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作为秩序的物质基础
1.生产与生产方式
人类的生存发展首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的。物质生产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之需,也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具体制度形态。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生产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更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努力,是一种社会生产。人类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物质生产,是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构成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基础,影响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正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才发展出其他的生产,如知识生产、社会生产,才有社会的演化与发展。因此,生产是分析现实世界的出发点。所以,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1)
然而,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给出了明确的说明。马克思说,这种物质生产不是“工艺学”上的特殊部门的生产,而是“生产一般”(2),并且“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3)。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的一般”,既不是特殊部门的生产,如工业、农业的生产,也不是超越历史时期抽象的生产,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化的“生产的一般”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
在这种语境下的生产,就是指人类在某个时期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这种生产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构成成分——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资料获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实现能动统一。
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的研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具体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方式。每种社会都要进行生产,都有自己的生产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生产是不能用来具体地研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作用,必须把抽象上升到具体,即研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生产方式。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强调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从一般到具体,即把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抽象概念放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下去考察,考察各种规定性下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概念指涉的具体内容,从而去研究具体的具有历史特征的经济基础的作用。(4)这种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被马克思认为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5)
根据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类,具体的生产方式一般划分为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相对封闭式的,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没有广泛的国际社会性联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广泛的社会交换为特征的,才具有广泛的国际社会性联系。这种联系从当地/地方拓展到整个国家,再拓展到国家疆域之外,因此,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生产方式的世界意义。
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有组织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关系或社会权力关系。谁在这种集体性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是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从这种权力角色地位还产生出分配关系,即谁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得到什么、得到多少,也都是由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关系是决定国家与世界秩序的社会基础。
这样,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政治经济学一方面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为研究起点,研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具体的国际/全球生产体系下的国际/全球生产关系。
然而,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机械的生产决定论,它还包括既定的国内社会结构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反作用,正是这种反作用使得经济与政治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特点,构成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特色。对这种反作用的强调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产物。没有对具体历史的社会形态下生产方式的分析,就不会认识到在某个时点既存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结构对生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落实在本书中,就是考察体现在既存的世界政治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作用?各国国内政治结构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生产组织方式
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即使某种社会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宏观上还是抽象的,还必须按具体的、历史的生产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考察。
按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类,生产方式可以大致分为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这种分类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产生的社会形式来分类的,是生产方式的宏观的一般分类。然而,在每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各个历史阶段或地域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织形态,我们在此把同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呈现不同历史阶段或地域的具体生产组织形态(operationally organiza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称为生产组织方式(organiza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因此,生产组织方式是社会生产方式更为具体的、历史的体现。
以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为例,它按封建宗法体制建立的等级制度来组织农业生产。封建土地占有成为组织生产的核心。不同等级的封建主通过占有不同程度的领地(土地——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以及土地上的人口组织生产。社会大部分生产者没有土地,处于程度不同的人身或土地依附状态(农奴或农民)。封建主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土地和封建特权,通过超经济强制手段来对农奴/农民进行封建剥削(主要是封建地租)和压迫,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农民之间的主从关系就构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内容。然而,封建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具体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具体化体现。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租形式的历史发展顺序,大体上是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种地租形式在生产关系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货币地租形式上,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劳役地租时具有强烈的依附性,依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这样,货币地租占统治地位时,封建社会处于发展的行将解体的最高阶段。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形式也有同时存在的时候,只是其中某种形式占多大比例的不同。当某种形式的地租形式占主导地位时,它就成为社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中国封建社会地租形式的特点是,从封建社会产生起,实物地租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式,而劳役地租或者货币地租无论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始终没有占据主要地位。这样,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构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封建生产组织方式。
在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庄园制度。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中国与西欧不同的是主要生产者是租佃农民而非农奴,而西欧在实物地租阶段存在着大量的农奴生产者的现象。这又构成了同样的封建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地域性差异。
所以,在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组织方式存在着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别和地域性差别。这种差异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中国,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不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皇权专制,形成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封建制。西欧封建主的封建领地,是通过封授得来的,形成了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如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国王的权力不大,上有基督教宗教主权的约束,下有封建贵族民主制的制衡。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资本通过市场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形成社会宏观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主宰,控制着生产资料,工人则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存在历史阶段的差异与地域的差异。就历史发展而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民族垄断下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目前的全球化生产组织方式。在地域上,存在过美国式的资本主义、西欧式资本主义和日本式资本主义。
自由放任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一种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相对自由化的市场状态,工人的职业和生活保障取决于资本的要求以及资本之间在市场中的竞争,工人的生活经常在经济波动中受到冲击,缺乏合理的、法律下的社会保障,工人的工作与生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民族资本垄断下的生产组织方式,处于大工业下的工人,虽然同样受制于资本的要求,但相对具有一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他们与大资本之间的关系比自由竞争条件下具有相对和谐性,因为垄断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可以保障其工人的相对就业安全;同时,这一时期福利国家的出现,由国家协调带来的社会保障,形成了工人与大资本以及国家之间出现了一种双边或三边的工团主义的利益关系。在全球化生产阶段,由于跨国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除稳定地雇佣少数金领工人从事金融、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外(生产核心),越来越多的生产通过国际化的组织起来(生产外围按成本要求进行国际化)。在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下,原来民族垄断阶段形成的劳资契约受到侵蚀,越来越多的非核心工人重新回到了自由竞争的劳动力自由市场状态,就业与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在这种全球生产的生产组织方式下,为了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依附于核心生产的外围生产必须屈从于生产核心的要求,进行自由市场化的竞争,不断地降低成本,因此,其生产体系中既有原始化自由市场化的生产,甚至有更恶劣或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在民族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下,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存在过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如美英式资本主义(或称“盎格鲁—撒克逊式”)更多地体现为自由主义竞争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西欧的资本主义更具有社会市场经济的特色,而日本则更多体现出终身雇佣、强调企业——工人共同体的日本式资本主义。这些都属于福利社会的资本主义,但劳资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差异,美英式最为松散,日本式最为紧密,西欧式处于中间阶段。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也存在着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国家间的差异。这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不同生产组织方式。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东欧曾经出现的社会主义都是这种差异性的体现。它的共性应该是,公有制生产是社会的主导性生产。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形式的生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形式与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者没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完全是政府的计划安排。
为什么会出现同一生产方式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多样化?这与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有关。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社会做过分析。他说:“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社会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6)这说明,历史残留的生产对社会现存的生产组织有着重要影响。不同民族历史上的生产及其差异是造成现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如此,社会主义的经济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存在着过去社会“未克服的遗物”,它们的差异同样也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
另外,任何一个社会在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其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构成了社会的具有特征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着社会经济本质。马克思曾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7)。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一样,都是包含着不同成分的生产组织方式,甚至是过去的消亡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是公有制生产为主导。比如说,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级生产组织方式——公有制经济并不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具体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同样性的分析为后来的“不平衡与综合发展”(uneven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规律提供了理论源泉。“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的理论是由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之一尼昂·托洛斯基(Leon Trotsky)针对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现状和革命起源提出的。他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现代性的经济成分,也有相对落后的经济成分,这种社会结构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综合……(一种)古老与当代形式的混合物”。(8)其实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各国经济,也适用于世界经济。任何一种社会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处于一种“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状态。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并存着现代与传统的多元经济结构,或者说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并存的现象。正是这一规律导致了在某一种社会中生产组织方式出现多元与主导并在的现象。
一般而言,当某种生产组织方式处于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时,其他生产组织方式服从于从属于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时,这一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大体处于这种生产组织方式整合状态之下。如资本主义社会,它就是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资本主义某种生产组织方式控制之下的状态。资本主义民族垄断阶段中,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垄断资本下的集中生产,其他生产组织方式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处于它的整合之下。民族资本垄断下的生产是社会具有特征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代表着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阶段性,其他生产组织方式都不具备这种特征性,不代表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性。正是这种主导的生产组织方式对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秩序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对具体生产组织方式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等级的分析同样适用于整个世界经济。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世界经济特征都是由某种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与它多大程度上整合其他生产组织方式决定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的特征。民族垄断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影响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的特征。同样,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由主导的全球性生产组织方式决定的。它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整合世界各地的各种生产组织方式,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历史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主导性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阶段的世界性阶级结构和世界秩序。
马克思说,“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9)。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历史与具体性的强调,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政治经济学上升到具体科学方法的体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所有生产混为一谈,避免某个时段的生产普遍化而产生的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错误,从而正确而客观地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秩序的作用。
马克思曾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所有经济等同起来的做法进行过批判,他说“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人们认识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税等。……不应当把它们等同起来”(10)。只有认识生产方式历史的、具体的发展阶段(何种具体生产组织方式占主导),才能正确认识到具体历史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列宁曾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区分了(民族)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的差异,分析了资本主义在垄断阶段的具体特征和世界秩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革命的战略。因此,只有认真分析生产的历史的具体的特征,才能正确地分析它对具体的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