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来三两“葱开”!

上海的“面人口”是庞大的,为适应这个庞大的群体,全市小吃店一直在供应各色浇头面,比如鳝糊面、焖肉面、辣酱面、炸酱面、排骨面、双菇面、三丝面、素浇面等。最近几年苏州面馆在上海开了不少,熏鱼面和焖肉面是很值得一尝的。尤其是西北风一刮,一头扎进面馆,叫一碗焖肉面是理想的早点。面条细阔而有韧劲,面汤够宽,五花焖肉盖在面上,白花花的油脂如羊脂白玉一般凝冻,用筷子挑到面条下面稍微一焐,马上变得半透明了。不须咬,只消用嘴一吮,美味就直奔舌底。为了口福,我也不顾医生的警告,焖肉一来就是两块。苏州面馆在入冬后也有羊肉面应市,羊肉汤炖得浓浓的,切成薄片的羊肉做面浇头,味道极鲜。但我更爱吃白汤羊肉加羊杂碎,青蒜叶一撒,面一拌,香。还有一种羊肉面是红汤。红烧羊肉另盛一小碗,跟面一起上,有肉有骨有汤,咸中带甜。这种羊肉面被老吃客呼作“红羊”,若是羊肉有微辣,往往更可口。

但我对葱开面情有独钟。

葱开面是葱油开洋拌面的简称,一种点心有了简称,就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民众认可度高。葱开面,首推城隍庙的湖滨点心店。在老上海的记忆中,至今还没有抹去。湖滨点心店在南翔馒头店隔壁,也是一幢黛瓦粉墙的明清建筑,曾是豫园的一部分,有一个典雅的楼名——鹤汀,后窗推开就是荷花池,与湖心亭隔水呼应。这里的葱油开洋拌面用的是定制的小阔面,在大汤锅里煮后仍有很强的韧劲,拌了店家熬制的葱油后就特别爽滑,弹性十足。开洋(北方人称虾米,粤港人称金钩)选用当年晒制的,够大,经黄酒浸泡后蒸发至软。葱油的熬制就别有一功了,青葱白和少许京葱白按比例投入油锅里熬,炉火不能过旺,得像小媳妇熬成婆似的慢慢熬,使香味恰到好处。每逢老师傅熬葱油时,窗外九曲桥上的游人都能闻到这股葱香味,遂有“湖滨葱开面,香飘九曲桥”的美誉。调料呢,取大虾米浸酒后与生抽一起煮透。这样的葱油与开洋调味汁拌了面吃,不鲜不香也难了。

由于湖滨点心店的葱开面出品道地,在上海老百姓中口碑极好,在此吃面也是要排队的。老吃客进去吃面,言必称“葱开”。一说全称,就不算老吃客,会遭服务小姐白眼。有些人上班前特地赶到城隍庙吃了葱开面再奔单位挣他的饭票。我的一个亲戚,家住曹家渡,公司在外滩,每天一早骑着自行车来城隍庙吃了面再走,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痴心不改,口味不变。我住在田林地区的那几年,也曾多次专程到湖滨吃葱开面配双档。双档——面筋百叶是也,此物容我另作介绍。有时赴黄浦区开会,宁可不吃早饭饿肚子,为的就是与葱开面来一次亲密接触,所费也不过十元出头一点,有干有湿,非常乐胃。但是现在湖滨点心店不供应葱开面了,我向豫园集团的领导也提过意见,没用。也许是游客太多,供应不及的缘故,也可能是做蟹粉小笼和蟹黄鱼翅灌汤包利更厚吧。

在家里我也经常做葱开面。外出开会或集体旅游,逮着机会我也会露一手,我做的葱油开洋拌面绝不输给正宗的点心店,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吃剩的。做葱开面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葱要选得好,舍得用葱白,葱也不能太细,否则不香。开洋也要选大的,用上好的黄酒浸没,加白糖上笼格蒸透,然后加酱油味精调和。只是葱油虽香,熬的时候烟熏火燎,厨房里就像遭到美国飞机狂轰滥炸的伊拉克油田一样骇人,事后必定遭太太数落。

前几天读逯耀东的《寒夜客来》,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上海城隍庙的小吃,作者与太太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寻访美食于此,吃了南翔馒头,发觉“馒头色呈褐灰,心想卖相不好味道好,夹了一只送入口中,皮厚粘牙,馅粗有筋皮,但却无汁,距原来南翔小笼的体形小巧,折褶条纹清晰,皮薄又滑润,入口不黏牙,馅多卤重而味鲜的标准,相去甚远”。吃了两只,这位台湾美食家又转到隔壁的湖滨点心店,叫了一碗葱开面,先是抱怨一通桌子上留有油迹,后来又抱怨面里找不到一只开洋,并表示“比我自己做的火腿开洋葱油煨面,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逯先生的煨面做得好,那是他的本事,不妨自夸,但他在城隍庙寻访美食的时候,正赶上上海饮食业大举振兴之时。城隍庙的美食在十年动乱时也没怎么离谱,百废待兴时一定更加兢兢业业,南翔馒头皮厚肉少绝对不可能,我在这个时间段也是多次往访品尝的,断无此事。至于葱开面没有一只开洋,也不可能。服务员跟你没有仇,不会捉弄你这个台巴子的。我认为逯先生对大陆还是有成见。

不过今天湖滨不再供应葱开面,则叫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前几日又特地赶去吃面,食单上依然不见葱开面的影子,只有肉丝炒面。炒面我是多年不吃了,就要一盆来尝尝。上桌后用筷子一挑,一丝热气也没有,再一尝,简直是酱油里拌一下而已,根本没有炒过,而且有一股生油的腥味。过去街头小店供应菠菜炒面,虽然价廉,做得一点也不马虎,炒好的面上盖一株碧绿的红头菠菜,看着开胃,面条中总有几根带一点焦黄,嚼起来有劲道,还透出香味,菜油也是事先熬过一遍的,断无油腥味。湖滨如此炒面,不仅糊弄了顾客,还大大辜负了窗外九曲桥下的一泓碧水。

城隍庙里过去还有两面黄供应,加上现炒的浇头,是典型的上海点心。现在游客多如过江之鲫,两面黄油煎起来颇为费时,只怕游客等不起,店家也耗不起,这道风味遂成绝响。

还有一次我和太太在淮海中路上一家点心店里发现有肉丝两面黄,马上叫了一盆。等上来一看,面的表面和边缘一点也不黄,更谈不上脆了,简直是油煎烂糊面,吃了几口就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了。倒是左近雁荡路上有一家味香斋面馆,一开间门脸,挤满了小桌子,这里供应的麻酱拌面已有几十年历史了。银丝面骨子较硬,上浇麻酱、辣油、酱油,拌匀后每根面条上都沾上了调味,香辣鲜俱全,再配一小碗牛肉汤,不过六元钱,比湖滨十元一盆的肉丝炒面好多啦。不少老上海都在这里吃早点,门口一溜的自行车就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