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书系·翻译研究·《红楼梦》称呼语翻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红楼梦》称呼语仿拟的认知分析本章原名“仿拟的认知分析——以《红楼梦》称呼语仿拟为例”,发表在何自然、陈新仁主编的《语用学研究》(第3辑)。

第一节 引言

仿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即仿照通行的、既成的词语、句章、韵调,改变其中语素或内容,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概念或内容”(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1991),按语言层级,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调、仿篇等五类。从传统修辞学和语言学角度研究仿拟的成果比较多(程国煜,2007:78-80)。然而,近年来从认知角度讨论仿拟的著述日见增多。幺孝颖(2007:21-25)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探讨仿拟生成的认知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仿拟背景和仿拟图形、本体背景和本体图形、仿体背景和仿体图形等概念,分析了制约仿拟图形和仿拟背景选择的语言因素和心理因素,论证了仿拟图形替换的认知原则——相近原则与相反原则。该研究注重使用者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开创了从认知角度研究仿拟的新局面。徐国珍(2006:23-26)从认知语用学出发,阐述了仿拟行为的八大要素:范畴与原型、图式与完形、联想与类推、语境与经验,讨论了仿拟行为的建构和接受模式,无疑将仿拟的认知语用学研究引向深入。黄缅(2007:16-19)对语音仿拟进行了具有启发性的认知研究,运用国内新兴的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特别是“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从谐音仿拟的生成、分类和认知机理等三方面对谐音仿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以上三文具有学术创造性和启发性,拓宽了仿拟研究的渠道,促进了仿拟辞格的认知研究,为深入研究传统修辞格提供了新思路。本章尝试运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以《红楼梦》会话中的称呼语仿拟为例,对仿拟辞格进行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