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冕服与龙袍
上古就已出现了龙纹服饰。甘肃宁定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穿着蛇纹衣服、文面、头上盘着一条长蛇的半山型人形陶器盖。这是一个巫师,“他所穿着的衣服,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龙衣形象,当是后世龙袍的前身;这件龙衣陶雕,反映了原始服装与原始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真正的龙袍形象出现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几件商代玉雕人形和著名的乳虎卣中的人形上。有关专家认为:“如果半山时期的巫师所穿的龙衣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服饰上的反映,那么到了商代奴隶社会,商王族和蜀王所穿的龙袍,就已经转化为神权与王权的综合象征,成为国王与王族政治身份和特权的标志。”(3)
龙是帝王的专属标志,与龙有关的一切皆与帝王有关:帝王的座椅是龙座,帝王的袍服是龙袍。尽管我们对“龙袍”一词似乎很熟悉,耳熟能详,但是对于龙袍却未必了解。龙袍是唐代以后的名称,上古时期的帝王服饰并不叫龙袍,而叫冕服。冕服因其首服有冕而得名。上古时期冕与冕服的内涵很广,并不局限于帝王服饰。
周礼规定,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纁裳组成,其中又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区别。大致的穿着规范是:
天子: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公: 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侯、 伯: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子、 男:毳冕、絺冕、玄冕
孤: 絺冕、玄冕
卿、 大夫:玄冕(4)
《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祀社稷五祀,则絺冕;祀群小祀,则玄冕。”不同的祭祀场合,需要穿不同的冕服。冕冠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戴的一种礼冠。
冕冠上的垂旒数是按照不同场合冕的种类与戴冕者的身份来确定的,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戴九旒、七旒、五旒。凡戴冕冠者,都要穿与之配套的冕服。冕服由黑色的玄衣与绛色的纁裳等组成。上衣纹样用绘,下裳纹样用刺绣。所绣纹样依据官职高低而不同,以十二章纹为贵,以下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详见本书第十章)。
孔子所说的“服周之冕”表明西周冕服已具规模。西周冕服的实物,没有保留下来。依据出土的商代石刻,我们只能大致了解西周冕服的形制: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系蔽膝。秦始皇时,废止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破坏了先秦的冕服制度。秦至西汉时期,对于冕服的使用,已经不甚明了。(5)直到后汉孝明皇帝时期,才逐渐恢复了天子、三公、九卿的冕服制度。后汉时期,天子之冕的旒,用真白玉珠。《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好女性装饰,将冕之旒改为珊瑚珠。后来冕之饰又采用了翡翠、珊瑚、杂珠等物。
魏晋沿袭汉制,略有革新。《晋书·舆服志》记载:“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除弃六冕,以袀玄为祭服。”“明帝乃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天子车乘冠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始制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天子备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具五采。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饰,疑于至尊,多所减损,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及晋受命,遵而无改。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帻,通天冠,平冕。”
图2-1 晋武帝冕冠图
南北朝时期,皇帝冕服大致相同,南朝宋代冕板加于通天冠上,称之为平顶冠。到了北朝的北周,天子有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元冕、象冕、山冕、鷩冕、衮冕等十二种冕服,冕服中均绣十二章纹:上衣六种章纹,下裳六种章纹。隋朝对北朝冕服有所改革,大业二年(606年),制天子服饰大裘冕,也采用十二章纹。自隋代开皇以降,天子唯用衮冕,自鷩冕之下,不再使用。唐代沿袭隋制,也有所创新,唐代皇帝与皇太子的冠服出现了通天冠、翼善冠和远游冠。通天冠为天子之服;远游冠为皇太子及宗室封国王者之服;翼善冠系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创制,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止,不再使用。宋代皇帝冕服,除祭祀天地、宗庙外,上尊号、元日受朝贺、册封以及各种大典礼时也穿冕服,总体上可划归为祭服。冕服中最突出的是冕冠,有垂旒,天子十二旒。元代冕服,取宋代早期与金代的制度,天子冕服之冕板、冕旒大致与宋代、金代相同。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明太祖朱元璋觉得此礼太繁,规定除祭拜天地、宗庙用衮服,其余各项都不用。洪武三年(1370年)更定为正旦、冬至、圣节、祭社稷、先农等也穿衮冕;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冕之制。永乐年间的衮服十二章,日纹、月纹在肩,星辰纹、山纹在背,华虫纹、宗彝纹在袖,每袖各三。
龙袍的名称虽没有冕服那么久远,但是上古时也有龙衮之名,只是不称龙袍。根据《周礼》记载,帝王的冕服绘绣龙形章纹,称作龙衮。皇帝专用袍亦称龙衮,与《周礼》中帝王冕服别称一致。龙袍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袍服遂成为王室专用色。这一规定经历代沿袭而成为制度。因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称帝,于是龙袍亦别称黄袍。
龙袍有多种名称,比较常见的有龙衣、龙章、龙火衣、龙服、华衮、衮龙服、衮龙袍等。因绣有山、龙、藻、火等章纹,故又曰龙火衣。唐人王建《元日早朝》有曰:“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元人陈孚《呈李野斋学士》也有:“欲补十二龙火衣,袖中别有五色线。”关于衮龙服的名称,《元史·舆服志一》记载:“衮龙服,制以青罗,饰以生色销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龙四,复身龙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华虫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多有变化,但龙数一般为九条: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于是正背各显五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有“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说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皇帝的服饰冕服与龙袍的关系。
冕服分为大裘冕、衮冕、鷩冕和毳冕等,历朝历代各有差异。明代也有冕服,但不仅仅指皇帝服饰,也包含皇太子、亲王、郡王、世子等人的服饰。换言之,冕服的穿着对象范围很宽泛。上古时期冕服的穿戴者包括天子、三公、卿大夫,冕旒规定天子(皇帝)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龙袍则专属皇帝及皇太子、皇太后、皇后,穿着对象限定,其他人不能染指。
在明代以前,皇帝的服饰一般称为冕服(因冕冠而得名)、衮服,而不说龙袍,宋代称为黄袍。明代皇帝的服饰被称为龙袍,冕服、衮服的称谓渐渐淡化。举凡涉及皇帝的直身式袍服,包括祭服、朝服、常服等,都可称为龙袍。
清代龙袍的概念与明代有所不同。主要指皇帝服饰中的吉服。在清代,龙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皇太后、皇后穿用,皇子、贵妃、嫔妃等只穿龙褂,不能穿龙袍。
龙袍的名称主要流行于明清,但“冕服”一词也一直存在,直到清代才被废止。191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自命“中华帝国”皇帝,并制定了冕冠制度,但袁世凯复辟倒退的皇帝梦,仅仅维持了83天。
《明史·舆服志二》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衮冕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嘉靖七年(1528年)更定燕弁服,“服如古玄端之制,色玄,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边加龙文(纹)八十一,领与两祛共龙文五九,衽同前后齐,共龙文四九。”明代万历皇帝有件龙袍,上衣下裳相连,里外三层,以黄色方目纱为里,面为缂丝,中间以绢、纱、罗织物杂拼缝制衬层。主纹饰十二章,其中团龙十二:前襟后身各三团龙,直行排列,上端一个为正龙,中、下部为升龙,龙首左右向;后身中下部龙的头向与前襟相反;两袖饰升龙各一,头向相对;左右两侧横摆各二团龙,上面为升龙,下面为降龙,头向中间。
《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春明梦游录》又曰:“用元色而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蟠团龙一,后蟠方龙二,边加龙纹八十一。”“袍用黄缎制,前后绣团龙十二;肩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前身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6)
图2-2 明代皇帝常服
1956—1958年,明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定陵出土了许多丝织品,其中就有龙袍。这两件龙袍为通体缂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黄地,以“卐寿”、蝙蝠和如意云为地纹,十二团龙分别缂在前后身和前袖;左肩缂日,右肩缂月;肩饰星辰山,袖有华虫;胸前团龙两侧装饰以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各一行,每一团龙又单独为一完整图案;袍身两侧装饰有八吉祥图案四种,或为轮、螺、伞、盖,或为花、罐、鱼、盘条;下部缂寿山富海,波涛翻滚,上部流云四绕。用色多达20余种。“卐寿”用圆金缂出,团龙内饰以金地,龙身用孔雀羽拈线缂出,其余部分使用双股强拈丝线。衮服身长135厘米,通袖长234厘米,下摆宽135厘米,缂工精细,纹样复杂。
清代对皇帝龙袍的形制有明确的规定。《清会典图·冠服一》记载:“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帛袷纱裘惟其时。皇帝冬朝服(龙袍),色用明黄。……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臂积行龙,衣前后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皇帝冬朝服,色用明黄。惟朝日用红,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臂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前后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
图2-3 清代龙袍
《清会典图·冠服一》记载了皇太后、皇后的朝褂龙纹:“皇太后、皇后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臂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缎纱单袷惟其时。”
《清会典图·冠服十六》还记载了皇太后、皇后、嫔妃的龙袍、龙褂纹样:“皇后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余制如龙袍一。皇后龙袍,色用明黄,下幅不施采章,余制如龙袍二。皇贵妃龙袍,制同。贵妃、妃龙袍,用金黄色。妃龙袍,用香色。嫔龙褂,色用石青,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对襟夔龙四,帛袷纱裘惟其时。”龙袍的制作工艺复杂,一件即需千人制造。如只由一个人来刺绣,则要用两年零五个月才能把花纹绣完。
图2-4 清乾隆时期杏黄色纱缀绣八团云金龙女夹龙袍
2013年8月29日,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珍宝展》,展出了清代皇帝皇太极、康熙、乾隆的龙袍。皇太极的黄色团龙纹常服袍,样式为捻襟,圆领,马蹄袖,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团龙、云纹缎为面,月白色暗花丝绫为里,中间为薄棉缝制而成。领、袖、襟为石青色地织金云龙纹。康熙的石青缎彩绣平金团龙衮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凡吉庆典礼时于龙袍外面穿用。此衮服为石青缎面,月白缠枝暗花软缎里,蓝绿素缎绣平金云龙纹,其形式为无领对襟,身长至膝,平袖,袖与肘齐,有铜扣五枚,绣有五爪金团龙四条,前胸、后背、两肩各一条,左右背团龙图案中绣有日、月二章,前后万寿字篆纹。乾隆的明黄芝麻纱彩绣平金龙袍,圆领右大襟,马蹄袖,裾四开式,领、袖俱有石青缎镶边,在纱地上刺绣金龙九条,饰有传统纹样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为八宝立水。
不同身份的皇室成员,龙纹纹样是有差别的,可见对龙袍的形制及穿戴对象的规定非常严格。
龙袍上织绣的龙纹,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行龙、云龙、团龙、升龙、降龙等名目。凡昂首竖尾,状如行走的龙纹,称为行龙;云气绕身,露头藏尾的龙纹,称为云龙;凡头部在头上的,称升龙;凡尾巴在上,头部朝下的,称为降龙。根据御用服制规定和宫廷装饰的实用性要求,龙纹的姿态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正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卧龙、行龙、飞龙、侧面龙、七显龙、出海龙、入海龙、戏珠龙等。圆形的龙纹统称团龙,又有正龙、坐龙之分;凡头部呈正面形象的称正龙,侧面的称坐龙。龙纹之中以正龙纹为最尊。皇帝的龙袍胸前正中位置绣一正龙,表示帝王的正统地位。亲王的龙纹一般是团龙。明清两朝,绣在龙袍上的龙纹,也有不同的风格。明代龙纹突出庄严与威慑力,清代龙纹则增添了几许怪异与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