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简称RT)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提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受话人遵循最佳关联假定的引导,从其认知环境中提取能够满足关联期待的假定建构解读话语的语境,解读出话语的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
3.1.1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明示—推理交际
关联理论提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发话人通过提供一个刺激,向发话人和受话人互明:发话人意图使一套假定集I对受话人变得明示或更加明示(Sperber &Wilson,1986/1995:63)。在该过程中,发话人明示意图,受话人知道发话人的话语是一种明示交际,因此会推理发话人意图交际的内容(Clark,2013:98)。
意图是交际的关键特征(Clark,2013:64),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意图:发话人意欲通过发出一个刺激向受话人明示某套假定(I)或者使某套假定的明示程度更高。
交际意图:使发话人的信息意图对发话人和受话人而言是互明的。
信息意图的实现改变的只是受话人的认知环境,而交际意图的实现则改变的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共享的或互明的认知环境。一般情况下,对高效的信息加工而言,识别信息背后的交际意图是必要的:不能识别意图可能也就不能注意具备关联性的信息(Sperber &Wilson,1986/1995:50),某些基本信息就不会明示或显化。
通过解码话语而获得的意义被受话人用作推理发话人意图的证据。话语的语言意义对于发话人意义而言不够,它只能帮助受话人推理发话人意义。因此,交际的成功不是在受话人识别出话语的语言意义的时候,而是在受话人推理出发话人意图的时候。
Wilson &Sperber(2012:176)指出,关联理论对交际的分析基于以下假定:
(1)每个话语都有多种可能的理解,每种理解都与话语的编码信息相兼容。
(2)这些理解不是同时出现在受话人的脑海,如某些歧义、某些语境假定、某些隐含意义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
(3)受话人都使用一个通用标准(注:即最佳关联假定)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话语理解。
(4)这个标准强大到使受话人在某种意欲传递的理解刚一出现就能识别它,而无须再去建构和评价其他的理解。
评价各种可能的话语理解的标准基于人类认知的基本假定:人类的认知有关联倾向,我们注意的是那些似乎与我们有关联的信息。每个话语都是请求受话人注意的出发点。
3.1.2 关联理论的认知环境与语境观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实质是改变受话人的认知环境,继而改变其语境建构的结果。
受话人的认知环境是对他而言明示的一套假定(Sperber &Wilson, 1986/1995:39; Clark,2013:116)。两个人可能处于同样的物理环境,但二人对所处的物理环境的感知、记忆中与之相关的信息、推理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该物理环境的心智表征也未必相同,即二人的认知环境可能不一样(Sperber&Wilson,1986/1995:38-39)。
认知环境有两个重要概念:明示性和互明。
明示性对受话人的认知环境而言是必要条件:当且仅当受话人在某个特定时刻能够对某个假定进行心智表征并认为该假定为真或可能为真时,该假定对受话人而言才是明示的。所以说,明示即可被感知或可被推理的。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就是这样一套对他而言明示(但未必被立即验证)的假定。
Sperber&Wilson从内容和程度两个方面阐释明示性:在内容上,所有的假定(包括事实性假定)都属于明示的范围;在程度上,假定的明示性有程度上的区别,取决于受话人的物理环境和认知能力。人类的认知机制使某些现象尤其凸显。当某个现象被注意到,即明示了,与之相关的某些假定也就比其他的假定可及性更高(Sperber&Wilson,1986/1995:40)。
互明(mutually manifest)即对交际双方都明示。在交际中,发话人的意图就是通过使某些假定互明来改变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并因此影响其思维过程(Sperber&Wilson,1986/1995:46)。这样的假定构成互明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人们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Sperber &Wilson,1986/1995:41-42)。
在RT中,语境是受话人从其认知环境中调取的用于解读话语的一套假定,是一个心理构念,是受话人关于世界假定的一套子集。它不仅包括即时物理环境或前序话语中的信息,还包括对将来的期待、科学假定或宗教信仰、记忆中关于经验的信息、一般的文化假定、对发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Sperber&Wilson,1986/1995:15-16)。Sperber&Wilson的语境概念是经过受话人心智加工后的假定子集,影响话语解读的是这样的一套子集,而非世界的真实现状。
Sperber&Wilson的语境具有以下特征:
个体差异性:尽管同一个语言社团内的受话人语言相同,并且推理能力也似乎有一致之处,但他们关于世界的假定却因生活经历和记忆中信息的差异而具有个体差异。
动态性:每一次新的经历都扩充了潜在的语境范围,这一点在话语解读过程中很关键,因为用于解读当前话语的语境一般情况下都带有从紧邻的前序话语中派生的信息,因此,尽管解读每句新话语所激活的语法和推理能力相同,但所激活的语境却不同。
语境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体现在三种途径的扩展过程中:
(1)加入短时记忆中在推理前序话语含义的过程中使用过的或产生出的假定。
(2)加入百科知识中提取的语境中已经存在的概念,或者被加工过的假定中已经存在的概念。
(3)加入当前物理环境中的信息。
这三个语境扩展途径决定的不是一个单个的语境,而是一系列可能的语境。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受话人从这一系列语境中选择某一个特定的语境?关联理论认为是受话人对关联性的搜寻。
差异性和动态性可能导致发话人设想的受话人所建构的语境与受话人实际建构的语境不一致,从而产生误解。这是因为话语交际的机制只能使交际可能但不保证成功。
3.1.3 关联理论的关联与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主要论点为:明示行为本身就传达了最佳关联的假定(即关联原则),并且这一事实明示了行为背后的意图。该论点凝练了关联理论的两个核心思想:关联与关联原则。
3.1.3.1 关联
与日常用语中的关联不同,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是认知过程中输入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等的一种属性,是“新信息与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Sperber &Wilson,1986/1995:142)。它既是范畴概念(classificatory concept),又是比较概念(comparative concept)。Sperber &Wilson(1986/1995:265)将关联对个体的范畴性概念和比较性概念界定如下:
(假定)对个体的关联(性)(范畴性概念)
在某个特定时刻,当且仅当一个假定在受话人的一个或多个当下可及的语境中产生积极认知效果,对受话人而言,该假定才具备关联性。
(假定)对个体的关联(度)(比较性概念)
扩展条件1:当一个假定获得最佳加工时其积极认知效果大,则对受话人而言,该假定具备关联性。
扩展条件2:当一个假定获得这些积极认知效果时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小,则对受话人而言,该假定具备关联性。
积极认知效果指认知的改善,即知识的增加(an increase in knowledge)(Sperber&Wilson,1986/1995:266),有以下三种实现方式:①增加新信息;②修订受话人的已存假定;③新信息与语境中的已有假定结合,产生仅凭新信息或已有假定本身无法得到的隐含结论。
从范畴性角度看,积极认知效果是假定具备关联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比较性角度看,关联具有程度性。一个假定值得为之付出认知努力去处理,不仅仅因为它有关联,而且因为它比当时潜在的其他假定的关联性更强。关联性虽然不能以绝对值的形式来测量,但可以比较不同假定之间关联性的强弱。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假定的关联度:认知效果与付出的认知努力。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加工某个假定所获得的积极认知效果越多,则该假定的关联性越大;加工时所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少,则关联性越大。
3.1.3.2 关联原则
基于关联性这一核心概念,关联理论进一步提出两个原则:
(1)人类的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化;
(2)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了其自身是最佳关联的假定。
(Sperber &Wilson,1986/1995:260)
两个原则都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原则(1)是“认知原则”,其含义为:认知资源被用来处理可获得最大关联性的输入,无论该输入是推理过程中提取的假定还是感官接收到的外部刺激。
原则(2)是“交际原则”。Sperber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第一章的注释c(1986:293)和修订版(1995:261)中都专门指出,关联原则一般指的是交际原则而不是认知原则。该原则不是在规定一个理性交际者的交际目标,而是在描述一个既定的明示交际行为的内容。具体到言语交际,该原则含义为:话语本身就向交际双方明示了一个假定(或者信息)——该话语是最佳关联的。这一假定称为“最佳关联假定”(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具体包括两个含义:
(1)某一话语足够关联,值得为之付出认知努力来进行加工;
(2)这是与发话者能力和意愿相吻合的最关联的话语。
(Sperber &Wilson,1995:270; Wilson &Sperber,2012:7)
3.1.3.3 最佳关联假定引导的话语理解过程
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最佳关联假定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是关联理论的关键论断。
关联引导的理解过程(Relevance-guided comprehension heuristic)如下:
(1)按最省力路径理解话语(尤其是歧义,指称不确定,言外意义,补充语境假设,推理隐含意义时);
(2)满足了关联期待即停止理解。
(Sperber, Cara&Girotto,1995:51; Carston,2002:380)
话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最佳关联假定的引导,受话人的目标是找到满足最佳关联假定的发话人意义的理解。
推理发话人意义的总体任务可以分解为以下各种次任务:
(1)通过解码、歧义消解、指称确定和其他语用充实过程就明示意义构建一个合适的假设;
(2)对发话人意欲达到的语境假设(隐含前提)构建一个合适的假设;
(3)对发话人意欲达到的语境隐含(隐含结论)构建一个合适的假设。
(Wilson &Sperber,2006:615)
解读发话人意义时,受话人必须在明示层面充实解码的句子意义,在隐含层面补充语境假设,与解码的句子意义相结合,产生足够的结论(或其他积极认知效果),从而使话语以期待的方式关联。根据关联引导的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话人会沿着最省力路径,并在获得第一个满足其关联期待的理解后就停止加工话语。
3.1.4 隐含意义、弱暗含与诗意效果
关联理论将话语的意义分为明示意义(explicature)和隐含意义(implicature)。明示意义是话语所编码的逻辑形式经由歧义消解、指称确定和语用充实后而获得的意义。非明示的意义为隐含意义(Sperber &Wilson, 1995:182),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隐含前提由受话人或从记忆中提取,或通过发展从记忆中提取的假设图示而建构;隐含结论由话语的明示意义结合隐含前提推理获得。
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明示程度有强弱之分。Sperber &Wilson(1986/1995:59-60)认为,当发话人试图使某个假定获得很高的明示程度,并且将这一信息意图非常强烈地明示出来,则可以说该假定是被显著传达的(strongly communicated)。如果发话人试图同时增强一系列假定的明示程度,而并没有表现出对某个特定的假定有强烈的明示意图,其结果是她自己关于每个假定的意图只得到了微弱程度的明示,则该系列假定中的每个假定都是被隐含传达的(weakly communicated)。强交际中,发话人可能对受话人会实际想到的某个思想具有相当明确的期待。弱交际中,发话人可能仅仅将受话人的思想朝某个方向引导。在人类交际中,弱交际往往就足够了,甚至是比强交际更好的选择。
显著传达和隐含传达的意义因其显著度或力度(strength)不同而被相应地称为强暗含和弱暗含。力度最强的暗含是那些完全确定的隐含前提或隐含结论,这样的隐含前提或隐含结论是话语的解读结果要想符合关联原则就必须实际提供的,而且完全由发话人负责。所需要补充的隐含前提或隐含结论是受话人被强烈鼓励但并不实际必须提供的为强暗含。受话人被鼓励的程度越弱,可以选择的暗含的可能性范围就越大,暗含的力度就越弱。最弱的暗含中,受话人没有从发话人那里得到鼓励,使其从百科知识中补充某个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而是完全自己承担补充它们的责任。
与弱暗含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诗意效果(poetic effect)。这是一种特殊的效果,与态度、情感、心理状态有关,通过提取、显化一系列弱暗含而获得关联性(Sperber &Wilson,1986/1995:222)。诗意效果并不是在认知环境中增加全新的、明示度高的假设,而是略微提高认知环境中低明示假设的明示程度。换言之,诗意效果创造的是共有的印象(common impressions),而非共有的知识。具有诗意效果的话语可以用来创造情感互明而非认知互明。
上述关联理论关于交际与认知的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委婉语的解读。首先,基于最佳关联假定的认知机制,我们能够分析委婉语解读过程的总体取向与特征。其次,基于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我们能够剖析委婉语解读的变异性。再次,基于暗含与诗意效果的概念,我们能够深入剖析委婉语的交际效果(邓兆红,2016)。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最佳关联假定引导话语理解的过程这一普遍性取向以外,关联理论更加关注的是话语理解的个体差异和变异性,而就委婉语的交际而言,在具有差异性的同时,受话人对委婉语的解读过程和结果还往往折射出群体交往规范、共享概念信息等社会属性。因此,本书融入了更加注重社会因素的社会—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