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十一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康养的定义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海尔弗利克在1961年提出,以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推算的人类寿命,应在120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动物(包括人)的寿命与其生长期、性成熟期等有关,人的寿命应在100~175岁之间。世界上大多数老年医学学者认为,人类寿命应在110~120岁之间。换句话说,人活过100岁应是正常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人的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平时活动(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长寿的主要因素。

俗话说,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着来,笑着走”。对人来说,健康是第一位。没有健康,其他都是零。康养,从字面上理解,康是指健康、康泰、康复、康乐,养则指养生、养神、疗养、修养,因此它主要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的含义。(见图1-1)

图1-1 康养概念解析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人体的身体机能处于一种良好运行的状态。过去习惯于将无病无残看作是健康的标准,认为“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发挥其作用者”就是健康。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整体健康,包括精神和肉体、内在与外在等多个维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健康是一种涉及人体多个层面的复杂、综合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签署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一)健康五要素

健康有五个要素(见图1-2),包括:(1)人处于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心情愉快,能按照基本规律正常生活。如果一个人因病生活不能自理,那么他(她)就是不健康的。(2)自我的认知和感觉保持一种良好积极的状态。如有的人明明没有病,但总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问药,这种人肯定是不健康的。(3)为人处世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比如,一个人失恋了,整日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即使身体再强壮,也应认为他(她)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4)能够较为有效地从事各项工作和劳动,保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如社会上一些希望不劳而获的人,身体再好,也不能说他(她)健康。(5)道德修养好,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常常做出排队加塞、随地吐痰、闯红灯等行为,这种人也不是健康的。

图1-2 健康五要素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千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健康的五个维度

健康于人生十分重要,需要争取和维护。《阿拉木图宣言》还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y)、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健康(soci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此为健康的五个维度。(见图1-3)

图1-3 健康的五个维度

现代的健康概念涵盖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考虑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所主张的“无病即健康”观点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什么是养生

养生可分为广义养生和狭义养生两类。从广义上讲,养生是一门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人们可以借由该学问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中医学说就是属于广义的养生学。如《吕氏春秋》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即提高生命力的根本规律。从狭义上讲,养生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提高人体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一般认为,公元前5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基本成熟。

本书所谓的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因此,养生的核心要义就是保养生命、摄养身心、阳光生活。

具体而言,养生包括以下含义:(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政体》里说:“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2)摄养身心、健康长寿。如《庄子·养生主》中说:“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南宋文学家陆游《斋事》中也提到:“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什么是康养

结合健康和养生的含义,本书将康养定义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内在修养实现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最佳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保健等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康养是一种持续性的健康养生状态和行为。从时间期限上看,我们认为,持续15天以上的,以健康和养生为目的的行为可称为康养行为;而低于15天的行为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短暂满足,与康养有着明显的区别。

康养可从不同角度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类,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康养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参照中国传统文化,康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诊候》将医道描述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从现代医学理论出发,康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药物康养、膳食康养、运动康养、生态康养。(见图1-4)

图1-4 康养分层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