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辽河的技术品牌
——“走出去”开拓市场发展纪实
7年,能在外闯市场的道路上走多远?7年间,在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上,勘探开发研究院立足中亚放眼全球,将技术输出服务地由最初中亚哈萨克斯坦一国一地,发展到中亚、南美、印尼三国五地,技术支持的海外油田覆盖石油地质储量达到24.6亿吨,年产原油1200万吨,累计实现合同额近亿元。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的战略步伐中,近两年他们又陆续在塔里木油田、浙江油田开展技术支持服务,累计部署新井上百口,其中两口井试油获百吨以上。勘探开发研究院这支走出辽河的技术先锋军,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外闯市场之路。
立足中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中亚,丝绸之路的脊梁,随着海洋文明的兴起,陆地丝绸之花凋谢了。当古老走向现代,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因为石油的涌流,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这个人类文明的千年会聚之所。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能源危机时刻伴随着中国前进的步伐,走出去发展海外石油产业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必然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国内大油田支持国外大项目”新思路,迸发出新的机遇。
2010年7月刚刚从一轮经济危机中复苏的辽河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哈萨克斯坦卡拉姆卡斯油田是个开发了30多年的老油田,2009年被中国石油并购后,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了油田的技术支持服务任务,正式迈出外闯市场的第一步。
2010年7月,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所刚刚成立,科研人员便遭遇了首场与时间比赛的挑战。他们要在1个月时间内完成位于哈萨克斯坦卡拉姆卡斯油田2800口井13套层系地质分层的任务。这相当于以往一个项目组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而当时只有3名人员进行这项工作。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1时以后才回家,最终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保证了项目的运行。
资料翻译是一项让人头疼的工作。海外所研究接手的项目资料多是用俄语、西班牙语、哈萨克语等语种编写而成,由于没有专职的翻译人员,为降低昂贵的翻译成本,海外所的科研人员们决定“自学成才”,他们动手编制专业词典,还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展开俄语角、英语角活动,科研人员杨永亮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的坚持已经让所里人成功闯过语言关!”
由于项目需现场指导,科研人员每年都要奔赴“前线”。回忆起第一次去哈萨克斯坦的经历,韦晓光至今难忘,“刚出机场,满眼的戈壁滩,地上零星生长着骆驼刺,偶尔看到几匹单峰的骆驼和瘦马”。身在异国他乡,环境是荒凉的,感觉是孤独的,内心却是坚强的,科研人员深知一个人也要撑起一片天空,因为他们是辽河品牌的代言人。
哈萨克斯坦的工作制度与国内不同,没有节假日,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高负荷、高强度的同时,还经常会面临高难度的考验。在一次随钻的过程中,按照设计本应该钻遇油层却迟迟不见。时间已是下午6点(北京时间接近晚上9点),身在卡拉姆卡斯项目现场的韦晓光内心十分焦急,因为在12点之前,他必须给出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一口井的成败,更关乎辽河的技术品牌。施工方和当地专家认为油层已过,但韦晓光结合现场钻井的情况反复分析认为尚未到达油层,当他把自己的意见反馈之后,一夜无眠,直到现场传来钻遇油层的消息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就在海外所成立的第二年,接连迎来北布扎奇和南图尔盖项目,其中的南图尔盖属于潜山勘探项目也是辽河在海外油田承担的第一个勘探项目,意义重大。“开发如同守业,勘探好比创业,在中国部署一口探井已是相当不易,更何况是在国外!”项目组成员满安静介绍道。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项目组成员先后三次前往驻地岩心库,实地进行岩心观察,甚至将岩心取回研究,通过开展大量试验分析和鉴定工作,确定了潜山岩性和潜山形成年代。
3800米——这是科研人员为海外部署的首口探井所设计的深度,但哈方并不认同。“国外通常的勘探理念是潜山风化壳找油,然而我们是根据辽河潜山内幕成藏理论,认为凹中之隆才是真正的潜力点,可毕竟太深了,所以开始并不被看好。”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在随钻过程中,几经波折,每天24小时守候在电脑前等待前方传来的邮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油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证实了科研人员的猜想。
这些仅仅是科研人员勇闯海外的冰山一角。面对困难,他们不甘平庸、勇于争先、敬业钻研,更将外闯的触角延伸到南美、非洲等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向西部,打造外闯新模式
2014年年底,国际油价遭遇“滑铁卢”,呈现断崖式下跌,拉响了整个石油产业发展的红色警报。“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前所未有。”对于勘探开发已有40多年的老油田而言,此轮低油价寒意更浓。
辽河油田油品性质特殊,开发工艺复杂,加之“人多地盘小”,本身面临着资源接替不足、勘探开发难度大、内部市场日趋饱和的巨大压力,更需逆势突围,寻找新的效益增长机遇。
就在这一年,塔里木油田提出“稳油增气”目标,把加强注水开发作为“稳油”的重要措施,这正与辽河的技术优势不谋而合,他们再次决定走出去。
2015年年初,六十余人组成的科研大军挺进塔里木,开始借聘式技术服务。
如何保证合作效果?如何让双方科研人员形成合力?一种合作新模式——借聘式技术服务随之诞生,即在合作期内,科研人员既要满足塔方项目实际运行需求,又要遵守双方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全方位的实现共赢。“借聘式技术服务是辽河油田与塔里木油田双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合作方式的一次创新,也是辽河走出去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晓光评价道。
塔里木油田素有“一深带万难”特点,井深均在6000米以下,且塔里木盆地主要以海相沉积为主,辽河盆地则是陆相沉积,很多知识科研人员只在书本上学过,实际操作相当于从“零”开始。“如果我们这批人干不好,后边的队伍再来就难了。”技术专家潘洪灏说。作为第一批输出到塔里木油田的科研人员,大家都重任压肩,很多同志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寝室休息,来塔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同志几乎没离开过小区。
主动应变让辽河技术得到了有效发挥。轮南油田是塔里木油田发现和投入生产最早的油田,经过20多年的勘探开发,早已进入“双高双低”的开发阶段。面对这样一个老油田,辽河科研人员勇于解放思想,依托辽河精细油藏描述特色技术,对工区内主力层和非主力层同时开展研究,成功部署并获批井位8口,已实施5口,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3口为百吨井。
“这次成功让我们见识了辽河人的实力,更加提振了彼此合作的信心。”塔里木油田轮南项目长黄时祯说。借聘式技术服务让双方有了共同的目标,成为责任共同体,实现了互相借力、优势互补和共同成长。
两年多来,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综合素质,辽河科研团队都让塔里木人竖起大拇指——1人获得塔院劳动模范、4人获得塔院先进个人、2人获得塔院优秀共产党员。此外,《大宛齐油田注水开发及实施效果》不仅获得了塔院创新创效一等奖,更是获得了塔里木局级二等奖。
外创市场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水土不服,更要解决身体上的水土不服。“库尔勒的春季,黄沙漫天飞舞。团队中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受到了咽炎、角膜炎等不同疾病的困扰,我们基本都是带病上岗。”青工王继纲这样回忆刚到塔里木的那段日子。“饮食结构也与东北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
千里之外,乡愁难解。春节前夕,为确保现场始终都有辽河科研人员在场,以便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双方协商,团队采用分批次轮换休息的制度。保证了值班,却保证不了每个人都能回家过年,让团队现场负责人杨彦东感动的是,“当时许多同志都主动要求留在塔里木,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排了。”最后,有11名同志在塔里木一起过了个“团圆年”。
新模式,趟出新路径。就在2016年3月,在辽河油田公司与浙江油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契机下,研究院充分发挥队伍、管理和设备等优势,再次为辽河油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赢得先机。
继往开来,以质取胜树品牌
2016年年初,中油国际曼格什套公司(集团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组成的联合公司,简称MMG)在给辽河油田发来的感谢信中说道:“在辽河油田大力支持下,新井投产和措施增油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井网适应性进一步增强,水驱效果明显好转,老井自然递减控制在5%以内。面对低油价的严峻挑战,公司仍然实现盈利,连续五年利润指标列海外项目之首,期待与辽河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这封感谢信凝聚了研究院这支先锋军在7年里交付的成绩!
在卡拉姆卡斯油田,通过运用辽河先进的技术理念,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累计实施水平井和侧钻水平井100余口,将这里平均单井产能提高6倍,累计增油130.4万吨,连续五年年产高于420万吨,突破历史新纪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投资项目中经济效益最好、投资回收最快的项目。
在北布扎奇油田,科研人员通过开展热水驱、聚合物深度调剖等现场试验,转换开发方式,强化试验机理研究与滚动开发一体化,累计治理低效、低产井140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4.3吨,增油12.3万吨;实施产能井、滚动评价489口,新建产能126.3万吨,助力北布拉齐油田首次年产突破200万吨。
凭借着优势技术与成熟经验,科研人员立足中亚,开拓南美,高质量完成10余项多专业、多内容的综合研究项目:“安第斯项目M1油藏综合调整研究”项目当年实施3口水平井,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70吨,油田年递减率由11.25%减缓至8.08%;“苏玛诺油田综合调整研究”提出了多种挖潜技术手段,电泵提液措施初期日产油139吨,是同期新井产量的4倍;“委内瑞拉陆湖项目后评价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项目,难度和挑战不言而喻,项目组成员不惧挑战,各个击破,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评价。
国内市场同样一片欣欣向荣。作为技术先锋,科研人员在闯入西部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东部浙江油田,依托辽河在稠油、稀油、高凝油领域丰富的勘探开发经验,针对浙江油田苏北油区亟待解决问题和突出矛盾,客观分析评价苏北油田勘探开发现状和潜力,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出成果、三年见成效进行项目设计,把项目研究进度计划细化到时间节点,从收集资料到拿出开发方式转换方案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高质高效的工作能力令甲方叹服。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勘探开发研究院这支走出辽河的技术先锋军不仅稳固国际市场,还走西部、拓东部,更叫响了辽河的技术品牌,这艘外闯巨轮仍然在加速前进。