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菜的那些人·屈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偏爱烹饪的优等生

屈浩年幼时随保姆奶奶生活,到9岁多才接回家与父母同住。父亲在部队,母亲在学校做老师,工作都特别繁忙,9岁多的屈浩就开始学着自己在家中做饭。屈浩对做饭挺有天分,也挺有兴趣,十来岁就会自己蒸馒头、烙大饼、包饺子、包包子、炒菜。

其实,屈浩不单是对做饭有兴趣、学得快,很多手艺活儿都难不倒他。中学的时候,他看着邻居裁缝阿姨加工服装,就学会了用家里的缝纫机给男同学们改牛仔裤。到十六七岁时,看着隔壁的木匠伯伯打家具,他也跟着琢磨,置办了一套工具,自己盘弹簧、打架子、崩布,做了一套沙发。

但在这一系列手工活中,少年屈浩最喜欢的还是烹饪。而把对烹饪的兴趣转变为职业的念头,来自他15岁时一次看电影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放映电影,正片前往往有一段几分钟的加片,大多是反映劳动者工作的片子,拍摄的人物通常是纺织女工、炼钢工人、士兵、农民等。恰好有一次放映的是厨师在工作的场景,荧幕上展示了厨师炒菜出锅的画面,翻锅、冒火、调味、入盘,一气呵成,几秒钟的镜头就描述了一道菜的制作。动作利落、技艺娴熟、身段潇洒的厨师形象,一下子深深吸引住了屈浩。15岁的屈浩觉得,电影里的厨师和日常做饭的自己完全不同,当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这样的烹饪技术,将来参加工作做厨师。于是,初中毕业报志愿时,他就提出要报考烹饪学校。

听说屈浩要学厨师,父母都反对,极力做屈浩的思想工作。屈浩的爷爷一辈就开设私塾从事教育,父母一辈则多是教师、工程师。父母劝屈浩说:“咱家都是读书人,要多学知识,学文化,上大学,哪能学到初中就上班啊。”

屈浩听从父母的劝说上了高中,但在高中的三年里,心里一直怀揣着做厨师的梦想,总觉得任何职业都不如厨师好。屈浩在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全年级考试排名第四,被排在了一班(快班)。快班的辅导主任是语文组的组长,一天闲暇时,他和屈浩聊天,问高考后的志向是什么。屈浩说想报考烹饪学校,以后从事厨师行业。没想到,辅导主任鼓励屈浩说:“做厨师好啊,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有无数描写美食的诗篇。美食是可以研究一辈子、取之不竭的宝藏。未来餐饮业很有前景,做厨师将来还有机会走向世界,到国外去进行交流。”

受到鼓励的屈浩更坚定了学烹饪、做厨师的志向。他说服父母,以出色的高考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市服务管理学校学习烹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