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国·京剧漫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京剧探源

京剧从产生、形成至今不过二百余年,并不算古老;如果追根溯源,则是源远流长。

1.源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被人们称为国粹的京剧艺术。京剧是传统文化,只要看一出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你就能感受到那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庄重、典雅、和谐,中正平和,台上轻歌曼舞,花团锦簇,赏心悦目,其美无比,那是一种东方特有的古典美。单看杨玉环的出场:伴着优雅的胡琴曲牌[二黄小开门]音乐,穿着色彩鲜明、简洁的三对宫女挑着制作精美的宫灯、提炉、符节走至台口,分列两旁;梅兰芳饰演的杨贵妃头戴缀满珠翠的凤冠,身穿大红色五彩绣团凤女蟒(一种女式礼服),手拿一柄金扇闪亮登场,仪态万方,华贵无比,犹如仙子下凡;一对宫女高举掌扇紧随其后,构成一幅豪华的贵妃宫廷行乐图。

如果你再看几出(京)戏,就会发现:京剧里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比皆是。比如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常演的三国故事戏《龙凤呈祥》,这戏名就有中国味儿,透着吉祥。此剧又名《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演刘备去东吴招亲的故事,剧中的刘备拜访东吴首相乔玄,二人见面要客气一番,乔玄说:“皇叔过江,蓬荜生辉,老朽有失远迎,当面恕罪。”刘备说:“岂敢,只因大江阻隔,少来问候,太尉海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是非常讲究礼法的,所谓“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

渊》)。按照礼的规定,宾主相见,必须辞让寒暄。

再看这出戏里人物穿的服装,大部分类似明代样式,只有“回荆州”那场戏,刘备穿的箭衣、马褂是清装。三国故事戏里曹操戴的相纱(宰相所戴的一种帽子)是根据宋代的直脚幞加工制作的。《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穿的旗蟒,那是根据清代满族皇后穿的朝服美化加工而成的。这些戏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京剧剧目是有关忠孝节义的,如岳飞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张义钓鱼奉母(《钓金龟》)、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尽节投江(《祭江》),还有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散而复聚,古城相会的三国故事戏《古城会》等,都反映了儒家思想。

京剧与诗歌同源,京剧唱词和念白都是诗化的,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比如“远山叠翠如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柳荫记》唱词),和国画一样,很有意境。现代京剧也和古典文学沾边,《沙家浜》“智斗”一场,阿庆嫂唱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一句,就是从苏东坡《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脱化出来的。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梅兰芳大师说,“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京剧的根基深厚,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传统文化的多种精华,所以才有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京剧——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举世无双,足以让中华儿女骄傲与自豪。正因为如此,京剧才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象征。外国友人来华,除了游览故宫、长城,他们最想看的是京剧,因为京剧是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旅居海外的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西皮二黄或京胡的声响,就能想起祖国和家乡,因为那是聊解乡愁的乡音。

2.源头之二——中国戏曲

“戏曲”一词见于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原文是这样的:“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戏曲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古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前两个都衰落了,唯有中国的戏曲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戏曲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戏曲声腔、剧种丰富多样,目前全国已有360多个剧种,京剧是最大的剧种,也是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继承了中国戏剧艺术的传统,集中国戏曲之大成,代表着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

中国戏曲很古老,它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歌舞,后来有先秦春秋的俳优(演滑稽戏的艺人)、汉代的“百戏”(汉代各种民间杂技、乐舞的总称)、唐代的歌舞戏和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唐代歌舞繁盛,宫廷内设有专门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唐玄宗“知音律”,“酷爱法曲”,曾选宫廷歌舞伎和宫女数百人,集中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故后世称戏班为“梨园”,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几代人从事戏曲行业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

再后来有了宋杂剧(金称“院本”),此时中国戏曲已具雏形。之后又有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中国戏曲由成熟到繁盛,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是不朽的戏曲名著。

明嘉靖年间,昆山腔在我国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一度雄踞剧坛。昆曲的特点是载歌载舞,用笛子伴奏,曲词典雅、华丽,唱腔字少腔多,曲调缠绵,悠扬婉转,优美动听,受到贵族、士大夫的喜爱。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被称为“母剧”“百戏之祖”,它哺育、滋养了许多兄弟剧种,其中包括京剧。

清代戏曲繁荣,花雅竞艳。传奇继续走红,《长生殿》(洪昇作)、《桃花扇》(孔尚任作)两部杰出的剧作,是传奇创作的一个新高峰。与此同时,地方戏勃兴。据有关文献记载,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新兴起的地方戏名目繁多,诸腔竞奏。乾隆时将各种地方戏统称“花部”,又称“乱弹”,其中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也作“二黄”)调等;昆曲被称为“雅部”。

嘉庆年间,有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指的是当时的四种大的声腔体系。“南昆”即昆山腔;“北弋”指由江西的弋阳腔流传到北京,演变而成的京腔,也叫“高腔”;“东柳”指山东的弦索腔;“西梆”指起自山西、陕西的梆子腔。

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京剧崛起。京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其与中国戏曲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