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动态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的重要翻译思想,始于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ng)。该理论主张翻译中存在两种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奈达,2004:159)。采用动态对等的翻译关注的不是译文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匹配,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文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应该与原文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相同(同上:159)。Nida指出,在以动态对等为指向的翻译当中,译者虽然关注原文信息,但更关注译文读者反应(receptor response)。他甚至将动态对等翻译定义为“最接近原文信息的、自然的对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同上:166),即现在广为人知的Nida翻译定义的核心。何为“自然的”翻译?Nida认为,自然的翻译必须适应三个方面:一是总体的译文语言和文化,二是具体信息的语境,三是译文读者(同上:167)。如果翻译的目标是动态对等,不可避免会引起一些形式上的调整(同上:170)。20世纪80年代以后,Nida不再使用“动态对等”这一概念,代之以“功能对等”,以避免“动态”一词的笼统或引起的误会(金隄,1998:15;谭载喜,1999:编译者序,XXI),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名称的变更,所指的实际内容没有变化。动态对等理论的功劳在于,“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金隄,1998:14-15)。动态对等理论摆脱了传统上对原作单向忠实的桎梏,指出好的翻译除了关注原文,必须同时顺应译文表达习惯,考虑译文读者反应及其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