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订单式生产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张毕西等(2004)[135-139]对订货生产式企业作业任务交货期进行研究,对订单生产式企业产品生产工序时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时间随机的情况下任务交货期作一个时间区域,分别建立了两个最优交货期模型和一个最优完工时间偏差控制模型。梁樑、王志强(2005)[140-141]在分析传统供应链运作过程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的四大指标,构建了可以根据供应链运作环境的变动来调整制定合作战略的订单式生产模式下供应链联盟集成决策指派模型,该联盟合作战略符合纳什均衡理论,既保证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稳定,也改善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整体绩效。
Ozbayrak M.(2006)等[142]通过建立生产计划和控制策略,并对外部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认为实施订单式生产的供应链系统需要具备应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能力。
Ma Zengzhi(2007)[143]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和马尔可夫链建立了MTO供应链模型,该模型通过求解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的稳态概率优化系统功能和业务流程,解出了瓶颈、供应链整体产出。
张毕西等(2007)[144]对订单式生产的产品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模拟仿真预测交货时间,利用ERP建立产品完工交货时间预测模型。倪卫涛、周晶(2007)[145]分析了生产企业中订单式生产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分析了MTO生产模式下货物交货期提前和延后产生的额外成本,构建了产品单位利润最优的交货期决策模型,并且对其进行优化。付秋芳(2007)[146]构建了订单式生产模式下供应链系统响应模型。聂兰顺等(2007)[147]对于订单式生产模式下的供应链中生产商和上游供应商的多个订单产品的价格和交货期问题,针对各个节点企业间既是竞争又是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分阶段协商议程。
Serugendo G.(2008)[148]建立了一个针对订单式生产中产品品种多样、批量较小、复杂多变和大规模定制的MOS装配系统模型,在该系统中,各个板块都具备了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Chen和Guruprasad(2009)[149]对订单式生产模式下生产商只有一个上游供应商和一个下游客户的供应链进行研究,并且构建了订单式生产供应链的产品生产和分销调度模型:在确保顾客服务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对订单产品进行加工和对完工的订单产品进行包装的规划,使得总成本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