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可持续发展与共享价值创造
1.4.1 可持续发展逻辑
1700年,全球人口不足5亿,2050年,全球人口将会增长到90亿,人口急剧扩张以及由此引致的需求考验着地球的承载能力。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复制一种以消费为基础的西方式繁荣。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估计,要使全球获得美国式繁荣,需要5个星球的自然资源。这就是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人口控制、技术进步与国际协调的问题,它牵涉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与任何个人。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情况下不损害下一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和条件(UECD,1987)。
可持续发展事业肇始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她以母亲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向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控诉,并为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人类处在转折点上》(1972)、《重建国际秩序》(1976)、《超越浪费的时代》(1977)、《人类的目标》(1978)等可持续发展经典作品奠基,直接推动联合国成立环境总署,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这些经典书籍,以及它们代表的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组织,推动了世界各国纷纷成立环境保护等部门及组织,向污染治理开战,向社会贫困开战,向气候变化开战。就环境治理来说,人们很快发现只进行末端治理不行,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工厂的生产流程中减少污染的发生,实现最小的排放,于是开始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但后来发现,光有企业清洁生产也不行,还需要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弃置的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又掀起了基于产业生态学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生态建设运动。迄今,人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民众的密切配合。我们不仅要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还需要改变消费结构;我们不仅要关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还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民成长;我们不仅要节约能源与消耗,还要推进技术更新,开发新能源……从卡逊开始,可持续发展已经发展成一门庞大的科学体系,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
毋庸置疑的是,企业是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主角。因此,仅仅以财务指标来衡量是否成功是不够的,公司要面对竞争就必须达到卓越,卓越的标准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增长。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未来的挑战,为了达到卓越,它们必须关注可持续性。对于浩瀚无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各界存有共识: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人类和地球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未来而共同努力(UECD,1987)。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处理三大核心要素: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且与个人和社会的福祉都休戚相关。
经济富足:工作稳定、工资优厚、工作环境安全且健康。
环境健康: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生态系统多样、食品资源健康可信。
社会平等:机会平等、免受犯罪和贫穷以及无家可归的困苦、不受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威胁、遭受自然灾害后得到救助等。
这三个方面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种底线。
[延伸阅读]
可持续发展历史线索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森出版《寂静的春天》,当年发行超过50万册。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和正式报告《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两份报告是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引发广泛讨论的结果,讨论的主题是:如果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
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WF)牵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世界野生基金会等发布《世界自然保护战略:未来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保护》。该报告分析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定义:满足当代人需要,但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伤害,并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地球峰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1993年中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京都议定书》(2005年开始实施)。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第二届地球峰会)召开,通过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又称《政治宣言》),承诺2020年最大程度减少有毒化学物质和危害;到2015年,全球渔业资源回复到可持续利用的最高水平;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
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历史性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该议程还确认调动执行手段(包括财政资源、技术开发和转让以及能力建设、伙伴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环境总署网站相关信息整理。
1.4.2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过几十年的争论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的原则,甚至也是消费行为的全球性共识。
1.4.2.1 基本原则
根据莫法特(2009)的研究梳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方面的平等。首先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我们不仅应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时还要限制我们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欲望,使得我们的后代不至于资源贫乏。其次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我们不仅要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致力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共同福祉而努力。代际公平与横向公平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与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福祉负起责任。要求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时候,不能处于支配性地位,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限制。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即使受到某种干扰时也能保持其正常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环境与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离开了资源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人类无尽地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加以节制,即使能够实现当前的繁荣(如中东石油国家),走向毁灭也是必然的。所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人们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调整生活与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地球不可再生资源不能因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受到减损。可持续性原则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与公平性原则是同一的。
(3)和谐性原则。在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之外,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和谐性。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企业、组织与国家在考虑和安排自身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其他企业、其他组织与其他国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唯有如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人类共同福祉才能得以保持。
(4)需求性原则。关注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是传统发展模式的支柱。发展经济学关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最大化利用,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但是它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与增长,不仅使世界资源环境承受不断增加的压力,还会忽视人类本身追求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而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立足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并实现人的发展,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与简单的物质满足。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创造共同福祉,提供所有人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人类需求受社会和文化条件的多方面影响,是主观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密切相关。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让人类的各种需求在交互中形成相互影响,达成绿色、包容与相互尊重的共同准则。另一方面,人类需求动态变化,强调文化更新与可持续增长。
(5)高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因为要满足这些要求和原则,必须具有高效率。同时,前面的四项原则已经构成了可持续发展高效性的基础,能够满足这些原则的发展模式,必然也是高效的。但是,与传统经济学并不相同,高效性不仅是简单地以投入产出的效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即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人类幸福程度,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段性原则。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不相同。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阶段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层次以及需求条件在不断变化,最为重要的是,人类的发展能力在不断提高,因而,不同阶段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人类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
1.4.2.2 操作性方法
与CSR一样,可持续发展宏大而宽泛,使得企业在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投资、管理与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现实的困难。于是,人们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如负责任投资原则与创造共享价值原则。而这些实务导向的解决方案,不仅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而且推动着管理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CSR与企业伦理相统一。
(1)负责任投资原则。2006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F)与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发表了考虑环境、社会、管理(ESG)等因素的投资原则,即负责任投资原则(见图1-2)。也就是说,投资者除关注企业盈利等表现外,还关注CSR履行和社会影响。这类投资者希望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和价值。ESG除了关注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积极影响外,更规范了企业行为,促使它们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感。对投资者而言,ESG责任投资背后蕴藏的可持续和稳定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因而,ESG投资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稳健投资模式。2016年初,全球投资资产中纳入ESG因子的资产总量达22.89万亿美元,同2012年相比增长68.3%,占全球资产总量的26%。
图1-2 ESG负责任投资原则
负责任投资原则包括:①在投资分析和决策时将ESG事项考虑进去;②作为有活力的股东,在持股习惯中加入ESG标准;③要求投资对象公开其ESG问题的应对;④在投资界力求促成该原则的接受和实行;⑤为该原则实施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而共同努力;⑥对有关实施该原则的活动情况和进展情况进行报告。
(2)创造共享价值。波特和克拉默(201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影响巨大的《创造共享价值》一文。他们认为,企业追求的经济价值(如利润)与CSR等领域要求的社会性价值相互依存,因此商业企业需要转换CSR是成本和负担的思维,将各自核心商业活动与相关的社会性事务相联系,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创造价值。创造共享价值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精神与企业模式的革新,波特和克拉默(2011)认为,可采取三种方式:其一,重新定义产品与市场。依照传统商业逻辑,很多需求与市场不能获得商业关注,只能指望公共部门出面解决(如低碳出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重新定义产品和市场以完成共享价值创造,如Mobike。其二,从价值链角度重新界定生产力的内涵。某自来水公司在梳理公司价值链时发现,随着城市用水持续增长,公司必须增设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维护成本高昂。于是,他们在城市废水排放的下游地带,与农民合作建立具有自动净水功能的观赏性湿地,不仅改善了环境,而且降低了成本。其三,促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可帮助本地社区发展,也可帮助公司获得更好的产业支持,从而实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当然,还有众多学者对他们的观点做出修补。如张利平(2013)认为,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发展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更能创造共享价值。摩恩(2014)提出定义核心竞争优势、重新思考综合目标、产业链整合以及促成当地甚至全球产业集群发展的共享价值创造战略。
由于社会性问题非常多元,涵括范畴比较广,上述三种创造共享价值的方式较为局限。因此,阿维斯塔(2011)结合大量的企业实践指出,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来源于发现并识别社会需求、企业机会与企业资源及其专业技能的匹配。因此,创造共享价值就是找出解决社会问题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交汇点。阿维斯塔(2011)认为,交汇点主要集中于传统上被认为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的领域,企业需要针对其中的约束条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运营方法和管理工具做出应对,因而共享价值创造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内容和要点不同而存在差异。他们还发现,共享价值的内涵存在很多种类型,相互之间可能无法比较。因此,他们提出,在进行共享价值的绩效管理时提出四个步骤的测量框架:识别社会问题;构建商业方案;追踪进展;测度结果并释放新的价值。
[观察与思考]
那些鼓励消费的金融创新,不是蠢,就是坏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时,为刺激消费,韩国政府提倡银行多向民众发放信用卡。1999年至2001年,韩国信用卡迎来辉煌发展期;一时间,韩国民众人均信用卡达到4张,每个人信用卡债务总额约2000美元;在得到信用卡授信后的韩国人,开始疯狂刷卡、透支消费;但是,韩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再加上很多人盲目举债消费,致使其背负的信用卡贷款债务大大超过了偿还能力。到2003年,韩国拖欠债务超过90天的民众已经达到了劳动总人口的16%。一直以来,韩国国民储蓄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1995年储蓄率甚至高达35.5%,但在2003年大幅下降,降为27.3%,到了2007年直线下降到2.5%。至此,整个韩国都陷入了一种“破产社会”的恐慌。历史总是带有戏剧性和重复性,而今,中国年轻人似乎正在上演一场相似的“消费危机”。
1.会花钱的年轻人
中国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爱花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报告。这份报告讨论了年龄在18~30岁的“80后”和“90后”的中国千禧一代的消费习惯。数据显示,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千禧一代正在逐步增加消费支出,这部分人消费总量将会从45%攀升到53%。当前,千禧一代的消费能力以每年14%的速度在增加,是35岁以上群体的两倍。到2020年,千禧一代将超过城镇人口的1/3。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并非无中生有,在2018年的“双十一”里,天猫品牌销售总额榜单TOP50中诸如耐克、阿迪达斯、小米、优衣库、ZARA、三只松鼠、森马、New Balance、GXG、VIVO、GAP、百雀羚、李宁等品牌,至少有超过60%的用户群体为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这些事实提醒着我们:千禧一代正在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属于他们的消费时代来了。
2.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花呗上进行消费
尽管年轻人消费能力在不断加大,但他们和上一辈人提倡“储蓄消费”不同,千禧一代更青睐于“信用消费”。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号召下,金融业争当了先锋军,一大批现金贷、小额贷款、消费分期的公司,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他们都盯上了年轻人的钱包,通过兜售信用,以信用借款的方式授予年轻人超前的消费力。拿花呗来说,其发布的《2017年年轻人消费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1.7亿的“90后”里,有4500万人开通了蚂蚁花呗,也就是说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花呗上进行消费。“双十一”时,花呗曾给八成用户提额,人均提额2200元。蚂蚁金服官方曾宣布过,花呗拥有1亿的用户群体,也就是说在“双十一”当天,蚂蚁花呗至少给8000万用户追加了1760亿元的信用额度。花呗提额为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它的主要用户群体——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产生一种幻觉,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钱,可以任性消费,去“买买买”。
3.套路面前,都是等待收割的“韭菜”
殊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套路。与上一次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大规模鼓励居民进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不同的是,上一辈人通过向银行借钱、透支消费是为了进行资产配置——比如买房、买车等;而花呗、京东白条以及各类现金贷、消费分期等的出现,却仅仅只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消费。等你消费完了,你会发现,除了账单上白纸黑字的还款日期外,什么都不会剩下。自此,在各类现金贷及消费分期公司的暴力催收下,还不起钱的年轻人跳楼的跳楼,打裸条的打裸条;当然,很多人认为,还不起就跑啊,可是就算人跑了,信用能跑吗?银行每个月准时将信用卡账单上传至央行,各类现金贷、小贷公司也大多对接了央行的征信系统。“经济身份证”一旦无效,真的还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吗?再退一步,就算借款的平台没有对接央行的征信系统,可是在暴力催收面前,年轻人只不过是个笑话。在套路之下,只要上了钩,那就只有一个结果——被收割。
4.年轻人的杠杆是加不完的
很多人说,年轻人未来的收入增长期较长,早期杠杆所带来的债务负担,今后会在通货膨胀下慢慢被稀释。要注意,这里说的“杠杆”是指用少量的资金操控大量的资源来放大收益和亏损的工具。而现在年轻人的杠杆是由消费产生的纯支出,是得不到收益的,反而会以叠加利息的方式不断亏损,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话说回来,为什么年轻人的杠杆是加不完的?原因有三:①年轻人的消费思想正在被改变。“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为此年轻人不惜通过抵押自己的信用去各类借款平台借款消费。借钱整容、借钱买奢侈品、贷款赌博、炒股等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而只要打开了这个闸门,个人杠杆率不可能不加大。②分期消费不断渗透。最近几年,各类消费分期公司的兴起,几乎让消费分期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吃喝玩乐都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来完成,而在这个分期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息,都在隐秘地给年轻人加杠杆。据悉,目前市面上不少消费分期平台,“其利息已经高达100%,甚至400%”。③多头借贷让个人杠杆持续加深。很多年轻人为了避免借款逾期而产生高额的利息费,甚至不惜多头借贷来填补资金窟窿,媒体资料显示,平均每个互联网金融借贷用户都至少在2~3家借款平台借贷,多头借贷让一众年轻人在资本面前,如同一头头待宰的羔羊。
资料来源:http://www.sohu.com/a/273599250_10006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