多数时期都处于变革、转型、震荡之中。100多年来的中国,受外力冲击,整个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这种外部环境中也在不断地蜕变重生。
追溯中国近代企业史,最早可以延伸到100多年前,如晚清时期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其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兴建了南通那片地方,也不是他用22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大生帝国”,而是张謇作为中国企业家阶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体系。总结而言,他“得寸进寸”的发展理念,渐进式地前行,给同时代其他地区的企业家及后世的企业家留下了最好的一种范式表达。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史更是这样。1949年之后陆续诞生的企业家阶层,大多数是通过自己努力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延续着过往的路径自然成功的,他们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极强的学习能力等在制度红利下不断开拓创新。这带给我们这些商学案例研究者最大的收获是有了更多可供研究的范例。可以说,我们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中国企业实践的腾飞,也是中国本土企业经营实践崛起的红利享受者,这让我们更加感觉到这项工作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带着使命感走进横店,走近徐文荣,努力去探究:徐文荣是一位什么样的企业家?他带给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思考是什么,又为什么是徐文荣?横店的“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模式为中国当下的乡村振兴开创了什么样的路径?对于中国数亿农民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
在横店调研的数十日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的85岁老人,他身上有着岁月的沧桑,但就是这位老人,穷极一生为当地农民谋幸福。在他身后,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发达的城镇,更是能够让这个地区和后代子孙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他说自己这一生造厂、造城、造景,创造了许多事物,但实际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让横店百姓共同富裕,让大家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一生都在反复地讲这句话,反复地做这件事,反复地证明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
走进横店,近观徐文荣,是一场美妙的旅程,就像《乡村书》里的云:“云卷云舒——坐看云起。云起云涌——高唱如云,‘大风起兮云飞扬’。”让我们穿透空间的云,穿透徐文荣岁月的云,去看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二)
徐文荣生于1935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反右运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1]他一手创办横店集团,发展横店,带领横店人艰苦奋斗40年,使横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975年的75元增长到2017年的6.5万元,开始向“大康社会”迈进。
通常而言,我们在描述成功时都会极度谨慎。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它的成功取决于众多因素,而且某一个方面的成功可能会盖住其他方面的缺陷,因此,在总结时我们会极为小心地描述某一因素的作用。但是,在横店当地人眼里,徐文荣是“牵金牛的人”;在经济学家眼里,徐文荣是“能人企业家”。在总结横店成功范式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徐文荣对横店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徐文荣,就没有今天的横店。
徐文荣一心为横店、为农民,有记者总结过,他用大半生做了三件事:建厂、造城、造景。
第一件事,建厂。1975年,徐文荣开办横店第一家正式工厂——横店丝厂。此前,他在担任横店大队支部书记时就已经小有尝试,办过小五金厂、粮食加工厂等。1975年之后,41岁的徐文荣正式开始创业办厂,据他回忆,他总共办过700多家工厂。
早期的办厂经历为今天的横店集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横店集团在电气电子、医药健康、影视文化、新型综合服务领域拥有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拥有6家上市公司:磁性材料领域的横店东磁、医药制造领域的普洛药业、节能电子制造领域的得邦照明、电机电气领域的英洛华、影视领域的横店影视、金融衍生品服务平台南华期货。横店的“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经营”在中国本土企业实践中堪称奇迹。
第二件事,造城。徐文荣打造了横店城镇,开创了一条横店内生式的城镇化道路。横店原是一个只有39个行政村、2.4万人口,面积仅为39.7平方公里的穷乡僻壤,如今,横店有122个行政村、20多万人口,镇域面积有121平方公里,而且横店人民早已实现了小康生活。2019年,横店集团实现营收850.7亿元,带动横店上缴的税收占东阳市税收总额的近一半。这个城造得成绩斐然,不单是经济上的变化,还解决了“三农”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无差别阶段。
如今的横店,完全不像一座小镇,发达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化大都市。横店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经济条件好,在厂里做工有工资,在家里种田有收入,在景区务工也能赚钱,甚至还有的去当群众演员,收入更高。徐文荣这样形容横店,“已经圆满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正迈步进入‘大康社会’”。
第三件事,造景。横店有工业,工业能“输血”,能发展影视旅游等第三产业。虽然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但有了工业这块“压舱石”,横店得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的目的。
横店地少人多,过去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这样的自然条件,能发展什么产业?徐文荣说,要做文化产业,发展影视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横店是不沿海、不沿边的山区,但徐文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劣势变成优势,大批的影视剧组、外来人员来到横店都是选择就地消费,徐文荣将这一切发挥到极致。影视城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圆明新园更是一个创举,历时5年,投资300亿元,以四荒地[2]为主,内含自然山体,总占地7000余亩[3],复建了北京圆明园84%的建筑景观,这是徐文荣最大的一个文化梦想,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文化工程。之所以一定要建,是因为徐文荣不止一次地说,圆明新园传承的是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把横店建设成为“世界影视文化名城、国际旅游休闲之都”,并实现“世界最美乡村在中国,中国最美乡村在横店”的目标。
历经40余年的奋斗,横店从一个偏僻的小乡镇,发展成今天的小城镇大都市,从表层看是经济的发展,从深层看则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是横店农民意识的觉醒与前进,而这比什么都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过,文明不是人的大脑设计出来的,而是从千百万个人的自由努力中生长出来的。
横店成功的背后,是企业家的选择与价值,历史学者傅国涌将其称为企业家阶层的建设力。傅国涌很喜欢“建设力”这个词,他诠释说,中国企业家这个角色本质上是一种建设力,代表新生的力量,只有在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才会以一种独立的状态出现,通过企业家的建设力,介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塑造社会。[4]
(三)
“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5]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直接表达了对个体的尊重和喜爱,他对个体情有独钟,认为只有个体才能创造出高尚和卓越的东西。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在历经外部变革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建设力的个体,他们在商界、学界,以及教育、思想、文化、农村等不同领域致力于建设性的事情。与过去我们所说的以破坏力推动社会发展不同,建设力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力量,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和风细雨,但始终是一种交缠着向上发展的力量。
以建设力的维度来思考徐文荣的价值,我们会发现,他在几十年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在三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徐文荣真正地把“三农”问题想透了,并走通了。横店镇地处半丘陵半山区地带,自然资源匮乏,没有铁路、国道,没有机场、港口,周边又没有大城市相邻,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从1975年开始徐文荣在横店办厂,238名农民洗脚上田,当上了工人,在而后的几年中,徐文荣带领当地农民,以厂办厂,厂中建厂,陆续办了针织厂、内衣厂、印染厂、丝织厂、化纤纺织厂。他不但自己办厂,还带动大家办厂,在横店形成“针织一条街”。到1980年,徐文荣抓住机会发展磁性材料,迎来重大的战略转折,而后他坚持“非高科技不上”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徐文荣又果断开发文化力,在横店办起文化村、度假村、娱乐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此同时,横店的影视文化也开始享誉世界。
说他把“三农”问题想透了,是因为他看清了“三农”问题的本质。农业是经济范畴,农民是人口范畴,农村是地理范畴,三个概念相互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狭隘地去理解这三个概念。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农业也不一定必须在农村,农村更不是只能发展农业。
徐文荣最先打破的是,农民作为人口范畴时农民身份的束缚。横店实现了“农民—工人—市民”的转变,横店农民洗脚上田当工人、领工资,今天他们拥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身份待遇,享有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优越资源。从户籍制度来看,横店农民是农民,但从结果来看,横店农民等同于市民,甚至幸福指数超过市民。
中国乡村问题中历来最难解决的两大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以及农民向何处去。改革开放40余年,大部分乡村发展起来皆因走城镇化、工业化道路,沿海地区、城市近郊这样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结果是乡村发展起来了,农民无法扎根,城中村、失地农民问题突出。
况且,在广大中国乡村,更多是像横店这样没有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的内陆地区,找不到突破口,很难振兴。此时,徐文荣带领的横店城镇化之路提供了一种参照体系,这也是横店的成功所在。说徐文荣将“三农”走通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样一个内陆地区,横店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工业,农村在经济上转型,要从农产品经济、原材料经济、乡村工业化转型到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不是只能在城市存活,在农村一样可以发展。
二是徐文荣开拓了制度创新,“社团所有制”模式极大地释放了制度变革的活力。
1978年,当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按下一份“大包干”合同书的红手印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次的“冒险”成为推进整个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一环。农业实施“大包干”,集体垄断的农地产权制度转变为两权分离的农地产权制度,即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一次巨大的制度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人民公社制为核心的农地制度,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经济活力。
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离小岗村600多公里的浙江东阳横店镇,也在酝酿着一次大的变革。当时,经济学家陆续提出市场经济和企业产权界定问题,不过,学界的思潮还未对企业实践有太多影响,而横店已经开始渴望冲破体制的束缚。1984年,横店工业公司组建,同时镇工业办公室撤销,横店工业公司有了自主权。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集体企业实施股份制、租赁制和产权拍卖的三个“试行办法”,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第一次在横店引发激烈讨论。
如同小岗村的18位农民,徐文荣带领横店厂长以上干部召开会议,三天闭门会议,不准回家,不准请假,关乎中国企业史的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就此开启——横店诞生了社团所有制模式。经济学家樊纲称,社团所有制的美妙在于厘清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将产权界定为社团所有成员共有(而不是社区成员共有),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原则上认定为利益“相关人”,而不是企业的决策人,隔离了乡政府的干预。[6]同时,资产并不量化到个人,而是认定为横店集团成员共同所有。樊纲总结道,横店集团无疑是我们进行制度分析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中国的“三农”问题专家周其仁对横店社团所有制模式也投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直言:“我们在横店反复调查的一个题目是,当时的徐文荣从哪里获得足够的谈判‘筹码’才成功地主导了这场不同寻常的‘制度变迁’。”[7]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徐文荣拥有两种力量源泉——通常的企业家才能与作为制度企业家的才能,前者是做出成功的投资和经营决策的才能,后者是实现“制度和组织创新”的才能。
制度企业家,这是极高的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涉及制度的创新与模式的创新,大多数企业家在模式创新方面释放了经济和主体的活力,但像徐文荣这样能够实现制度创新的情况并不多见。制度变革不仅带来某一个企业和地区的发展,更是冲破了中国面临的一些困境,解决了中国的一些问题。
三是“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价值观是思想上的飞跃。
历史旧观的背后是一类人的记忆,昨天的历史带来今天的奇迹,但往事终究如烟,流年如同碎影,在徐文荣80多年的人生路上,昨天的横店已是过去时,永存未来的是亘古不变的“四共”思想。
到今天,走进横店,我们还能看到横店镇有一处大的院落,那是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简称“四共委”)所在地。圆明新园建设时,“四共委”与横店集团脱离,单独设立。“四共”价值观就像横店的太阳,指引着横店发展。
“四共”最初随社团经济提出,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思想基础在于共创,用《资本论》的观点来看,劳动创造价值,有了共创才有而后的共有,从整个集体经济来看,劳动群众共同享有产权,即为共有。最后,共富、共享是集体所有制的终极目标。
如果社团所有制是徐文荣开拓的制度创新,那么“四共”思想就是他作为企业家开拓的商业文明。提起商业文明,我们不得不提到财经作家秦朔,在他的《文明寻思录》一书中,秦朔直言不讳,商业世界里确实有不择手段的“坏学生”,但那些积极创新的企业家总是努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福利的增益,有时比单纯的慈善大得多。[8]
(四)
有人说,商业案例的研究与写作,必须一只脚站在门里,一只脚站在门外,意思是离主角太近了,看不清视界之外,离主角太远了,又无法有切实的感受。因此,我们总结徐文荣的价值时,始终保持这样一种距离,视界之外,人物为本,尽力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距离中感受人物的思想与价值。
由此出发,本书围绕徐文荣的初心,以及他在“三农”问题上的思考与实践,探寻徐文荣以“中国农民”为荣的自信之源,剖析总结横店每一个重要发展节点上的独特路径和内在逻辑,思考探索横店从“老三农”跨越到“新三农”、实现文化引领美好生活愿景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从架构上,全书以上、中、下三篇为总体架构,以理念为始,以过程为重,以可持续为终,以“徐文荣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帮助农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为全书的落脚点。本书从理念、制度、路径三个维度对横店模式进行纵向剖析和横向比较,揭示了横店“三农”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共同价值。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徐文荣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提出要做这件事情时,专程拜访了徐文荣先生,他所给予的最大尊重和支持,使得我们能够近距离地了解横店集团、了解横店这个区域。作为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宝贵的回忆,让我们知晓横店集团以及横店区域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命运的偏爱,而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执着前行所必然得到的最伟大回报。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人格上的表达,还是在行动上的坚持,这位1935年出生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一生所思所想皆为农民。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一位朴实的实干家,更是一位农民企业家,是他实现了横店无限的可能。
感谢追随横店“四共委”徐文荣主席多年的“四共委”主席助理李坚强先生,他对横店集团以及“四共委”的历史如数家珍,对横店精神的理解深入骨髓。他原汁原味的描述,还原了很多过去的画面,让我们近距离地认识徐文荣先生,了解他的宝贵品质和人格魅力,还有一些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小故事。从他的口述中,我们仿佛依稀看到了那个奔跑在苜蓿地里、躺在草地上摄像留念的徐文荣先生。“大地之子,三农情怀”,徐文荣先生对土地的深深热爱,让他那一刹的笑容永远定格。
感谢横店“四共委”副主席张田芳女士、创业元老翁留女女士,以及横店“四共委”员工代表管国瑜先生、金青峰先生、范红娜女士、葛建阳先生……他们中既有横店集团的老员工,也有新伙伴。从横店集团到横店“四共委”,他们始终追随徐文荣先生,在改变横店“三农”面貌的路上,他们初心未改,一直都在。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横店精神的内涵与传承,能体会到横店人的责任和使命,也能从不同角度领悟到徐文荣先生的非凡魅力。
感谢横店集团董事、资深副总裁徐文财先生,他用理性且思辨的话语娓娓讲述了徐文荣先生的理想抱负、前瞻思想以及横店集团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重心,让我们充分了解了一个优秀企业家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感谢横店集团副总裁、横店影视股份公司董事长徐天福先生,横店集团副总裁、东磁股份公司董事长何时金先生,浙江联宜电机董事长许晓华先生,他们都是横店集团麾下上市公司的带头人,从这些优秀企业家的述说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个好的创始带头人是多么重要!正是在徐文荣先生共同富裕的创业初心感召和带领下,才铸就了横店集团坚实的产业基础,成就了横店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感谢横店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吕跃龙先生,横店集团董事、资深副总裁胡天高先生,横店集团董事、副总裁厉宝平先生,横店集团董事、副总裁任立荣先生,横店集团总裁助理、文荣医院董事长杜伟群先生,横店集团总裁助理、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董事长韦国清先生,横店集团总裁助理俞中强先生,横店影视城董事长桑小庆先生,他们从不同侧面的描述,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优秀团队对于共同信念的认同和坚守,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横店集团特有的价值贡献模式。
感谢横店的居民代表们,他们是金世理先生、董梅芳女士、李江苹女士、杜兆民先生。他们得益于横店集团的发展,或自己办工厂、开饭店当老板,或在村里上班。在采访中,他们用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诉说了横店日新月异的变化,表达了对横店集团、横店“四共委”的感谢,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徐文荣先生的尊重与感恩,他们与横店共生共进。
感谢“横漂”代表崔立明先生,他是横店影视产业发展的亲历者。他用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横店发展影视产业给他及周边人所带来的巨大机会,道出了对这个第二故乡的炙热情感,以及对徐文荣先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感谢横店“四共委”办公室主任金玲琳女士、横店集团总部办公室主任周金法先生、副主任吴闪闪女士以及所有在我们调研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横店员工们,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配合,才使我们高效、顺利地完成调研并获取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由衷地感谢我们优秀的创作团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邬爱其教授、章重远副教授、刘洋老师、陆婷婷老师,考拉看看张小军研究员、马玥研究员、熊玥伽研究员、李立研究员、李莎研究员、徐丽研究员、严青青研究员。本书离不开教授们学理视角的思考,离不开优秀商业作品创作团队考拉看看成员的协作。相信这会是中国商学院最好的实践成果之一,也将是中国本土管理学史的一大开创。
[1] 2018年,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史料征集活动,徐文荣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个人命运总是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40年,横店的发展之路》,此文详细回溯了自己的一生及横店的发展路径。
[2] 四荒地具体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
[3] 1亩≈667平方米。
[4] 破坏力与建设力观点来自于傅国涌的《转型时代: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一文,文中称,建设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建设力,另一种是团体的建设力。我们调研后认为,中国农民企业家徐文荣对于商业史和“三农”实践史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建设力。
[5]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M].方在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 樊纲.中国农村企业组织的演化及其理论启示—有关“横店模式”的一些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1997(5).
[7] 周其仁.大型乡镇企业研究:横店个案笔谈[J].经济研究,1997(5).
[8] 秦朔.文明寻思录(第三辑):触摸中国商业文明的时代脉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